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4
次編輯
變更
叶盛兰
,無編輯摘要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叶端章
| 職業 = 著名 京剧 表 演 员艺术家
| 知名原因 = 创立叶派
| 知名作品 = 《 [[ 白蛇传 ]] 》</br>《 [[ 西厢记 ]] 》</br>《柳荫记》</br>《 [[ 桃花扇 ]] 》</br>《 [[ 玉簪记 ]] 》。
}}
''' [[ 叶盛兰]]''' 叶盛兰 (1914年12月10日一1978年6月15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小生,著名京剧演员,清末著名小生演员 [[ 程继先 ]] 之得意弟子。叶派艺术的创始人。原名端章,字芝茹,原籍安徽省太湖县,生于北京。
曾祖父叶廷科,清道光年间从太湖贩茶、笋至京,后定居。祖父叶中定始入梨园,学艺于老嵩祝班,后为四喜班净角台柱。父叶春善创办著名的旧式京剧学校富连成社并终身任社长,是成就卓越的戏曲教育家。盛兰为其四子。
== 艺术经历 ==
叶盛兰六岁就读于北平师大平民小学,九岁奉父命,辍学从艺,入富连成社,排入第四科,小"盛"字。初习旦角,由 [[ 张彩林 ]] 开蒙。因英武有余,柔媚不足,在 [[ 萧长华 ]] 等明师的建议下,他父亲及时的让他改学小生,后来,他以小生挑班以后,还以反串的性质演出过《木兰从军》、《南界关》等旦角戏。
叶盛兰的小生戏,在科班时,得到过张彩林、 [[ 萧连芳 ]] 、 [[ 曹心泉 ]] 、 [[ 萧长华 ]] 等优秀教师的传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点很高。而且,叶盛兰的性格坚毅,练功学戏特别刻苦。学习了《辕门射戟》、《 [[ 罗成叫关 ]] 》、《 [[ 奇双会 ]] 》、《借赵云》、《八大锤》、《黄鹤楼》、《 [[ 群英会 ]] 》等。叶盛兰的武小生戏特别得到他的姐夫 [[ 茹富兰 ]] 的悉心传授。茹富兰也是出身富连成的著名小生和武生艺术家。他的表演以规范严谨而著称,叶盛兰向他学的《 [[ 石秀探庄 ]] 》、《 [[ 八大锤 ]] 》、《雅观楼》等戏,奠定了他以后成为文武全才艺术家的重要基础。
1930年叶盛兰满科,他一面留在富连成科班的学生剧团里演出,这在当时叫"效力";一面又拜当时的小生泰斗 [[ 程继先 ]] 为师,以求深造,《 [[ 群英会 ]] 》、《临江会》、《借赵云》、《 [[ 奇双会 ]] 》、《打侄上坟》、《贪欢报》、《蔡家庄》、《 [[ 玉堂春 ]] 》等戏均为师之真传。特别是《 [[ 群英会 ]] 》的周瑜,这出戏叶盛兰在科班时就跟班内的总教习、名丑 [[ 萧长华 ]] 老师学过。萧先生虽然是丑角,但是却是一位生旦净丑行行精通的奇才,他把当年观摩"同光十三绝"之一徐小香的心得体会传授给了叶盛兰。而叶盛兰拜 [[ 程继仙 ]] 为师后,又学到了程派《群英会》许多独特的表演。其中"舞剑"、"抚琴"的表演就是程继先与武净名家 [[ 钱金福 ]] 共同研究创造的。它不仅显示了繁难的技巧,而且形神兼备,从琴声剑影中渲染了周瑜的性格和咄咄逼人的气势。
1931年秋,叶盛兰开始正式搭班。首先是应 [[ 马连良 ]] 之邀,正式搭入扶风社,为马连良配演《四进士》、《十老安刘》、《清官册》、《苏武牧羊》、《春秋笔》、《串龙珠》、《火牛阵》等剧,并合作演出《群英会》、《八大锤》等。叶盛兰在与 [[ 马连良 ]] 合作中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了个人所长。他同时先后与于连泉、华慧麟、 [[ 言慧珠 ]] 、 [[ 吴素秋 ]] 、李玉茹、 [[ 张君秋 ]] 等合演《红梅阁》、《独占花魁》、《得意缘》、《虹霓关》、《游园惊梦》等戏,其中与章遏云的合作达十年之久。演出了大量小生、旦角的"对儿戏"。
1934年于上海首演《 [[ 群英会 ]] 》一炮而红。1941年叶曾一度以旦角领班。1945年夏,叶盛兰成立育华社,开创了京剧小生挑班的先例,先后演出了全部《周瑜》,全部《吕奉先》,全部《罗成》,全部《十三太保》,《水淹下邳》。他的雉尾生、武小生戏更取得突出成就,有" [[ 活周瑜]]"、" [[ 活吕布]]"之誉。
叶盛兰于1951年加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是第一个带领私人班社加入国家剧团的。1955年任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与 [[ 杜近芳 ]] 、张云溪、张春华、 [[ 李少春 ]] 、 [[ 袁世海 ]] 等长期合作,创演了《 [[ 柳荫记 ]] 》、《 [[ 白蛇传 ]] 》、《桃花扇》、《周仁献嫂》、《 [[ 九江口 ]] 》,与其它名家也合作排演了《西厢记》、《赤壁之战》等剧目。1955年随中国艺术团首次赴西欧国家访问演出。1957年参加影片《群英会》、《借东风》的拍摄,留下了珍贵的音像资料。
正在他艺术创造力最为旺盛的时候,却受到某些权要人物的迫害。1958年,在"反右运动"后期被戴上右派帽子。后来迫于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和在观众中的声誉,1959年初有关方面只得准其恢复演出。但是,艺术创作却受到很大限制。1978年12月,叶盛兰去世后,他的所谓"右派"问题才得到彻底改正。
== 艺术特点 ==
叶盛兰对程门本派的剧目、表演、武打、工架和念、做诸方面的继承全面,并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有重大的突破和发展,不仅青出于蓝,而且把程派小生艺术推向又一个新的高峰,其中最大的成绩在于 [[ 唱工 ]] 。唱法上,他远取德(珺如)、朱(素云),近摹姜(妙香)、金(仲仁),多方吸收了各家唱腔、唱法的精华,而使自己的唱腔华丽秀劲,并研创了 [[ 反西皮 ]] 唱腔。叶盛兰在50年代以后,念白不须着意摹仿而酷似 [[ 程继先 ]] ,语气音色,皆可乱真,腰腿功夫极佳,刀、枪、剑、棍等等开打纯熟脆帅,翎子甩发均有超出前人的表演技巧,《 [[ 狮子楼 ]] 》(饰西门庆)、《 [[ 翠屏山 ]] 》(饰石秀)等剧中翻扑功夫和武技均不在武生演员之下。中年以后上演了一批独有剧目,如全部《 [[ 罗成 ]] 》、全部《 [[ 周瑜 ]] 》、全部《吕布》等。叶盛兰全面地发扬了程派小生的艺术,被认为是当代小生的首席演员,中年以后更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小生流派。
叶盛兰是自树一派的表演艺术家,他的嗓音宽厚圆润,气度大方,扮像英俊,表演细腻,他的行腔刚劲遒健,华丽婉转,是龙、虎、凤三音的总合,听他的演唱,似饮玉液琼浆,沁人肺腑,扮武将壮武健爽,英气逼人;演文生清秀飘逸,富有书卷气。他在京剧小生行的发展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极难得的人才,周瑜的意得志满、吕布的刚愎自负、罗成的悲壮苍凉,他都演的情真意切、惟妙惟肖,准确的把握舞台的节奏和分寸感,使表演的层次清晰,寓神情之真于声色之美,是叶盛兰表演艺术的主要特点。
[[File:叶盛兰2.jpg|缩略图|左|[http://p2.so.qhimgs1.com/bdr/315__/t010b5a5f07f49fd9ce.jpg 原图链接] [http://news.163.com/14/1204/02/ACJBB8NA00014AED.html 來自网易新闻]]]
== 个人作品 ==
《 [[ 桃花扇 ]] 》《玉簪记》《凤还巢》《白蛇传》《 [[ 柳荫记 ]] 》《西厢记》《 [[ 玉堂春 ]] 》《佘赛花》 《蝴蝶杯》《吕布与貂蝉》《悦来店·能仁寺》《桃花村》《得意缘》《白毛女》《辕门射戟》《水淹下邳》《借东风》《赤壁之战》《金田风雷》《断臂说书》《群英会》《临江会》《黄鹤楼》《雅观楼》《白门楼》《战濮阳》《八大锤》《借赵云》《游园惊梦》《周仁献嫂》《 [[ 九江口 ]] 》《罗成叫关》《 [[ 奇双会 ]] 》《汾河湾》《牛郎织女》《飞虎山》《打侄上坟》
== 叶派传人 ==
叶盛兰的传人除了他的次子 [[ 叶少兰 ]] 以外,还有马荣利、李元瑞、茹绍荃、 [[ 张春孝 ]] 、夏永泉、萧润德、张学济、李继增、朱福侠等。再传弟子也遍布全国,当代京剧小生十有八九都宗法叶派。叶派对京剧小生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突出贡献。
== 家庭成员 ==
叶盛兰娶妻刘淑卿,生有四女二子,叶莉珠(即叶黛森)、叶凤珠、叶金娣、叶玉珠姐妹均未从艺;长子 [[ 叶蓬 ]] ,次子叶强,乳名金泰,工小生,即 [[ 叶少兰 ]] ,继承父艺。
== 活动年表 ==
1934年1月25日,农历癸酉年十二月十一日:马连 良二次赴武汉演出第一天
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演于汉口大舞台。配角有青衣 [[ 王幼卿 ]] 、花脸刘连荣、小丑 [[ 茹富蕙 ]] ,以及出科不久已享成名的小生叶盛兰。第一天打炮戏《借东风》。最高票价三元。
1934年1月26日,农历癸酉年十二月十二日: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第二天
1934年1月27日,农历癸酉年十二月十三日: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第三天
1936年8月21日,农历丙子年七月初五日:马连良首演《胭脂宝褶》
1938年2月27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杨小楼送圣仪式
是日,前来吊唁者达数百人之多,内外行知名者计有: [[ 余叔岩 ]] 、 [[ 尚小云 ]] 、 [[ 程砚秋 ]] 、 [[ 马连良 ]] 、小翠花、周瑞安、王少楼、孙毓堃、王又荃、李洪春、计砚芬、丁水利、张春彦、谭小培、 [[ 谭富英 ]] 、钟鸣歧、马富禄、吴彦衡、徐霖甫、李多奎、 [[ 高庆奎 ]] 、 [[ 王瑶卿 ]] 、王凤卿、叶龙章、郝寿臣、叶盛兰、 [[ 高盛麟 ]] 、刘砚亭、杨韵甫、万子和、郝锦川、金达志、吴菊痴、萧振川、吴钦李、汪侠公、杨主生、张寰如、王敬五、赵砚奎、陈椿龄、于永立、迟绍峰、赵世兴等均前后莅临吊祭。
1939年2月,农历己卯年:章遏云赴沪演出
这期自2月19日开始,至5月14日止,演期近三个月,以合作群戏《雁门关》(1至8本,分两天演完)受欢迎,杨宝森饰杨四郎,叶盛兰饰杨八郎。章遏云、杨宝森合作戏有全本《御碑亭》、《双姣奇缘》、《牧羊卷》、《四郎探母》、《薛平贵与王宝钏》、《打渔杀家》、全部《骊珠梦》(自正德帝游巡大同起至礼葬凤姐止)等。杨宝森单挑戏有《珠帘寨》、《击鼓骂曹》、《失空斩》、《全本乌龙院》(与于素莲、刘斌昆等)、《捉放曹》、《奇冤报》、《托兆碰碑》、《打棍出箱》、《洪羊洞》等。
1939年11月,农历己卯年:赵炳啸拜金少山为师
赵炳啸经桂锡九先生引荐,正式拜 [[ 金少山 ]] 先生为师。拜师礼上京剧界名流如 [[ 萧长华 ]] 、 [[ 马连良 ]] 、 [[ 程砚秋 ]] 、叶盛兰等百余位到场祝贺。当时照有大幅到场贵宾与金氏等之照片,惜于文革期间散失。
1942年,农历壬午年:宝华社重组
因挑班初演受到挫折,李华亭重新策划,优化组合,聘请侯玉兰、叶盛兰、李多奎、茹富蕙、哈宝山等知名演员参加,剧目仍为《四郎探母》,上座情况和上年底形成强烈对比。这次由于配角整齐,红花绿叶,相得益彰,深受观众欢迎,当时大栅栏广德楼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从此 [[ 杨宝森 ]] 的大名红得发紫,不久便被选入"四大须生"行列。
1942年10月12日,农历壬午年九月初三日:扶风社至新京演出
在上海天蟾舞台举行庆祝蒋主席六秩华诞国剧大公演。由上海戏剧联合会主办,会长梁一鸣。
演出剧目[[File:叶盛兰3.jpg|缩略图|右|[http://y2.ifengimg.com/d72685ae14eff1de/2014/1219/rdn_5493862dda36f.jpg 原图链接] [http://js.ifeng.com/humanity/cul/detail_2014_12/19/3311701_0.shtml 來自凤凰网]]]
《蟠桃盛会》(周菊舫饰猪龙婆)
《九龙杯》(程少余饰黄三太,杨盛春饰计全,叶盛章饰杨香武,高盛虹饰邹应龙)
1946年,农历丙戌年,秋:秋声社抗战胜利后赴沪演出
本年秋至次年夏, [[ 程砚秋 ]] 先应宋庆龄儿童福利基金会邀,率秋声社赴沪演于中国大戏院。演毕,又应王准臣先生之请续演营业戏两期共六十六天于天蟾大舞台,第一期与谭富英先生合作,加入叶盛兰、袁世海、高盛麟;第二期与李少春、俞振飞、芙蓉草合作,阵容齐整,名角云集。砚秋把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创演的全部本戏如《赚文娟》、《花舫缘》等,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排的全部本戏《费宫人》、《锁麟囊》、《女儿心》等一一展示于舞台,甚至连多年未曾露演的别具风格的传统老戏如《玉堂春》、《骂殿》、《桑园会》、《御碑亭》、《弓砚缘》、《汾河湾》等都演了,可以说是程派艺术的一次总检阅和总结性质的演出,获得空前的成功。
1946年3月30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七日:1946年为北京伊斯兰教工业学校等筹款义演
1955年,农历甲午年,年初:1955年初怀仁堂京剧演出
本年初怀仁堂演出京剧《 [[ 龙凤呈祥 ]] 》, [[ 梅兰芳 ]] 、 [[ 程砚秋 ]] 分饰孙尚香, [[ 马连良 ]] 饰乔玄, [[ 谭富英 ]] 饰刘备, [[ 李少春 ]] 饰赵云, [[ 裘盛戎 ]] 饰孙权,李多奎饰国太,叶盛兰饰周瑜, [[ 萧长华 ]] 饰乔福,郝寿臣饰张飞。
1955年1月10日,农历甲午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国京剧院成立
中国京剧院在北京成立。文化部决定:中国京剧院是京剧改革的示范性剧院。院长 [[ 梅兰芳 ]] ,副院长马少波,总导演阿甲;第一团团长叶盛兰,副团长叶盛章;第二团团长 [[ 张云溪 ]] ,副团长夏虎臣;第三团团长 [[ 李少春 ]] ,副团长袁世海、李和曾。马彦祥等出席成立大会。
1956年,农历丙申年:京剧电影《群英会》、《借东风》开拍
1958年9月4日,农历戊戌年七月廿一日:中国京剧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
中国京剧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本日演出现代戏《 [[ 白毛女 ]] 》,主要演员有李少春、叶盛兰、袁世海、杜近芳。
1958年9月5日,农历戊戌年七月廿二日:中国京剧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
中国京剧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本日演出现代戏《林海雪原》,主要演员有 [[ 李少春 ]] 、叶盛兰、 [[ 袁世海 ]] 、 [[ 杜近芳 ]] 。
1962年1月15日,农历庚子年十一月廿九日:侯喜瑞收赵志远为徒
'''叶盛兰往事'''
'''病倒'''
就在《[[九江口]]》红得发紫的时候,叶盛兰病倒了。 袁世海 急得直跺脚,跺脚也没撤。立即换了演员,这演员不错,既是"富连成"出科,也参与了《九江口》的导演工作。上得台去,华云龙的一句唱也没少,一个动作也不缺,可那对手戏的光泽顿失。后来又换人,无论袁世海怎么倾心提携,几乎是领着 "华云龙"走,但这出戏还是让人觉得塌了一半。原因很简单――中国戏曲的表演是有严格程式规范的,在程式规范下,又具有一定的不规定性。有创造力的艺人就在这个不规定性里大做文章,而平庸者就只能按着程式规范去表演了。 [[袁世海]] 是把《九江口》视为生平绝作的。没有了叶盛兰,真成了绝作。缺了一半,另一半还在吗?那些把叶盛兰往死里整的人也不想想。
20世纪60年代初,重庆市京剧团的小生演员朱福侠不舍万里,来到中国京剧院,找到叶盛兰,郑重表示要拜他为师,学习叶派小生。叶盛兰对朱十分冷淡,而朱对叶非常恭敬。
叶家几代经历的收徒场面还少吗?但这是叶盛兰遇到的一个意外景致,他流出热泪,也收下了这个徒弟。
1963 年,为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会演,中国京剧院排演现代戏《 [[ 红灯记 ]] 》。剧中的鸠山最初决定由叶盛兰扮演。他高兴极了,立马翻阅资料和图片,访问熟悉日本风土人情的人士,认真揣摩人物心理、神态,提炼出有特点的步伐与形体动作。叶盛兰说,自己塑造的鸠山身上既要有一个外科大夫的儒雅风度,又要具备军国主义的武士道精神,外表漂亮,内心残忍,一个政客、军官和知识分子。所以,他想在表演中同时融入文、武小生的两种演法。但是,他的设计成了一张废纸。
后来,不叫他演了,任务交给了叶盛长。这个打击对叶盛兰是很重、很重的。好在由弟弟接替。他便把自己的设计讲给叶盛长听。
"反右"以后的日子,只要政治上有个风吹草动,叶盛兰都得小心。隔一段时间,你似乎忘了过去,于是叫你再经验一次,又再度陷在落寞孤凄的心境中。每一次新的创痕,都切在旧有的伤口上,觉得特别的痛。到了"文革",他和叶氏家族被彻底剥夺,彻底摧毁。中国的舞台属于江青,属于样板戏。
他一度下放到文化部所属的"红艺五七干校"(在小汤山附近)劳动。上边把已身患糖尿病的叶盛兰当成个全劳力,派他干插秧一类的活儿,他两只脚成天泡在冰冷的水田里。后来见他实在支持不了,就让他送秧。月圆月缺,日起日落,把一个华美温雅的伶人,送进了寒凉的世界。"文革"后期(1976年前后),他才返回城里。他、 [[ 梁小鸾]](旦行演员)、京剧名票 [[ 南铁生 ]] 三人常在家中相晤。南铁生这样形容他们的聚会:"我们那时俱是'三无 '人员――一无演出剧团,二无社会地位,三无私人财产。所以,也就完全放松了心态,审视过去,揣度未来,却也意趣无穷!只是失落的阴影再也挥之不去,每个人都在默默地承受。"
在聚会中,叶盛兰曾对身为自由职业者的票友 [[ 南铁生 ]] 慨然道:"你一直是个真正完全的自由职业者,一向长期不参加任何组织。回头看来,这确实是个顶好的保护伞。我呢,自幼学的是文武小生,解放后'戏改'来了,别人说小生用小嗓唱的阴阳腔,一定要废除。又说家父是旧班社的班主,就硬把我划成右派。现在,我已委身常人之下三层了!"
年复一年,叶盛兰青少年时期的锐气,一点点被碾磨殆尽。一个脑袋,顶着两项罪名,重露严霜之下,事事皆可成罪。能挣扎着活下去,就需要很强的意志力了,还谈得上什么艺术理想或思想抱负呢?人只能抵挡一时一刻的风雨,却抵挡不了一生一世的风雨。
遥遥无期的思想改造,使叶盛兰患上多种疾病。在红氍毹上那样焕发青春朝气的儿郎,直落到病影幢幢的风烛残年。1978年,病重的叶盛兰需要住院。焦急万分的儿子,请求中国京剧院派车(那时尚无出租车)。车来了,叶盛兰好不容易被扶了上去。谁知走了一小段路程,司机把车停下,说:"车坏了。"孩子们又把父亲背回家。再给中国京剧院领导打电话,请求赶快另派一部车送父亲去医院。足足等了三个多小时,车才缓缓而来。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依我看,人心未必都是肉长的。
一切都晚了,叶盛兰在医院只活了一周。他对陪伴在侧的 [[ 叶盛长 ]] 说:"老五,小生这行可不能绝了啊。老先生们有多少东西没传下呀,就是我身上会的这点儿东西,也该给后辈留下来呀。"说着说着,他满脸都是泪。
有一次,他在昏迷过后刚刚苏醒,便对叶盛长说:"你还记得《南界关》这出戏吗?""我还记得上来。""那好,等有工夫把它整理出来……"
在用输液和输氧维系危在旦夕的生命时,他反复叮嘱外甥萧润德代自己向上级反映,请单位尽可能拨给他一间小屋子,以便自己出院后用来给学生们教戏、说戏。
叶盛兰终于听到了死神的细碎脚步声。弥留之际,他拉着长子 [[ 叶蓬 ]] 的手说:"我的病,还是因为1957年的茬儿(即事儿)。"
据吴祖光讲,文化部的一位中层领导曾在病榻前告诉他"右派改正"的事(中共中央正式下达"右派改正"的文件是在1979年),昏昏沉沉的叶盛兰听见了吗?
逝世
1978年6月15日,他走了,带着光耀,带着屈辱。
"道一声去好,早两泪双垂。"在叶盛兰告别仪式上, [[ 杜近芳 ]] 用凄迷的眼神久久地看着死者,哭成了泪人。仪式完毕,她死死抓住缓缓移动的灵床,不让逝者归去,身子几乎拖倒在地。他们二人以表演艺术和情感生命写成的故事,有着真实的情、真实的恨。
叶盛兰活了六十四个春秋,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有血有泪。从坐科深造,成名创派,到急转直下,坎坷屈辱,像夜空的星斗,几无声息地划落过去。从明亮到陨灭,其间经历了长长的暗淡过程。这个暗淡过程,即使身在其中,也难以察觉。这是人生的悲剧,是时代的写照,更是中国传统艺术半个世纪由盛而衰的缩影。
山河依旧在,往事已无痕,仰望悠悠苍天,我要问:他们作为人,到底活了个啥?我们作为人,活了个啥?
1979 年,中国京剧院恢复上演优秀剧目。 [[ 杜近芳 ]] 复排 [[ 田汉 ]] 的新编历史剧《 [[ 谢瑶环 ]] 》时,向剧院领导建议:借用在战友文工团工作的叶盛兰之子叶强。叶强一登台,观众大为吃惊:除了嗓音差一点儿,从扮相到气质,怎么看怎么像叶盛兰。这可把在台下看戏的 [[ 袁世海 ]] 高兴坏了。他坐不住了,马上提议剧院贴演《 [[ 群英会 ]] 》,由叶强扮演周瑜,他自己来演曹操。几场演下来,叶强红了,都说他是小叶盛兰。有了信心的叶强,继续苦练。不知是上天垂怜,还是英魂附体,叶强的嗓子变得又宽又亮。他成功了!叶强跑到公墓,面对父亲的骨灰倾诉自己的成功和成功背后的辛酸。
叶强越来越像叶盛兰。随后,他更名叶少兰。我只跟着母亲看了他和杜近芳演的全本《白蛇传》,边看边抹泪,不为白娘子与许仙的动人爱情故事,而是为了那屈死的冤魂。演出结束,谢幕再三,观众不肯离去。杜近芳拉着叶少兰的手,一个劲儿地把他向前推、向前推……一时间,叶少兰红得发紫。到了上海,观众的热烈简直近乎疯狂。谁都明白,在无比炽热的情感里,包含着对叶盛兰的怀想与景仰。
== 后人纪念 ==
[[File:叶盛兰5.jpg|缩略图|右|[http://www.cflac.org.cn/xw/bwyc/201412/W020141214723882433847.jpg 原图链接] [http://www.cflac.org.cn/xw/bwyc/201412/t20141214_278035.htm 來自中国文艺网]]]
2014年12月10日是京剧表演大师、叶派小生艺术的创始人叶盛兰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位大师卓越的成就,文化部、中国文联、全国政协京昆室、中国国家京剧院14日至17日在北京举办一系列纪念京剧大师叶盛兰诞辰百年的活动。<ref>[http://www.takefoto.cn/viewnews-253416.html 梨园纪念京剧大师叶盛兰诞辰百年 梅兰芳大剧院连演四天阵容强], 北晚新视觉, 2014-12-14</ref>
14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将举办纪念京剧大师叶盛兰诞辰百年座谈会,出版《[[京剧大师叶盛兰]]》纪念画册和纪念邮折首日封、影音集锦;14日至17日,梅兰芳大剧院将上演汇集了全国十多个院团、院校的老中青三代四十多位京剧艺术家的四台演出。
14日的《[[群英会]]》演出阵容强大,叶盛兰先生之子、著名京剧小生[[叶少兰]]将和[[尚长荣]]、[[孟广禄]]、张建国、[[谭孝曾]]、肖润德、马玉琪、叶金援、[[郑岩]]、[[朱强]]等诸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共同演绎,戏里戏外“[[群英会]]”可谓实至名归。
15日的《[[柳荫记]]》,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由[[叶少兰]]领衔,李宏图、宋小川、江其虎饰演梁山伯,[[李胜素]]、丁晓君,窦晓璇饰演祝英台,老中青三代齐上阵。该剧是[[马彦祥]]先生1953年根据川剧《[[柳荫记]]》改编的,由[[王瑶卿]]设计唱腔,老先生设计了旋律,叶盛兰体现出来。比如‘访友’一折的反西皮,以前京剧的小生没有反西皮唱腔,这段唱腔是根据台词来的。叶盛兰就认为,京剧如果要创新发展,一定不能只重旋律,而要根据台词内容来设腔。所以这段唱腔能够催人泪下,深刻地反映出梁山伯此时此刻的人物情绪。[[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是叶盛兰先生的代表剧目。
16日的《折子戏专场》汇集叶派小生经典作品《[[奇双会·写状]]》《罗成叫关》《[[白蛇传·观潮]]》《辕门射戟》《雅观楼》《小上坟》等,叶少兰、李宏图、宋小川、江其虎、金喜全等名家轮番上阵。
17日的《名家名段演唱会》,云集了叶少兰、[[梅葆玖]]、[[谭元寿]]、[[李世济]]、[[尚长荣]]、[[冯志孝]]、刘长瑜、孙毓敏、杨春霞、[[叶蓬]]、萧润德、马玉琪、[[谭孝曾]]、于魁智、杨赤、[[李胜素]]等重量级京剧名家,可谓名家荟萃,流派纷呈,现场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栏目也将在14、15、16日连续三天到现场为大家进行直播;17日录制的《名家名段演唱会》,将于12月20日播出。
== 人物评价 ==
[[刘绍棠]]:如果没有叶盛兰的艺术成就,京剧小生这个行当很可能就被行政命令取消了。解放以来,有多少貌似内行的力笨,打算以老生或武生取代小生,都未能得逞,就因为叶盛兰这座丰碑是推不倒的。<ref>[http://www.takefoto.cn/viewnews-172637.html 一代名伶叶盛兰的传奇人生:首演轰动上海滩 被称活周瑜], 北晚新视觉, 2014-09-20</ref>
国家京剧院院长[[张凯华]]说,叶盛兰先生是第一个以挑班演员身份参加国营剧团(国家京剧院前身)的艺术家。他在抗美援朝时参加了第一批慰问志愿军艺术团,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文化部第一批评定为一级演员。特别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将家传珍贵文物—富连成科班“[[叶氏藏本]]”400余出剧目的手写真迹无偿地捐献给国家京剧院,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爱党爱国的赤诚之心,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京剧精粹做出了重要贡献。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