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22
次編輯
變更
鞭打芦花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鞭打芦花</big> ''' |- | File:PYYBAFTQi12ADgSgAAbhAS3A…”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鞭打芦花</big> '''
|-
|
[[File:PYYBAFTQi12ADgSgAAbhAS3AhH4191 b.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kfzimg.com/G03/M00/BB/69/pYYBAFTQi12ADgSgAAbhAS3AhH4191_b.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9%9E%AD%E6%89%93%E8%8A%A6%E8%8A%B1&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6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鞭打芦花'''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民间传说故事]],属于二十四孝之一,主要讲述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丝绒,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冬天外出驾车时其父发现了这件事,决定休了李氏。但闵子骞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的故事,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又有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另有豫剧、北京琴书、单弦、二人转等多种曲艺形式的《鞭打芦花》。
=='''简介'''==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常受后母虐待,却怀“忠恕”之心,矢口不讲。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萧国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此村就是萧县“车牛返”村),愤怒休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后来,孔子知道了,夸赞道:“孝哉闵子骞!”(闵家居住的乡村,即今宿州市埇桥区闵贤乡)。
“爱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闵子骞将此化为了具体言行,成了封建社会人们的一面镜子,在现代仍有其积极意义。《鞭打芦花》在基本故事不变的前提下,因地域、习俗、讲述人的不同,细节和语言都会有所变化,是值得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f>[http://news.sohu.com/20081013/n259984337.shtml 《鞭打芦花》首演],搜狐2008年10月13日</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鞭打芦花</big> '''
|-
|
[[File:PYYBAFTQi12ADgSgAAbhAS3AhH4191 b.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kfzimg.com/G03/M00/BB/69/pYYBAFTQi12ADgSgAAbhAS3AhH4191_b.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9%9E%AD%E6%89%93%E8%8A%A6%E8%8A%B1&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6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鞭打芦花'''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民间传说故事]],属于二十四孝之一,主要讲述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丝绒,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冬天外出驾车时其父发现了这件事,决定休了李氏。但闵子骞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的故事,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又有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另有豫剧、北京琴书、单弦、二人转等多种曲艺形式的《鞭打芦花》。
=='''简介'''==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常受后母虐待,却怀“忠恕”之心,矢口不讲。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萧国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此村就是萧县“车牛返”村),愤怒休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后来,孔子知道了,夸赞道:“孝哉闵子骞!”(闵家居住的乡村,即今宿州市埇桥区闵贤乡)。
“爱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闵子骞将此化为了具体言行,成了封建社会人们的一面镜子,在现代仍有其积极意义。《鞭打芦花》在基本故事不变的前提下,因地域、习俗、讲述人的不同,细节和语言都会有所变化,是值得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f>[http://news.sohu.com/20081013/n259984337.shtml 《鞭打芦花》首演],搜狐2008年10月13日</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