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乌鯧鱼

增加 68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乌鲳2.jpg|缩略图|[http://m.canyin88.com/shicai/2016/05/40325.html 图片来自红餐网]]]
'''乌鲳'''(学名:Parastromateus niger)是乌鲳科、乌鲳属的鱼类。体呈卵圆形,高而甚侧扁。背部和腹部轮廓隆起,甚突出。吻钝圆。 [[ ]] 小。脂性眼睑不发达。口小,下颌略突出于上颌。上下颌各有一列小圆锥状齿;锄骨、腭骨和舌面均无齿。体被小圆鳞,胸部完全具鳞;背鳍及臀鳍上覆盖有鳞片。侧线前部稍呈弯曲,沿体侧延伸至尾柄处而直走;棱鳞仅存在于尾柄处,各棘相连而形成一隆起脊。第一背鳍弱,成鱼时消失。腹鳍长,但随著成长而消失。体色一致为银白色至蓝褐色。各鳍皆暗色。幼鱼体侧具横斑,腹鳍则为 [[ 黑色 ]] 。<ref>[http://dict.youdao.com/w/%E4%B9%8C%E9%B2%B3/ 乌鲳]有道网</ref>
乌鲳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每年夏季游向长江口近海。喜群聚和阴影,一般在产卵季节游至水上层,在气候恶劣时下沉海底。主要摄食 [[ 浮游动物 ]] ,饵料组成包括10个生物类群,约19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被囊类、桡足类,其次是水母类、樱虾类等。分布于 [[ 印度洋 ]] [[ 西太平洋 ]] ,西起非洲东岸,北至 [[ 日本 ]] 南部,南抵 [[ 澳洲 ]] 北部之海域。在 [[ 中国 ]][[ 台湾 ]] 各地沿岸皆可见,尤以西南部。
== 主要价值 ==
体长为体高1.6~1.8倍,为头长2.9~3.2倍。头长为吻长3.2~3.5倍,为眼径3.8~4.5倍。为眼间隔2.8~2.9倍。尾柄长为尾柄宽1.5~1.7倍。
[[体卵圆形,侧扁而高,背缘和腹缘隆起,甚突出]];[[尾柄细短,每侧有1隆起嵴]]。[[头中大,侧扁,背面较窄,腹面较宽]],[[头高大于头长。吻较钝]]。[[眼小,位于头前部。脂眼睑不发达]]。 [[ ]] 间隔隆起,甚突出。 [[ ]] 孔每侧2个,长圆形,等大,距吻端较距眼前缘为近。 [[ ]] 小,前位,稍倾斜。上下颌略等长。上颌骨后端几伸达眼前缘下方。两颌各具1列稀疏尖细齿;腭骨及舌面无齿。 [[ ]] 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无假鳃。鳃耙粗,排列较稀。
体侧、颊部、鳃盖、头后部及各鳍基底均被小圆鳞。侧线鳞在尾柄处较大,棱鳞状,每鳞具1后向棘,各棘连接形成隆起嵴。侧线完全,浅弧形,在尾柄处呈直线形,伸达尾鳍基。
== 生活习性 ==
乌鲳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每年夏季游向长江口近海。喜群聚和阴影,一般在产卵季节游至水上层,在气候恶劣时下沉海底。每年1~2月从外海结群向近海密集进行生殖泂游,7~8月产卵结束,鱼群分散逐渐返回深海。中国乌鲳分为海南岛近海和东海近海两个地方种群。其中中国东海种群越冬场位于台湾海峡南部,3月起进行生殖洄游,4~6月鱼群靠近 [[ 台湾 ]] 浅滩后,北上经闽南、闽中、闽东和温台等渔场,7~8月部分鱼群继续北上,抵达浙江中、北部近海。北上鱼群一般沿水深50米以外分布,卵则在水深40~60米一带,产卵后鱼群比较分散,但仍有亲鱼继续向北移动趋势。当年孵出的仔、幼鱼则广泛分布在近岸水域索饵,秋季陆续折返,游向深水越冬。
主要摄食浮游动物,饵料组成包括10个生物类群,约19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被囊类、桡足类,其次是水母类、 [[ 樱虾类 ]] 等。以重量计,被囊类占绝对优势,占82.2%;其次是水母类,古9.8%; [[ 甲壳类 ]] 占5.4%,其他类群不超过2%.摄食强度秋季高于春夏季。
== 分布范围 ==
== 繁殖方式 ==
产卵场主要分布在 [[ 台湾海峡 ]] 中、南部,产卵期为4~8月,盛期为5~6月。个体绝对生殖力为(158~226.6)千粒,平均为198.2千粒。卵径为0.65~0.93毫米。
== 保护现状 ==
26,1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