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沈玉昌

增加 8,28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沈玉昌''', | 圖像 = [[File:W020150129820284269577.jpg|缩略图| [http://www.igsnrr.ac.cn/sq70/zmxz/zmkxj/201009/W020150129820284269577.jpg 原始链接]]]| 出生日期 = 1916年12月26日| 国籍 = [[中国]]| 出生 貌学家, = [[ 浙江 吴兴(今 湖州 )人,1942年浙江大学研究生毕 市]]| 民族 = [[汉族]]| 职 ,获硕士 = [[地貌 位。后任 家]]| 主要成就 = 中国 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负责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地貌研究室。完成了若干 现代河 域规划与大型水利枢纽建设中的 地貌研究 ,进行了中国地貌区划、地貌分类与制图等方面 研究工 开拓者和奠基人| 代表 。对动力 品 = 《长江上游河谷 地貌 的理论研究在中国具有开创性。着有》等 }}
《中国地貌区划》、《长江上游河谷地貌》、《河流地貌学概论》等。中国现代河流地貌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负责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地貌研究室。完成了若干流域规划与大型水利枢纽建设中的地貌研究,进行了中国地貌区划、地貌分类与制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动力地貌的理论研究在中国具有开创性。着有《中国地貌区划》、《长江上游河谷地貌》、《河流地貌学概论》等。  沈玉昌 - == 个人简历 ==编辑1916年12月26日,生于 [[ 浙江省湖州市 ]] </br>出生于[[浙江省]]
== 生平 ==编辑
1936年—1940年,成为[[浙江大学]]史地系首届本科生。</br>
1940年—1942年,从师于[[中国]]近代地貌学一代宗师叶良辅先生,获硕士学位。</br>
1942年—1943年,任资源委员会助理研究员。</br>
1943年—1945年,任东北大学地理系讲师。</br>
1945—1948年,任统一地名委员会编辑,</br>
调到[[南京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br>
1949年,回浙江湖州市在湖州中学任教。</br>
1950年至今,受竺可桢副院长的邀请,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58年地貌研究室成立,并任主任,曾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兼地貌专业和[[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br>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地理研究所党委委员。</br>
1987年退休。从事地理科学60年,是中国现代河流地貌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国内外杰出的地貌学家,在河流地貌、地貌区划与地貌制图以及应用地貌诸领域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河流地貌研究体系,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6年—1940年 == 调查实践 ==编辑沈玉昌一向主张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提高理论,再服务于实践。他身体力行 以完 国家的重大课题 己任。无论是50年代初的西南铁路选线和汉江调查,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峡和长 大学史 上游河谷地貌考察,还是全国地貌区划与地貌制图工作,沈玉昌始终坚持 系首届本科生 貌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
1940年—1942年 == 沈玉昌成渝铁路 ==编辑1950年7月 从师于 沈玉昌应竺可桢副院长之请,调到[[南京]]地理所工作。不久他便欣然参加西南铁路选线工作。沈玉昌回忆说,“当时去西南的共4人,我和孙承烈一组,负责隆一筑线;陈吉余和邓静 国近代 一组,负责湘黔线。一个地貌,一个经济地理,相互配合得好,任务也完成得好,深受西南铁路工程局的欢迎”。?接着,沈玉昌又应邀察勘成渝铁路。当时成渝铁路已进入施工阶段,一些地段出现的问题很多,急待处理。沈玉昌和工程指挥部密切配合,以其扎实的地质、 地貌 知识,解决了永川大滑坡和黄鳝溪简阳桥等 代宗师叶良辅先生 系列工程地貌问题 获硕士 受到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的表彰。沈玉昌撰写的“川黔之间的地形与铁路建设”一文对中国工程地貌 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42年—1943 == 介绍 ==编辑汉江—长江—黄河回顾1952—1962 的工作时,沈玉昌说:“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项汉江调查,一项三峡和长江上游河谷地貌考察。黄河的工作只开了个头,没有做完。”沈玉昌对前两项工作是满意的 完成了国家的重大 资源委员会助 务,撰写了《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自然地理部分)》和《长江上游河谷地貌》两部专着。汉江调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选择水库坝址,调查淹没损失。在汉江修建大型水库是实施长江流域规划的第一步。地 所组织的综合考察队由楼桐茂先生任队长,沈玉昌任副队长。经过3年(1952—1954)调查,考察队选定丹江口为最优址。同时,沈玉昌还对引嘉(陵江)济汉(江)和引汉济黄(河)路线进行了调查。他指出,引汉入黄是完全可能的,工程不大;引嘉济汉,由于嘉陵江河谷深切,必须建200 米左右的高坝,工程很大。所以第一步以引汉济黄为宜。沈玉昌提出的这一引水路线就是现在“南水北调”的中线方案。为配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长江上游地区南水北调工程,沈玉昌从1958年至1961年先后领导三峡地貌工作队和金沙江考察分队,不畏艰难险阻,深入高山峡谷考察。围绕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他和考察队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1)分析了三峡河床深槽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2)论证了三年坪坝区的地壳运动属于大面积拱形隆起,第四纪以来无断裂活动,基本稳定,可以修筑高坝;3)否定了前人关于三峡内无河流阶地的错误结论。发现三峡内不但有阶地,而且有10级之多,最高阶地高达300多米。这些研究结果不仅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探索长江河谷发育史作出了贡献。60年代初,长江的考察工作刚结束,沈玉昌便着手研究黄河。他一面组织力量,在地貌室设立渭河和黄土地貌两个研究组,一面亲自参加从陕西府谷至黄河口的地貌调查。“可是”,沈玉昌十分遗憾地叹了口气说,“‘文革’中断了我的 研究 工作,使我至今欠着黄河一笔难以偿还的债”
1943 == 地貌区划 ==编辑1955年,沈玉昌构造地貌类型沈玉昌患肺结核,被迫在家养病。他闲不住,广泛收集地貌资料,自学俄文,学习苏联的地貌区划与地貌制图经验。恰好,1956 —1945 上半 年, 成立了以竺可桢为主任的中国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中国自然区划是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地貌区划是其中一部分,由沈玉昌负责。当时 东北 务重,时间紧,人手少,资料缺,如何在两年内完成这项全国性的大任务。只有靠集体的力量,协作完成。他讲述了和施雅风、严钦尚、陈吉余、杨怀仁、任美锷、王乃梁、周廷儒诸教授合作的经过,说“大协作是个好办法。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干,办不成 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沈玉昌撰写了两篇论文:“中国地貌类型与区划问题的商榷”和“论地貌区划的原则与方法”。1965年,沈玉昌主编的《中国地貌区划》一书问世。这本书不仅系统总结了1958年以前中国地貌研究的主要成果,奠定了中国区域地貌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 依据。和《中国地貌区划》同时完成的1/400万中国地貌类型图也是一项重要成果,它有以下三个特点:1)是根据若干地貌要素图,如地表切割密度和切割深度等,编制而成的,便于应用;2)山地分类比苏联的详细,按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划分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和极高山,既附合中国地貌的实际,又有利于指导生产;3) 貌类型突出外营力分类,这是从农业生产的需要考虑的。沈玉昌提出的地貌分类受到国内地貌界和生产部门的称赞。为了给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 提供可靠的资料,沈玉昌于1963—1965年组织地貌室的主要力量编制1/50万黄淮海平原地貌图。他满腔热情投身黄河两岸的考察,拟订图例 讲师 统、撰写说明书,决心为改变黄淮海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作贡献。然而,1966年使这项工作中断了。所幸的是,黄淮海平原地貌图的蓝图已被华北六省市广泛应用。经过地貌室近几年的努力,这幅图终于在1985年修改出版了
1945—1948年,任统一地名委员会 == 治学严谨 == 编辑 ,并调到南京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
1949年 沈玉昌以治学严谨、对事业对极端认真负责,而深受大家的尊敬。他常说 回浙江湖州市在湖州中 任教 的认识,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工作稍有不慎,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
1950年至今,受竺可桢副院长 == 沈玉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编辑先生以参加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邀请,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 研究 为荣,同时又一直担心自己 作的结论是否附合实际。1975年,三峡前期 程上马 先后任副研究员 他欣然应邀到现场考察 研究员;1958 会商。10多 貌研究室成立 质队和水文队在三峡地区做了详细的勘察,结论与沈玉昌的一致。他才稍稍放下了心。理论上的探索,沈玉昌也是一丝不苟。1961年 并任主任 他着手总结长江上游的工作时 曾任 发现金沙江袭夺问题仍是个悬案。这是 国地理 外学者长期争论的涉及长江发育的一个大问题,不容回避。沈玉昌说,他当时是赞同“袭夺说”的,但感到证据尚不充分,所以决定再去云南调查。经过详细的调查,沈玉昌的认识反了个过。许多证据证明,石鼓附近不存在袭夺弯,“长江第一弯”是适应断裂构造发育的河谷。洪文村至剑川之间的宽谷也不是金沙江古道,长江由此经漾濞江入澜沧江更不可能。据此,沈玉昌撰写了“滇西金沙江袭夺问题的新探讨”一文。他的这种大胆探索的治 会理事兼地貌专业 精神无疑是值得称颂 中国水利 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习的
1958 沈玉昌十分注意人才培养。对 加入 轻,他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帮助他们在实践 提高业务水平。他还动员他的夫人赵冬,为年轻开英语补习班。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沈玉昌不惜花费精力带研究生。他1977年患病以后,还亲自带了3名研究生。对室里的优秀人才,沈玉昌总是根据 共产党 家的需要和他们本人的意愿 曾担 妥善安排工作的。现 地理 兰州沙漠 研究所 党委委员。 1987 所长朱震达是沈玉昌50 退休 代的得力助手 从事地理科学60 朱震达立志研究沙漠,得到沈玉昌的热情支持。20多 中国 现代河流 沙漠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沈玉昌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谈到当前的 地貌研究 工作,沈玉昌认为:1)要面向经济建设,为四化多做贡献。他深信以任务带学科,通过实践提高理论,再服务于实践的方向是正确 开拓者和奠基人 地理学的性质所决定的。2)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理论,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要提高实验和技术手段。3) 内外杰出的 土整治是件大事, 地貌 学家 工作者理应在这方面多做工作。在“七五”和”八五”期间 一定要做好黄土高原和黄 中下游的工作。4)1∶100万中国 地貌 图和 地貌区划 是相辅相成的两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地貌 以及应用地貌诸领域中 已编成15幅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河流 要继续编制。 地貌 研究体系 区划要尽快修订。5)要搞好协作 大协 出了巨 才能干成 的贡献
25,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