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考古地磁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考古地磁學

考古地磁學是古地磁學的一個分支。是利用史前時期和有史以來各時期的文物,如陶瓷、磚石等燒結時獲得的熱剩餘磁化強度,研究古代地磁場長期變化的同時通過對文物的熱剩餘磁化強度的研究,確定文物的年代。因此,它與考古發掘工作有較密切聯繫,故稱考古地磁學。

簡介

考古地磁學是利用歷史時期的文物(如陶瓷、磚等)在燒結時獲得的熱剩磁,研究古代地磁場及其長期變化。中國考古地磁學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首先進行了北京地區史期地磁場長期變化的研究,隨後對初唐時期西藏拉薩古磚記錄的地磁場記錄進行了測定。20世紀80年代,魏青雲等開展了陝西、北京、洛陽等地區考古強度和地磁場傾角值變化的研究,獲得了我國過去6000年的地磁長期變曲線,發現中國與日本的曲線大體相似但存在相位延遲,而中國與英國的曲線則相差甚遠。另外,發現四川地區5000年以來地磁場強度的長期變化存在跨時1000餘年的「M」型振盪變化。對比發現洛陽、廣東和福建的數據,也存在同樣的變化。遺憾的是,過去10多年中考古地磁學研究幾乎處於停滯狀態,應發揮中國的資源優勢,開展深入系統的考古地磁學研究。總之,隨着國內現代古地磁學實驗室數量的不斷增加,及各種現代測試技術的廣泛應用,如EDX、SEM、XRD、Ar—Ar測年等技術的引入,現代古地磁學的研究領域已遠非傳統古地磁學所局限的板塊構造和地層劃分與對比等;我國古地磁學研究呈現出空間上的不斷拓寬(陸地一海洋一行星,宏觀的板塊運動一微觀磁疇結構和磁細菌)、更加注重基礎理論(剩磁獲得機理和可靠性)和實驗過程研究。相信隨着更多實驗設備研製的投入、實驗室建設和充足的後備隊伍,學科會得到更健康的發展,未來一定會做。出更多原創性的工作。多學科之間的進一步交融,及時地吸納新的現代測試技術,使環境磁學、生物地磁學、地球與行星內部動力學等成為學科新的生長點。

評價

地球具有磁 場,而且不是一個常數。四百多年前,人們通過對地磁場的直接觀測,對這個問題就已經有所了解。而對它的變化作系統的科學觀測,則是從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才開始的。但是,對於了解地球磁場時間、空間上的變化規律,進而對地磁場的基本性質和形態特徵提出較為滿意的數學、物理模型,深入研究地球磁場的成因及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歷史等問題來說,這種系統的科學觀測,迄今才不過一百多年,在時間上未免太短暫了。而古地磁的觀測和研究,作為一種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地磁場觀測歷史的不足,在地球科學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古地磁學是地磁學的一個分支。古地磁研究表明,許多岩石具有穩定的剩餘磁性,且磁化方向與當時地磁 場方向一致。因此,這些岩石的剩餘磁性,就是地磁場矢量的天然記錄。採集這些岩石的定向標本,通過實驗室的觀測和模擬,就可算出岩石磁化時地磁場矢量在采點的方向和強度數值。尋找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岩石標本, 就可將地磁場觀測時間幅度大大推前。[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