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22
次編輯
變更
廿二史札记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廿二史札记</big> ''' |- | File:030d8fcff6d595527e b.…”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廿二史札记</big> '''
|-
|
[[File:030d8fcff6d595527e b.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kfzimg.com/sw/kfzimg/3543/030d8fcff6d595527e_b.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5%BB%BF%E4%BA%8C%E5%8F%B2%E6%9C%AD%E8%AE%B0&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2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廿二史札记'''》是[[古代读史札记]],三十六卷,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考据学著作之一),是作者读史之笔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作品简介'''==
《廿二史札记》又名[[《二十二史札记》]],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总计条目约六百余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书言二十二史,但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辞官致仕,闲居无事,读书写书自娱,用笔记形式把资料记录,日积月累而成《二十二史札记》,编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后分卷,每卷以类相从,并各立标题,共为609题,题目大多标新立异,一针见血,如〈东汉诸帝多不永年〉、〈武后纳谏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的专题,又谓“[[《三国志》]]多回护”、“《宋史》事最详”,于乾隆六十年出版。
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小引'''==
闲居无事,翻书度日,而资性粗钝,不能研究经学,惟历代史书,事显而义浅,便於流览,爰取为日课。有所得,辄札记别纸,积久遂多。
惟是家少藏书,不能繁徵博采,以资参订。闲有稗乘脞说,与正史岐互者,又不敢遽诧为得闲之奇。盖一代修史时,此等记载,无不搜入史局,其所弃而不取者,必有难以徵信之处。今或反据以驳正史之讹,不免贻讥有识。
是以此编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牴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居子订正焉。至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於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著之。
自惟中岁归田,遭时承平,得优游林下,寝馈於文史以送老,书生之幸多矣,或以比顾亭林日知录,谓身虽不仕,而其言有可用者,则吾岂敢
阳湖赵翼谨识
乾隆六十年三月
=='''后代评价'''==
《廿二史札记》为赵翼的代表作,撰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与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齐名。李慈铭评价此书“周密详慎,卓然可传”。
《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因《唐书》、《五代史》均为新旧两部,故书名虽称“二十二史”,实际涉及到的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说的“二十四史”。赵翼考证的主要方法,如同他自己所说:“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廿二史札记小引》)。在书中,赵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实的谬误,阐明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诣。他考史的重点,不只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其考证方法多以正史证正史,兼用本证、互证及理证等方法。赵翼特别重视历史撰述中所记史事的真伪,提出撰史要谨慎从事,“草率荒谬,为史家最劣也”。
他认为不可将历代修史时弃而不取的史料,作为信徵之用。不为猎奇而放弃严谨,是他治史的严肃之处。赵翼对“二十四史”的品评,“皆综其要义,铨其异闻,使首尾井然,一览可悉”,历来被推举为读史的入门之书。
需要强调的是,长于考据并不足以概括《廿二史札记》的风格与价值,在考史的基础上注重议论,可以说是《廿二史札记》的又一个特点。这里既有关于史学的评论,也有关于史事的评论。在史学评论中,赵翼对历代史书修撰的得失,分析周到,持论平实,其中不乏至今仍值得称道的重要史学见解。对于史事的评论,更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廿二史札记》中,有不少篇目是考察历代社会演变、古今风云变化、时势发展趋势,有不少议论关乎“天下之情变,古今之得失”。诸如[[《武帝三大将皆由女宠》]]、[[《魏晋禅代不同》]]、[[《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唐代宦官之祸》、《宋初严惩赃吏》、《金考察官吏》、《元诸帝多由大臣拥立》、《明乡官虐民之害》等即是。由于赵翼有过从政经历,特别是曾在地方为官,使他对社会风气、对民众生活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对政治得失与社会兴亡有更多的认识。因此,他的许多见地深刻而精辟,往往发前人之所未发。这些都体现在赵翼的史论之中。他在《廿二史札记》中,以“气运”、“天人关系”、“治乱兴衰”、“民心所愿”等为线索,总结历史经验,探究历史发展的常理与恒情。
值得注意的是,赵翼除了关注历代政治制度的优劣得失,还将目光投向国计民生,涉及不少前人不常注意的问题,可谓独辟蹊径。如他在书中多次谈到关乎百姓日常生活的米价问题——《唐前后米价贵贱之数》、《明代的米价贵贱》,通过米价的变化,透视朝政兴衰、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其意义已超出一般意义上的考史范畴。《长安地气》条,以地气的变化为线索,探究历代朝政的盛衰。当然,仅用地气之变来阐释皇朝盛衰的原因是不够的,但他提出地理环境对社会盛衰的影响的观点,并形成较为完备的认识,这在中国古代史家中是非常突出的。
赵翼考史,有纵向的考察,也有横向的比较。如在《汉末诸臣劾治宦官》条中,他不仅涉及东汉的宦官问题,而且将唐、明各朝士大夫与宦官势力之间的较量进行对比分析,从宦官势力膨胀的过程中,寻找中国政治的特点。长于归纳、比较,以发展眼光审视历史、认识历史是赵翼治史超出其他一些史家的关键所在。同时,赵翼的考释极少晦涩之词,大多言简意赅,易读易懂。篇目的标题常有画龙点睛之效,经过综合归纳,有些条目很是引人入胜,令人不忍释卷。因此,有学者评论赵翼的治史是“乾嘉时代甚至中国整个史学发展史上所罕见的史学”。赵翼同时代的学者、著名经学大家和考史学家钱大昕对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给予很高的评价。<ref>[https://www.sohu.com/a/441042086_562249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廿二史札记》],https://www.sohu.com/a/441042086_562249</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廿二史札记</big> '''
|-
|
[[File:030d8fcff6d595527e b.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kfzimg.com/sw/kfzimg/3543/030d8fcff6d595527e_b.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5%BB%BF%E4%BA%8C%E5%8F%B2%E6%9C%AD%E8%AE%B0&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2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廿二史札记'''》是[[古代读史札记]],三十六卷,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考据学著作之一),是作者读史之笔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作品简介'''==
《廿二史札记》又名[[《二十二史札记》]],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总计条目约六百余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书言二十二史,但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辞官致仕,闲居无事,读书写书自娱,用笔记形式把资料记录,日积月累而成《二十二史札记》,编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后分卷,每卷以类相从,并各立标题,共为609题,题目大多标新立异,一针见血,如〈东汉诸帝多不永年〉、〈武后纳谏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的专题,又谓“[[《三国志》]]多回护”、“《宋史》事最详”,于乾隆六十年出版。
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小引'''==
闲居无事,翻书度日,而资性粗钝,不能研究经学,惟历代史书,事显而义浅,便於流览,爰取为日课。有所得,辄札记别纸,积久遂多。
惟是家少藏书,不能繁徵博采,以资参订。闲有稗乘脞说,与正史岐互者,又不敢遽诧为得闲之奇。盖一代修史时,此等记载,无不搜入史局,其所弃而不取者,必有难以徵信之处。今或反据以驳正史之讹,不免贻讥有识。
是以此编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牴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居子订正焉。至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於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著之。
自惟中岁归田,遭时承平,得优游林下,寝馈於文史以送老,书生之幸多矣,或以比顾亭林日知录,谓身虽不仕,而其言有可用者,则吾岂敢
阳湖赵翼谨识
乾隆六十年三月
=='''后代评价'''==
《廿二史札记》为赵翼的代表作,撰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与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齐名。李慈铭评价此书“周密详慎,卓然可传”。
《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因《唐书》、《五代史》均为新旧两部,故书名虽称“二十二史”,实际涉及到的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说的“二十四史”。赵翼考证的主要方法,如同他自己所说:“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廿二史札记小引》)。在书中,赵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实的谬误,阐明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诣。他考史的重点,不只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其考证方法多以正史证正史,兼用本证、互证及理证等方法。赵翼特别重视历史撰述中所记史事的真伪,提出撰史要谨慎从事,“草率荒谬,为史家最劣也”。
他认为不可将历代修史时弃而不取的史料,作为信徵之用。不为猎奇而放弃严谨,是他治史的严肃之处。赵翼对“二十四史”的品评,“皆综其要义,铨其异闻,使首尾井然,一览可悉”,历来被推举为读史的入门之书。
需要强调的是,长于考据并不足以概括《廿二史札记》的风格与价值,在考史的基础上注重议论,可以说是《廿二史札记》的又一个特点。这里既有关于史学的评论,也有关于史事的评论。在史学评论中,赵翼对历代史书修撰的得失,分析周到,持论平实,其中不乏至今仍值得称道的重要史学见解。对于史事的评论,更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廿二史札记》中,有不少篇目是考察历代社会演变、古今风云变化、时势发展趋势,有不少议论关乎“天下之情变,古今之得失”。诸如[[《武帝三大将皆由女宠》]]、[[《魏晋禅代不同》]]、[[《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唐代宦官之祸》、《宋初严惩赃吏》、《金考察官吏》、《元诸帝多由大臣拥立》、《明乡官虐民之害》等即是。由于赵翼有过从政经历,特别是曾在地方为官,使他对社会风气、对民众生活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对政治得失与社会兴亡有更多的认识。因此,他的许多见地深刻而精辟,往往发前人之所未发。这些都体现在赵翼的史论之中。他在《廿二史札记》中,以“气运”、“天人关系”、“治乱兴衰”、“民心所愿”等为线索,总结历史经验,探究历史发展的常理与恒情。
值得注意的是,赵翼除了关注历代政治制度的优劣得失,还将目光投向国计民生,涉及不少前人不常注意的问题,可谓独辟蹊径。如他在书中多次谈到关乎百姓日常生活的米价问题——《唐前后米价贵贱之数》、《明代的米价贵贱》,通过米价的变化,透视朝政兴衰、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其意义已超出一般意义上的考史范畴。《长安地气》条,以地气的变化为线索,探究历代朝政的盛衰。当然,仅用地气之变来阐释皇朝盛衰的原因是不够的,但他提出地理环境对社会盛衰的影响的观点,并形成较为完备的认识,这在中国古代史家中是非常突出的。
赵翼考史,有纵向的考察,也有横向的比较。如在《汉末诸臣劾治宦官》条中,他不仅涉及东汉的宦官问题,而且将唐、明各朝士大夫与宦官势力之间的较量进行对比分析,从宦官势力膨胀的过程中,寻找中国政治的特点。长于归纳、比较,以发展眼光审视历史、认识历史是赵翼治史超出其他一些史家的关键所在。同时,赵翼的考释极少晦涩之词,大多言简意赅,易读易懂。篇目的标题常有画龙点睛之效,经过综合归纳,有些条目很是引人入胜,令人不忍释卷。因此,有学者评论赵翼的治史是“乾嘉时代甚至中国整个史学发展史上所罕见的史学”。赵翼同时代的学者、著名经学大家和考史学家钱大昕对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给予很高的评价。<ref>[https://www.sohu.com/a/441042086_562249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廿二史札记》],https://www.sohu.com/a/441042086_562249</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