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焦易堂

增加 2,63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ul>
</div>
 
==推崇中醫==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ul style="line-height:36px; margin-left:2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焦易堂酷愛中醫學,極力提倡發揚中華中醫藥,保存國粹。他曾被聘任為中央國醫館館長數十年,提出以現代科學研究中醫藥,力主中西藥結合,擬定中醫藥發展方案。</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他主持國醫館不僅逐步建立起各類研究委員會,創辦了中醫藥雜誌,編輯出版了部分中藥教材,而且在各省市和國外華人居住地區建立起國醫館支館。一些省市還辦起西醫學校。</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民國19年(1930年)五月,在中醫界反對廢止中醫運動浪潮推動下,譚廷闓、胡漢民、陳立夫、焦易堂等人於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上,提出成立中央國醫館的提案,獲得批准。</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民國20年初,中央國醫館成立,由焦易堂擔任館長,同年七月,他主持立法院法制委員會第四十三次會議,通過《中醫條例》,後來由於行政院阻撓,未能及時公佈。</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民國23年,中醫界在國民黨四屆四中全會上請願,要求公佈中醫條例,其中焦易堂也發表一篇《告國人書》。</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到民國25年一月,《中醫條例》頒佈前,中央國醫館便以一個半官、半民、半學術、半行政的結構中發展中醫工作並管理中醫行政權,而焦易堂自始至終均擔任中央國醫館館長, 積極支持中醫界爭取合法權利的抗爭活動。</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抗戰期間,他先後在南京設立中醫救護醫院,創立中國製藥廠,開辦中醫醫務人員訓練班,為戰時服務。</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從民國7年至民國12年(1918—1923),孫中山先後發給焦易堂的閱件、批復、委任令現存者23件,信劄5封為孫中山親筆所寫。</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民國7年(1918),孫中山還為焦易堂的父母撰寫了行事狀。</li>
</ul>
</div>
 
==公職==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 text-align:center; line-height:36px;"
|-
| colspan="3" style="background-color: #eaecf0;"|<b>中華民國(國民政府)</b>
|-
| 前任:<br>[[居正]] || 最高法院院長<br>1935年7月22日—1940年9月26日 ||繼任:<br>[[李茇]]
|-
|}
</div>
 
==參考資料==
{{reflist}}
[[Category:台灣軍政人物]]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