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國立臺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增加 4,383 位元組, 3 年前
學校現況
==學校現況==
學校校地面積約2.57公頃,目前有普通班36班、美術班4班、學習中心2班、幼兒園2班,共計44班,學生人數約1030人,編制內教職員共76人。除依據國民教育法之規定,養成五育兼備、術德兼修、身心與智能均衡發展的活潑兒童與健全國民外,同時依師資培育法之規定,與師資培育之大學協同,指導師資生及實習教師之教育實習,並發展各項實驗及研究計畫。為了培育良好健全的小學、幼兒園及特殊教育師資,帶動基礎教育的革新進步。
 
==學校特色==
民國73年12月公布「特殊教育法」後,民國74年(西元1985年),本校奉教育部指定成立美術才能教育班,現每年招收縣內三年級學生25名,目的在早期發掘具美術潛能的兒童,施以有系統的教育,為文化建設培育人才。民國 101年4月10 日頒布之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課程基準,明訂國小階段目標為早期發掘具美術潛能的學生,發展美術專業知能與人文關懷的態度,培養具有分析、應用、鑑賞及創作能力的美術人才。為此本校術科教師更新美術班課程架構,規劃藝術與生活、探索創作與展演、藝術與文化三面向,三至六年級縱向學習內容,培育符應後現代藝術的小小藝術家。本校藝術教育推廣,亦延展至全校性活動,尤以99年起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協力的廣達游於藝主題巡迴展最具永續性,多元主題作品蒞校展出,輔以藝術教學及導覽小尖兵培訓,提升師生的藝術鑑賞與創作能量。而因溫水游泳池建造而生成的公共藝術基金藝術深耕計畫,引入駐校藝術家、肢體開發課程、表演藝術融入領域教學專業知能研習、及公共藝術創作,形塑專屬附小的藝術景深,創造屬於附小的美感情境,使藝術教育成為附小孕育美感經驗的重要推手。   
 
民國100年教育部公布國際教育白皮書,揭櫫兒童需具備的國際素養,應培育年輕學子跨文化溝通與前進世界的能力,奠定其於全球化社會中的生活與工作能力根基。本校同年展開國際教育的推動,成立國際教育推動小組,積極參與培訓課程取得學校行政團隊證書,並申請教育部SIEP國際教育計畫,以國際教育融入課程「館校合作-認識東南亞文化」與國際交流「日本京都環教交流暨文化參訪」取得補助,與日本京都同志社小學校完成第一次國際交流活動。之後,本校持續推展國際教育融入課程,參與國際教育優先區計畫,與Eastwood Heights Public School簽訂姐妹學校,並完成日本京都同志社小學校第二次交流及長崎大學附小第一次交流活動,逐步深耕於學生學習,提升本校親師生的國際理解能力,拓展國際視野,增強全球競合力。
 
學校設有輔導室,以協助兒童健全發展為出發點,尊重兒童個人價值與尊嚴,提供適當的輔導。項目包括:定期舉辦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家庭教育等專題講座或影片欣賞,設置輔導信箱,建立師親專線,辦理感恩系列活動等。同時,也辦理各年級的心理測驗、小團體輔導、個案輔導等,幫助兒童建立健全的自我概念,接納自已,發揮潛能。此外,有關學習中心與美術班的教學和學生的鑑定與輔導,以及結合家長及社區資源,推動各項「愛心志工」的服務活動,也是輔導室的重要工作。
 
學校的愛心志工團成立於民國77年(西元1988年),最初名為愛心媽媽輔導團,至民國86年(西元1997年)易名為家長愛心志工團,引導家長參與,協助學校充實人力資源,家長也能在其中自我成長,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更能密切配合,發揮整體教育功能。家長愛心志工團協助服務項目有:路口導護、圖書整理與導覽、支援健康中心各項衛生保健、健康教育及急救工作、利用課餘說故事給孩子聽等。長期以來,熱心參與的志工們為學生樹立服務他人的良好楷模,甚至在孩子畢業多年後,仍繼續為學校及全體小朋友們提供服務,值得大家敬重與感謝。
 
附屬幼兒園,創立於民國36年(西元1947年),招收學區內年滿五足歲幼兒兩班。民國87年(西元1998年)將教室擴建,並開始招收全日制幼生。自94學年度(西元2005-2006年)起,配合教育部政策,轉型為「國民教育幼兒班」,並於民國101年配合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改制為幼兒園並遵照教育部所頒布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實施生動活潑的啟發式教育,透過遊戲活動,來啟發幼兒的興趣與潛能,充實生活經驗,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並以全人教育做為理想及目標。
==教學設備==
24,5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