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台山清凉寺

增加 22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空寂.jpg|缩略图|右|[https://pic3.zhimg.com/80/v2-82e3c48a0caaaedb6d195fb8ba34cc9a_720w.jpg 原图链接]]]
'''五台山'''
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 大名山。 五台山中台向西南延伸的两道山脉间,有一处山谷,谷间白云悠悠,清水潺潺,嘉木葱茏,山花烂漫,这便是清凉谷。谷之南有寺依山傍壑,就是清凉寺。清凉寺因有著名的文殊菩萨圣迹“清凉石”而得名,是朝山佛教徒必到之地。
== 由来传说 ==
 
远古时,五台山原名五峰山终年骄阳似火,酷热难当,像一座燃烧的火炉。
[[ 文殊菩萨 ]] 来此演教后, [[ 慈悲 ]] 之心深感万民之苦,便下决心旁引东海之水,施法除灾,造福一方。一天,文殊菩萨摇身变成个化缘的 [[ 老僧人 ]] ,手托 [[ 钵盂 ]] ,骑着 [[ 绿毛狮 ]] 子直奔 [[ 东海 ]]
见了 [[ 东海龙王 ]] ,文殊菩萨言辞恳切地说:“早闻龙王爷宽怀大度,乐善好施,今日贫僧欲求借一宝,可否?”老龙王被夸得眉开眼笑,慷慨地把大手一挥:“东海龙宫里奇珍无数,异宝万千,你要是喜欢只管挑两件走好了。”
文殊菩萨随老龙王遍览了宫内所有珍宝,也未挑出一件如意的,就故作失望地问:“龙宫里再无其他的宝贝啦?”
“有,还有一件。”老龙王把文殊菩萨引至宫外,一指檐下的巨石说,“此石叫歇龙石,我的五个儿子每次布雨出巡回来,总要躺上歇息片刻。可消暑汗,解疲乏……”
文殊菩萨立刻笑逐颜开,高唱佛号道:“ [[ 阿弥陀佛 ]] ,贫僧就选中它了。”
“哎呀,这可不行。”老龙王把头摇得像货郎鼓,“我的儿子们决不会答应。”
== 发展过程 ==
[[清凉寺]]是五台山最早兴建的[[寺庙]]之一,[[佛教典籍]]中记载,寺为[[北魏]][[孝文帝]]所建。大隋开运,佛教重兴,凡是伽蓝,并任复修。清凉寺也在文、炀二帝的扶持下得到修复,恢复了正常的佛事活动。唐代时,清凉寺成为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获得皇家的护持。
清凉寺是五台山最早兴建的寺庙之一,佛教典籍中记载,寺为北魏孝文帝所建。大隋开运,佛教重兴,凡是伽蓝,并任复修。清凉寺也在文、炀二帝的扶持下得到修复,恢复了正常的佛事活动。唐代时,清凉寺成为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获得皇家的护持。 长安二年(702年),女皇 [[ 武则 天]] 自称神游五顶,敕命重建清凉寺。经过一年多的修建,清凉寺落成典礼,德感法师奉 [[ 女皇 ]] 之命率领100多名僧人,到清凉寺举办法会。当日祥云缭绕,五云佛手、天仙白鹿在空中显形。地方官员奏报女皇,则天皇帝非常高兴,封德感法师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住清凉寺。同年,女皇命左庶子侯知一、御史大夫 [[ 魏元忠 ]] ,请工匠雕刻玉文殊菩萨像,到五台山礼拜 [[ 菩萨 ]] ,第二年,送到清凉寺安置。在亲笔手书中,武则天表达了自己对弘扬佛道的赤诚以及不能亲自拜会圣境的遗感。她还令 [[ 德感法师 ]] 住持清凉寺,主管全国僧尼事。女皇对清凉寺的宠遇,引发全国乃至外国僧俗效仿,纷纷到五台山弘法传教,瞻礼灵迹。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唐玄宗 ]] 长女 [[ 永穆公主 ]] [[ 皈依佛门 ]] ,出家五台山,将自己平生所蓄钱财悉数拿出,请来全国的能工巧匠,在清凉寺造了诸般佛像,同时用金银铜三金融铸,金、银、玻璃、琉璃、珊瑚、玛瑙、砗磲七种珍宝镶嵌,铸造一口铜钟,安置在清凉寺中。
[[ 天宝 ]] 七年(748年), [[ 杨贵妃 ]] 的再从兄杨舌为玄宗皇帝书写《大藏经》5048卷,《[[般若经]]》、《[[天台疏论]]》2000卷供于清凉寺,为镇寺之宝。同时奉命对清凉寺进行了重修与扩建。其时清凉寺有上座昙财,寺主申庆,都维那智诜,大德忠翰、智空、昙开、如岸,高僧清超、净法、元光、庭观等,真是鸾风比德,龙象群集。
[[ 唐玄宗 ]] 之孙 [[ 李豫 ]] 在“安史之乱”中,以兵马元帅的头衔收复两京,认为是佛菩萨的佑护之力,对“五台山佛教十分尊崇,宝应元年(762年)即位史称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命人重修了清凉寺等6所寺院和6处普通供养舍,每寺度僧21名,常转《[[护国仁王经]]》和《[[密严经]]》,为围行道,把金阁寺和清凉寺作为了大唐帝同的镇创道场。从此,清凉寺由[[禅宗]]丛林和[[净土道场]]变成了[[密宗道场]]。
== 灭法之殇 ==
== 清凉寺的复兴 ==
历史的发展有时有一种戏剧性的反差。与无情地戕灭佛事的武宗迥然不同的是,继位的唐宣宗恰恰因种种原因当过一阵子佛门沙弥,他即位之后的[[宰相]][[裴休]]又是一位吃斋念佛、精通佛典、护持佛教的信徒,君臣二人齐心协力,复兴佛教。大中二年(848年),宣宗“敕五台山诸寺,度五千僧,”五台山主要寺庙得到恢复,清凉寺便在其中。
历史的发展有时有一种戏剧性的反差。与无情地戕灭佛事的武宗迥然不同的是,继位的唐宣宗恰恰因种种原因当过一阵子佛门沙弥,他即位之后的宰相裴休又是一位吃斋念佛、精通佛典、护持佛教的信徒,君臣二人齐心协力,复兴佛教。大中二年(848年),宣宗“敕五台山诸寺,度五千僧,”五台山主要寺庙得到恢复,清凉寺便在其中。  [[ 大唐 ]] 诸帝的重视与崇建,使清凉寺星楼月殿,凭林跨谷;香窟花堂,枕峰卧岭.成了妙高峰上的一座梵宇琳宫  入宋以后,太宗、仁宗,眷想灵峰,流光五顶,先后敕送佛经手迹共计340轴到五台山,“清凉之兴,于时为盛”。当时,清凉寺设置僧正司,管理着五台山及代州的佛寺。到仁宗时,善住院有一位和希法师,道行和威望赫赫有名,仁宗授予其僧统,加号慈懿大师,住清凉寺。僧统是僧界之皇,统监全国僧尼事务,自唐代德感、清凉两位国师担任僧统以来,五台山僧人第三次荣任此职,恩宠非凡,使清凉寺成了北宋佛教的重要寺院
元朝皇帝出身 入[[宋]]以后,[[太宗]]、[[仁宗]],眷想灵峰,流光五顶,先后敕送佛经手迹共计340轴到五台山,“清凉之兴, 蒙古贵族 时为盛”。当时,清凉寺设置僧正司 信仰 管理着五台山及代州的 寺。到仁宗时,善住院有一位和希法师,道行和威望赫赫有名 仁宗授予 尊奉喇嘛 僧统,加号慈懿大师,住清凉寺 至元二年(1265年) 僧统是僧界之皇 元世祖下诏重建 统监全国僧尼事务,自唐代德感、清凉两位国师担任僧统以来,五台山僧人第三次荣任此职,恩宠非凡,使 清凉寺 成了北宋佛教的重要 内殿宇堂舍焕然一新
明太祖朱 [[ 璋于执 ]] 期间,在清凉寺设置僧会司,掌管僧教事务,并将佛光寺、藏头寺纳入管理范畴,扩大了清凉寺的范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 [[ 皇帝 命人铸造九级铜质千佛塔 ]]出身于[[蒙古贵族]] 上刻“清凉攫授”印文和“清凉之印”铜印,置清凉寺。中有文殊像,旁有清凉石.又有千 信仰[[ 教]] 尤其 奉[[喇嘛]]。 极。远远望去,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点缀在清凉谷的山岩间,如同一幅绝美的图画。 清顺治十七 元二 年(1660 1265 年), [[元 世祖 派老藏丹贝到五台山 ]]下诏重建 清凉寺, 管理汉藏佛教事宜。他先后五上五台山,每次都拜清凉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八月,圣祖为清凉寺题写了“水晶域”和“心会真如”的匾额。康熙四十 内殿宇堂舍焕然 年(1702年)二月,圣祖带着四子胤稹等第四次巡游五台山时,于初十日到达清凉寺,参观寺容,礼拜菩萨,瞻谒清凉石 当时随同参观,后作了雍正皇帝的胤稹曾为清凉寺作诗二首:[[File:空寂.jpg|缩略图|右|[https://pic3.zhimg.com/80/v2-82e3c48a0caaaedb6d195fb8ba34cc9a_720w.jpg 原图链接]]]
[[明太祖]][[朱元璋]]于执朝期间,在清凉寺设置僧会司,掌管僧教事务,并将佛光寺、藏头寺纳入管理范畴,扩大了清凉寺的范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皇帝命人铸造九级铜质千佛塔,上刻“清凉攫授”印文和“清凉之印”铜印,置清凉寺。中有文殊像,旁有清凉石.又有千佛塔,尊崇至极。远远望去,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点缀在清凉谷的山岩间,如同一幅绝美的图画。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世祖派老藏丹贝到五台山清凉寺,管理汉藏佛教事宜。他先后五上五台山,每次都拜清凉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八月,圣祖为清凉寺题写了“水晶域”和“心会真如”的匾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二月,圣祖带着四子胤稹等第四次巡游五台山时,于初十日到达清凉寺,参观寺容,礼拜菩萨,瞻谒清凉石。当时随同参观,后作了雍正皇帝的胤稹曾为清凉寺作诗二首:
*[[一]]
[[ 乾隆 ]] 十五年(1750年)二月,春回大地,冰融雪化,乾隆沿着松林中的山路行来,耳边有阵阵松涛,头顶有潆漾细雨,清凉泉潺潺流于清凉谷,汇注为清清一潭,如禅机满注。天子灵感顿来,脱口吟道:
  莲宇台西麓,榛蹊一往寻。
  清凉名独占,分别不生心。
此后40年间,他又四次来到清凉寺游山巡视,题匾作诗,拜佛参禅,为清凉寺增添几多风雅、几多尊崇,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农历二月,皇帝第六次至五台山,再朝清凉寺,这已是他第五次来清凉寺。其时,这位7l岁高龄的老人,仍然精神矍铄。但他深知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朝台了,毕竟岁月不饶人。乾隆皇帝细细地把清凉寺的景点看了个遍,想把这方外世界深深铭记于心,英雄暮年的情绪让他不由地回顾少年时指点江山的豪气,写下了《 [[ 寄咏清凉石 ]] 》的五言诗:
[[File:意境.jpg|缩略图|右|[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9/40964d3c437f4991a2d1639c0b4a4202.jpeg 原图链接]]]
  山本清凉山,寺即清凉寺。
== 古寺显圣迹 ==
其时,清凉寺规模宏大,建筑整齐,有山门三楹,钟鼓楼各一,枋一、亭一,前殿三楹,正殿三楹,前后配殿二十四楹。寺旁有精舍正殿三楹,配庑轩亭十八楹,为五台山一座重要的 [[ 古刹 ]] 精蓝。
虽然文殊菩萨给了清凉寺珍贵的法宝和无边的权力,仍然逃不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清凉寺横遭劫难,建筑、佛像被毁,所有殿宇几乎荡然无存,仅存清凉石。
出清凉寺,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道缓缓而下,过溪流,再沿着山路回山腰攀登,有古清凉寺,供奉“华严三圣”及给孤独长者。寺内有一碑,碑文已磨损模糊,为明 [[ 万历 ]] 四十四年(1616年)所立。
在古清凉寺西侧200余米处,有一避风向阳、靠崖临壑、恬静幽雅、宜于静修的山洞,叫罗汉洞。洞内有清凉甘美之清凉泉,深不可测,可消热恼。元代真觉和尚有《清凉泉》诗日:“进珠鸣玉下危巅,上有清凉没底泉。涓滴尚能消热恼,百川虚作浪滔天。”洞口供奉四尊石雕罗汉,高约30厘米,造型粗犷,工艺简朴,传说为文殊菩萨的四个徒弟坐化而成。 [[ 佛教徒 ]] 认为,登上清凉寺就犹如达到了上乘所臻之涅—境界,足见清凉寺的 [[ 神圣 ]] 地位。
<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84281783&ver=2218&signa 五台山的清凉寺 微信qq文章]</ref>
72,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