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0
次編輯
變更
吴让之
,無編輯摘要
吳熙載(西元1799-1870年),原名廷揚,字熙載,以字行,後改字讓之,亦作攘之,號讓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清代江蘇儀征(今揚州)人。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書畫,尤精篆刻。少時即追摹秦漢印作,後取法[[鄧石如]],得其神髓,又綜合自己的學識,發展創立了「鄧派」篆刻藝術,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吳昌碩]]評曰:「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於秦漢印璽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無纖曼之氣,氣象駿邁,質而不滯。余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於讓翁。 <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fmQDwwEAmdsC&pg=PA188&dq=吳熙載&hl=zh-TW&sa=X&ved=0ahUKEwjElP6k6oXgAhUQPrwKHVq9Bx8Q6AEIUjAI#v=onepage&q=吳熙載&f=false</ref> 」
吳熙載工四體書。行書和楷書取法包世臣,篆書和隸書則取法鄧石如。
吳煕載以篆書和隸書最為知名。其篆書點畫舒展飄逸,結體瘦長疏朗,行筆穩健流暢。古樸雖不及鄧石如,而靈動典雅似則過之,頗具嫵媚優雅之趣,在晚清書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對後來的[[趙之謙]]、吳昌碩均有影響。
吳讓之的主要藝術成就在於其金石篆刻。他曾自述:「讓之弱齡好弄,喜刻印章。早五歲乃見漢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擬近代名工,亦務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見完白山人作,盡棄其學而學之。 <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e3JJAQAAIAAJ&q=吳熙載+讓之弱齡好弄&dq=吳熙載+讓之弱齡好弄&hl=zh-TW&sa=X&ved=0ahUKEwj3lobh84XgAhXHEbwKHYrKDi8Q6AEIJzAA</ref> 」由於吳讓之有10年漢印的摹習功底,加之以鄧的漢篆書體為依歸,使隸書筆法參之入篆,以篆書筆意引之入印,書印相參,流美生動,渾樸圓潤,韻味醇厚,一洗當時印壇程式化和矯揉造作的時尚,使日趨僵化的印壇面目為之一新。他在《自評印稿題記》中闡明:「若意無新奇,奇不中度,狂怪妄作,皆難列等。 <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lwHUAAAAMAAJ&q=吳熙載+奇不中度&dq=吳熙載+奇不中度&hl=zh-TW&sa=X&ved=0ahUKEwj05o3684XgAhXLfbwKHd4QD3YQ6AEIJzAA</ref> 」 ==皖浙巧拙之论==赵之谦署同治二年(癸亥)蒹刻作品表三、印学:确立巧拙之论赵之谦印学思想最集中、最完备的一篇论著,就是这年十月二十三日在北京写的《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提出了著名的皖、浙巧拙之论。序言中对赵之谦篆刻有这样一段评价:窃意刻印以老实为正,让头舒足为多事。以汉碑入汉印,完白山人开之,所以独有千古。先生所刻,已入完翁室,何得更赞一辞耶 0 ?吴让之根据赵之谦当时的创作委婉地提了点看法,个性很强的赵之谦听了估计有些逆耳,并心存芥蒂。过了三个月,赵之谦以同样的方式,在吴让之的印谱上写了一篇《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提出了著名的浙、皖两宗巧拙之论,藉以阐述自己的篆刻审美观点<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hl=zh-TW&id=egdJAQAAIAAJ&dq=吴让之+赵之谦&focus=searchwithinvolume&q=委婉</ref>。
==作品==
{{Reflist}}
[[Category:#内容待查##]][[Category: #待校稿#]]
[[Category: #纯文字内容1]]
[[Category: #纯文字内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