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沁源秧歌

增加 3,731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沁源秧歌</big> ''' |- | [[F|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沁源秧歌</big> '''

|-

|
[[F|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ht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沁源秧歌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在沁源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舞小戏,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基本内容==
中文名:沁源秧歌

表演形式:[[歌舞表演]]

特点:短小活泼

起源:一种自唱自乐的民间歌舞形式

别名:沁源小调
==简介==
沁源秧歌,是在抗日战争中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剧种。当地人称之为“沁源小调”。
==历史==
沁源秧歌未形成剧种以前,作为一种自唱自乐的民间歌舞形式,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活跃于沁源县的城关、郭道、韩洪、麻苍一带。没有正式班社,只是逢年过节打“地圪圈”演出。演出者手持纸扇或腰挂腰鼓边唱边舞。除了夹以打击乐外,并无弦乐伴奏,也无行当之分。演出的节目大都是民间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如《偷南瓜》、《收草帽》、《怕老婆顶灯》等。

1942年,抗日政府将一些会唱秧歌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沁源县难民剧团”,后改名为“沁源县绿茵剧团”。之后,沁源秧歌为配合抗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形式==
沁源秧歌形式短小活泼,表演自然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曲调比较简单,但真切感人,柔和细腻,委婉动听,善于表现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它共有200多个曲调,经常演唱的有40多种,如《卖芫荽》、《观灯》、《摸牌》、《小二姐梦梦》、《平调》、《梳妆台》、《卖樱桃》等。这些曲调具有不同的性能,如《卖芫荽》曲调明快,宜于表现豪放、爽朗的情感;《大哭妻》则长于表达悲愤的情绪;大小《观灯》,曲调欢快,善于表达高兴喜悦的心情。
==音乐==
沁源秧歌的音乐属多调式民歌体。它的曲调大部分是四句为一个乐段。但也有两句和三句半的,如《小白菜》、《游河湾》等。另外,还有属于散板形式的,如《大哭妻》等。从前乐句或乐段之间并无过门,只是在每四句之间用打击乐衔接。后来经过戏剧音乐工作者的努力,在每个乐句或乐段之间又适当地增加了一些伴奏过门。

沁源秧歌原来只有打击乐,用的是花鼓(即腰鼓)、子、锣、镲等。搬上舞台后,才加进了弦乐,用的是板胡、二胡、三弦、笛子等。近年来,由于广大戏剧工作者的不断改进,又加进了扬琴、琵琶、中阮、小提琴、大提琴以及小号、园号等乐器。打击乐则用板鼓、小锣、大锣、镲等,逐渐完善了一个独立剧种伴奏的需要。
==表演==
沁源秧歌直接来自民间歌舞,在表演上没有严格的程式化的动作,它生动活泼,朴实自然,具有边歌边舞的特点,但基本上遵循的还是戏曲的表演方法。它不但能演以百姓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古装戏,而且更善于演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

剧目

沁源秧歌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偷南瓜]]》、《[[卖樱桃]]》、《[[挖穷根]]》、《[[双转意]]》、《[[汾水长流]]》、《[[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等。
==剧团==
现演出沁源秧歌的专业剧团有:沁源县绿茵剧团。<ref>[https://www.docin.com/p-524659906.html  沁源秧歌]豆丁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21,8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