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妮·索菲·穆特

移除 1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穆特的第一位老师是曾师从于卡尔·弗莱什的霍宁伯格。对于对音乐充满兴趣的小安妮,老师除给她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外,从不向她施加任何压力,让她尽情发挥个性。
1970 年,年仅7 岁的穆特在二哥的钢琴伴奏下,参加了德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她是那届参赛选手中最年幼的( 该比赛年龄跨度为6-24 岁),最终她夺得了冠军。关于这次夺冠,她说:“把练习的东西都发挥出来,就可以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最年轻的,可能所有的关注度当时都在音乐上吧。”
这次获奖引来不小的震动,各类演出邀约纷至沓来。此时,父母却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拒绝一切邀请,只为让她能正常地受教育、成长。这应该也是她艺术生涯中唯一一次比赛经历。“我那个时候完全不理解商业演出的含义,而且如果换作现在,我是父母,我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小时候学小提琴并非为了成名和赚钱,而且仅仅7 岁的我那时无法独立做出选择。” [2]
在7岁那年第一次获奖不久,穆特的第一位恩师霍宁伯格教授离开人世。此后,父亲为她找到了与霍宁伯格教授师出同门的小提琴大师亨里克·谢林。这位傲慢的大师,一开始根本没把穆特当回事,甚至穿着睡衣、一边修指甲一遍听她演奏。
但当穆特演奏完一首巴赫的《恰空》后,大师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他站起身来,走到穆特面前,以诚恳且带着几分歉意的口吻对她说:“亲爱的小姑娘,请容许我进去把服装穿戴整齐后,我们再来讨论你的演奏。”考虑到自己演出繁忙,不想耽误这位小天才的学业,谢林为穆特介绍了另一位在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执教的名师艾达·斯图茨基。正是后者教会了穆特不要单纯地模仿别人,这对她影响深远。 [3]
==演艺经历==
1976 年,穆特与哥哥一起亮相瑞士琉森音乐节,在听完她演奏的[[莫扎特]]奏鸣曲后,时任音乐节艺术总监制的卡拉扬对这个小女孩产生了兴趣。数日后,穆特再一次以《恰空》征服了[[卡拉扬]],大师喜出望外并当即邀请她参加第二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从此,卡拉扬成了穆特音乐生涯中的“保护神”。在卡拉扬的安排下,她以莫扎特“第三协奏曲”作为自己首次亮相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曲目,大获成功,这也是他们一老一少长达13 年合作的开始。这样的关系一直持续到卡拉扬去世。
除了演奏著名的传统作品外,她也一再向她的观众介绍保留节目的新领域;室内乐和管弦乐的作品处于平等并列的位置。她利用自己的盛名为很多慈善项目筹资并资助音乐方面的后起之秀。
对于安妮·索菲·穆特来说,关心当代医疗和社会问题的工作有重要意义。她通过定期的慈善音乐会来支持这种关切。例如,她在2006年为哈娜和保罗·格雷柏基金会﹙Hanna und Paul Gräb Stiftung﹚、为慕尼黑以色列文化村建造犹太中心和里加的SOS儿童村进行了演奏。
此外,穆特在自己每年的计划中,都要定期举办一定数量的慈善音乐会,筹集款项来支持设在美国的“艺术家反爱滋病”的组织、慕尼黑治疗癌症患者的医院、波恩的贝多芬故居和慕尼黑的现代艺术馆等等,最近一次是为帮助罗马尼亚孤儿院里的孩子们所举办的募捐音乐会。 [6] 安妮·索菲·穆特是一级联邦铁十字勋章、巴伐利亚州勋章、巴登符腾堡州奖章和奥地利科学艺术荣誉十字奖章得主。2002年她曾获得巴伐利亚马克西米利安科学艺术勋章和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文化荣誉奖。2003年被巴伐利亚州科学、研究和艺术部授予“Pro Meritis Scientiae Et Litterarum”﹙科学与文化勋章﹚荣衔。2005年她获得奥地利科学和艺术十字荣誉勋章,并被法国文化部长授予“Offic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的荣誉。 [7]
==个人生活==
幼年时,她就酷爱各类运动,还为此付出了些代价,曾两度受伤,一次甚至颅骨破裂,昏迷了几小时,经过6个月的治疗与恢复,才复原。现在,她常驾驶着自己心爱的保时捷跑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她认为从中可以体味到一种速度和力度的释放。她还喜欢烹饪,对美味的意大利风味食品爱不释“口”,有次切西红柿时差点把手都切掉。但在大饱口福的同时,她也像每一位女性一样注重自己的身材,通过游泳和练习瑜珈来保持自己的体型,使自己始终能在公众面前展现出迷人魅力,特别是她习惯身穿无肩带的晚礼服演奏,更凸现了她优雅的风采。虽是一位古典音乐演奏家,但平时她却喜欢听爵士音乐和流行音乐,从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到埃尔顿·约翰,都是她家音箱中的“常客”。
行政員使用者查核員拒收員巡檢員管理員、water、waterc、waterh、waterm、waterp、waters、watert、waterv、waterw、waterz
10,3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