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德荣

增加 4,56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王德荣
| 圖像 = [[File:121788512.jpg|缩略图| [http://img.hexun.com/2009-11-24/121788512.jpg 原始链接]]]
| 出生日期 = 1934年7月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研究员
| 毕业院校 = 北方交通大学
}}
 
'''王德荣''',结构力学家,航空航天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航空航天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主持创建中国第一个热应力实验室和飞行器强度专业。曾参加航空航天多种型号的设计工作,承担解决关键性课题,还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成功作出过贡献。他重视教学工作,提出高校的科研要与教学密切结合,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专家和学者。70年代他研究新兴学科有限元素法和断裂力学,应用于解决航空航天研制、生产难题,取得了好的成果。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王德荣 == 人物简历1915年12月12日 生于北京市(原籍安徽省滁县)。</br>1934—1938年 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航空门学习 结构力 获学士学位。</br>1938—1939年 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航空工程专业 获硕士学位。</br>1940—1942年 任云南省垒允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工程师组长。</br>1942—1945年 任贵州大定发动机厂技士。重庆交通大学 航空 航天 系副教授、 育家 他毕生致力于 </br>1945—1949年 任上海交通大学 航空 航天 育和 授。</br>1949—1952年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军事 科学研究 室研究员。</br>1952—1966年 任哈尔滨军 业。 工程学院教授,空军工程系空气动力教授会副 持创建中国第一个热应 任和空气动 力实验室 和飞行器强度 主任、工程科主任、空气动力专科主任、系副主任,院空气动力研究室主任。</br>1957年 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特邀委员。</br>1964年 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空气动力 专业 组成员及试验技术分组组长 曾参加 </br>1966—1969年 任哈尔滨工程学院 航空 航天多种型号的设计 程系教授、系副主任。</br>1969年1月13日 逝世于哈尔滨。 ==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 ==王德荣 男,1934年7月出生 承担解决关键性课题 汉族 还为 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成功作出过贡献。他重视教 共党员,大 工作 文化 提出高校的科 要与教 究员。1958年8月毕业于北方交通大 密切结 ,曾历任国家经委综 ,并 运输研究所研究实习员;铁道部规划院副处长、处长;国家经委(后 为国家 培养了一批优秀专 计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室主任、总工程师、所长、党委书记;国 和学者。70年代他 计委综合运输 研究 新兴 所所长、党委书记。现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并兼任中国国防交通协会副会长、中国地方铁路协会副会长等职。现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亚洲运输 科有限元素法和断裂力 会副会长、国际物流与运输 ,应用于解决航空航天研制 会院士 生产难题,取得了好的成果。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分会会长
== 王德荣 - 主要成果 == [[(纵向课题)]] “长江三角洲综合运输网发展规划研究”;</br>“中国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改造研究”;</br>“广东省综合运输网规划研究”;</br>“中国公路运输发展战略研究”;</br>“中国物流用户调查研究”;</br>“中国物流供应商调查研究”</br>[[(其他课题)]]先后组织了“中国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物流发展政策研究”、“2001—2020年中国物流发展战略研究”、“2001—2020年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等多项研究工作。所获奖励</br>“中国交通运输技术政策研究”、“1981—2000年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br>“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前期重大技术经济的问题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br>“2000年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br>“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冷藏运输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中国旅客运输发展战略研究”、 等多项研究成果获部委级奖励,</br>1991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br>2002年被评为首届“中国物流十大风云 人物 简历”之一。</br>
== 主要贡献 ==
研究工作领域主要有: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综合运输网规划、交通运输技术政策与经济政策、重大运输建设项目、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以及中国物流发展政策等。1991年被评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
参加、组织、主持的“中国交通运输技术政策研究”、“2000年中国交通运输”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前期重大技术经济的问题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公路运输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造船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冷藏运输发展对策研究”、“中国旅客运输发展战略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获部委级奖历。
先后在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任兼职教授,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多名。
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著作有“中国运输布局”、“2000年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国交通产业政策研究”等。
1915年12月12 == 著名文章 ==2012年1月6日 在人民  生于北京市(原籍安徽省滁县) 报发表文章《不能因一次事故就对高铁建设盲目猜疑》 1934—1938年  主要内容是:当前的铁路建设存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航空门学习 赶工期、试运行期过短的现象。但是,不能因为一次事故就对铁路建设 获学士学位 尤其是高铁建设盲目猜疑 1938—1939年 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航空工程专业学习 我们对铁路事故要重视 获硕士学位 但不能因噎废食 1940—1942年 任云南省垒允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工程师组长 铁路还是要加快建设 1942—1945年 任贵州 从能耗上来看,只有铁路能 定发动机厂技士 规模地使用电能,其余各种运输方式皆以使用油品为主 重庆交通大学 如果折算成标准煤,每万吨公里能耗,水运、铁路、公路、民 空系副教授 之比约为1∶2∶10∶20。尽管水运是最便宜、最节能的运输方式,但考虑其时间成本高 教授 又没有网络效应,铁路的比较优势仍是最明显的 1945—1949年 任上海交通 加快铁路建设,难点是钱从哪儿来。有人说,铁路实行的是计划运价,赔本运输了 学航空系教授 量战略物资,是基本公共服务,应该全部由财政拨款建设和维护 1949—1952年 任中国 也有 说,运输业应该是充分竞争领域,铁路应该像 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1952—1966年 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 航、公路一样 空军工程系空气动力教授 完全实行社 副主任和空气动力 融资、商业运营。其 验室主任、工程科主任、空气动力专科主任、系副主任 院空气动力研究室主任 这两种观点都是“一刀切” 1957年 兼任 防部第五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特邀委员 铁路网既要有青藏铁路这样的赔本也要开通的公益性铁路,也要有京沪高铁这样具有商业价值的线路,不能一概而论 1964年 兼任 要解决钱从哪儿来,关键是实施铁路投融资改革。改革的基础是引入商业性与公益性的评估机制。世界上没有哪个 防科学技术工 家的铁路网不是中央财政拿钱修建的,因为出行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铁路网形成后,带来产 委员会空气动力专 发展、就 组成员及试验技术分组组长。1966—1969年 任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教授 增多 系副主任。1969年1月13日 逝世于哈尔滨 税收增加
25,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