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胡適

增加 7,88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胡適.jpg |thumb|330px| 胡適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3/12/nw.D110000gmrb_20140312_2-16.htm 原圖鏈接] ]]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 其父胡傳,字鐵花,在胡適出生兩個月時,即奉調台灣擔任台東知州(相當於縣長兼保安司令)。3歲時胡適隨母馮順弟至台灣其父任所。甲午戰爭,台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許多台灣官員被調回大陸。胡傳應堅守台南的劉永福要求下又暫停一段時間,後因病重離開,不久病逝於廈門。臨終前給胡適的遺囑是鼓勵他讀書上進。<ref name="大紀元">{{cite web |url=http://www.epochtimes.com/gb/18/8/27/n10670499.htm | title= 林辉:但愿来生不姓“胡” | language=zh | date=2018-08-27 | publisher=大紀元電子報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1-20}}</ref>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興趣廣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紅學]]等诸多领域都有進行研究。
他曾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利堅合眾國]]特命全權大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學]]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胡適還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
== 簡介生平==胡適,一生獲得36個博士學位的胡適不僅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哲學、史學方面也都有獨特見解,民國時期許多熠熠生輝的學者都是他的摯友、學生或崇拜者。不過,與民國時期眾多文人不同的是,胡適還違反文人不從政的初衷,投身於政治,並有著敏銳的政治觀察力。 13歲時,因機緣赴上海接受新式教育。臨行前母親特別安排其與長他一歲的遠房親戚[[江冬秀]]訂婚。 1910年]](19歲) ,胡適 考取[[庚子賠款]][[ 一次 二屆 子赔 款留 美学生列表|第二期官費生]] 學獎學金, [[ 美國]]留學,于[[康 爾大學]] 讀書。他 是選 讀農科,後 因缺乏興趣, 改讀文科,[[1914 不但完成了哲學心理學課程,另外還輔修了英國文學及政治經濟學。在讀書之余,胡適還參加了各種課外活動,參與公共事務,如他經常被教會社團邀請講述中國近代史等。他還曾被選舉為康大世界學生會會長。1915 ]] ,胡適轉 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 哲學]] 博士學位 學於 師承當時美國實用主義 哲學 的代表人物[[ 约翰· 杜威]] 。[[1917年]](26歲)夏回國擔任北大 教授 ,後來胡適的學術主張深受杜威影響
历任:[[1917年]](26歲)[[北京大学]]教授、[[1919 夏,胡適結束了7 ]](28歲) 留美生涯,回到 北大 代理 務长、[[1922年]](31 ,時年26 )北大教務长、1928年4月至1933年[[中国公学]]校长、[[1932年]](41歲)北大文学院院长 。在母亲的连番催促下,待母至孝的胡适尽管内心一百个不愿意,还是选择回老家与裹着小脚 [[天主教輔仁 學]]教授及董事、[[1938年]](47歲 字不识几个的江冬秀(1890年12月24日出生 [[中華民國]]驻[[ 完婚。这桩留 國]]特命全权大使、[[國會圖書館 (美國)|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6年]](55歲)[[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 、[[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1957年]](66歲)[[中華 与无知村姑的结合,成为 國]][[中央研究院]](位於臺北縣南港鎮(今[[台北市]][[南港區]]))院长等职。胡適还是中 [[自由主义]]的先驱 七大奇闻之一 <ref name="大紀元"/>
===白話文運動=== 胡適深受[[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赫胥黎]]與杜威 于1917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论述写作文体 影響,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约翰·杜威|杜威]]先生教他怎樣思想。因此胡適畢生宣扬[[自由主义]] 革新 该文被视为是 提倡[[怀疑主义]],並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 白话文的首篇 傳[[民主]]、[[科学|科學]]。畢生倡 ,不过其仍属于 大膽 文白交杂”。胡适还称自己 假設 白话新诗是在做尝试 小心 因此称1920年出版 求證”、“言必有徵”的治學方法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叫《尝试集》
太太江冬秀1890年12月24 1919年5月4 出生(农历1890年11月8日)于安徽旌德县江村 ,北京爆发了并未救国实则是胡闹的“五四运动”。此后胡适开始撰写白话文学、白话小诗,有的被谱成歌曲。也因此,胡适遭到了保守势力的批评。但实际上,“白话文运动”并非自“五四运动”开始,明清时期就已经有了白话文的创作,如《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红楼梦》都是用白话文写成的
==生平==
與[[蔡元培]],[[陳獨秀]]同為[[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胡適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提倡[[白話文]]的學者,推翻了盛行2000多年的[[文言文]]。
胡適一生幫助很多文人:
三十年代,胡適慧眼識英雄,帮助[[梁實秋]]完成了“莎士比雅全集”的翻譯———梁實秋對文壇的“三大功绩”之一。[[毛澤東]]建立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校“[[湖南自修大学]]”就是因為胡適的提議和倡導。
 
清華校長[[季羡林]]為胡適的學生,在他歸國初期期間,受到胡適提拔。[[林語堂]]在其留學期間,清政府取消對學生資助,林語堂生活盤纏無以為繼,是靠着胡適的資助繼續在國外讀書的,林語堂返抵國門時,口袋裡幾乎身無分文。
 
胡適深受[[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约翰·杜威|杜威]]先生教他怎樣思想。因此胡適畢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並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学|科學]]。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徵”的治學方法。<ref name="大紀元"/>
===關心時局政治===
1922年,胡适任北大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在做学问与教学、从事行政期间,温文儒雅的胡适开始关心时政。曾与蔡元培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其后还不断发表文章阐述人权,质疑国民党何时才能有宪法。他与梁实秋、罗隆基合著于1930年出版的《人权论集》一书,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查禁。
 
彼时,胡适对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之训政体制也并不认同,认为蒋“不懂民主、不懂宪法”,他还撰文批评。但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面对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胡适选择了支持国民政府,并临危受命,在同年以特使身份赴美,争取美国支持,隔年被任命为驻美全权特使。消息传到日本后,日本内阁备感压力,将日本驻美大使增设为3人,以抑制住胡适的能力。
 
在1938年至1942年驻美大使期间,胡适一方面奔走各大城市演讲争取支持,一方面多次和美国总统罗斯福会面,为国民政府争取更多的援助。他的所为赢得了美国朝野上下的支持,替中国争取到了大量的外援进行抗日;而他自己分毫不取,连大使“特支”都原封不动交回。
 
1942年,胡适辞去驻美大使之职,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工作。1943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4年,在哈佛大学讲学。不过由于胡适人缘极好,几乎每晚都有应酬,所以常至深夜才能静心撰文、准备隔天演讲,这使其心脏病情加重。
 
抗战胜利后,胡适于1946年7月回国,任北大校长。11月28日,蒋介石向国民大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由大会主席团主席胡适接受。身在学界的胡适,并没有完全与政界脱离瓜葛。
 
随着国共内战形势的变化,中共军队于1948年底包围北平,胡适没有听从奉中共之命来劝说自己留在北大的学生吴晗之言,匆匆搭机撤到南京,其后应蒋介石的要求,以个人身份再度赴美,为国民政府的存亡再做一次外交努力。
 
===受到的批判===
早年的[[毛泽东]]曾做过北大的旁听生、图书馆的助理管理员,对于胡适也曾尊敬有加。1936年,毛还亲口告诉美国记者斯诺,他是陈独秀、胡适的忠实读者和崇拜者。不过,随着其手握权力,毛不再承认自己是胡适的学生,曾有的尊敬和谦卑也无影无踪。而没有人否认,毛和中共惧怕胡适的原因就在于胡适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等自由主义思想,这与共产党的愚民政策格格不入。
 
1949年5月,业已投奔中共的时任辅仁大学校长、与胡适私交甚好的[[陈垣]]发表了《给胡适之一封公开信》,劝其“正视现实,应该转向人民”等等。胡适在一个多月后读到该信后,颇为怀疑信的真伪,认为“甚可怜惜”。第二年年初,胡适发表《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作为回应,称这封信“最可证明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学术自由”。
 
陈垣攻击的力度显然是不够的,对于掌握了政权的毛和中共,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领军人物胡适打倒,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即让留在大陆的知识分子接受中共的一套东西,接受中共的洗脑。
 
中國建政后不久,就开展了针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在运动中,对中共没有什么了解而选择留在大陆的胡适次子不得不违心地批判自己的父亲,还亲自编写和登台演出反美话剧。1950年9月,他还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一文,表示要与之划清界线,断绝往来。胡思杜的“叛逆”之举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消极影响,而胡适却不愿多谈此事。
 
[[傅斯年]]就此发表看法称:“共产党对于不作他们工具乃至于反对他们的教育界中人,必尽其诬蔑之能事。《大公报》上这一文,也不过一例罢了。陈垣、胡思杜都是在极其悲惨的命运中。因为不能出来,别人代他写文,我们也不必责备他了!”<ref name="大紀元"/>
 
===晚年===
1952年11月,胡适应邀回台讲学,[[蒋经国]]等众高官前往机场迎接。随后胡适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说,阐述“民主社会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言论自由”。他还曾在[[蒋介石]]的宴席上,指出台湾没有言论自由等,蒋介石并没有当面表示不满,依旧让胡适当[[中央研究院]]院长,依旧继续他的研究和写作。
 
五十年代,蒋介石曾有搞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意向,胡适立即上万言书,劝蒋记取当年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乃是引狼入室的教训。此后,蒋介石聘请胡适担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设计光复大陆的计划。就在胡适去世之前,还表示“我们学术界和中央研究院,要挑起反共复国的任务。”
 
1961年,胡适心脏病发作住进台大医院。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主持中研院院士会议的酒会现场,突然心脏病发当场倒地过世,终年72岁。<ref name="大紀元"/>
 
 
==曾任職務==
历任:[[1917年]](26歲)[[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28歲)北大代理教務长、[[1922年]](31歲)北大教務长、1928年4月至1933年[[中国公学]]校长、[[1932年]](41歲)北大文学院院长、[[天主教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1938年]](47歲)[[中華民國]]驻[[美國]]特命全权大使、[[國會圖書館 (美國)|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6年]](55歲)[[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1957年]](66歲)[[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位於臺北縣南港鎮(今[[台北市]][[南港區]]))院长等职。胡適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ref name="大紀元"/>
 
 
== 參考資料 ==
{{reflist}}
13,3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