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俞樾

增加 1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5a3bc1a67c7a9e730d2d09e7a2875b90 t012671d073dbc146d8.jpg|缩略图|俞樾[http://p1.so.qhmsg.com/bdr/270__/t01ee0cfa89224e37f6.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so.com/v?q=%E4%BF%9E%E6%A8%BE%E4%BD%9C%E5%93%81&src=srp&correct=%E4%BF%9E%E6%A8%BE%E4%BD%9C%E5%93%81&cmsid=c7ec047c7aef7ea4ba9f49826c1b76ba&cmran=0&cmras=0&cn=0&gn=0&kn=0#multiple=0&gsrc=1&dataindex=223&id=0bd008e2093539265e7535b70fbf9948&prevsn=120&currsn=180&jdx=223&fsn=60&adsimgsn=0 原图地址]]]
'''俞樾'''(1821年—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后寓居[[苏州]]。著名 [[ 学者 ]] 。以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古文经学,诸子学见长。所著《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三书,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校正误文,发明古义,为士林所推重。又擅长诗词,旁及小说、戏曲;亦工书法,尤长篆隶。其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为其86岁病逝前4月所书,雄浑刚健,被奉为翰墨之宝。
'''俞樾'''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所著凡五百余卷,称《春在堂全书》。除《群经平议》五十卷、《诸子平议》五十卷、《茶香室经说》十六卷、《古书疑义举例》七卷外,其《第一楼丛书》三十卷、《曲园俞楼杂纂》共百卷。《清史稿》有传。
鼎脔亲炙,桃李亲栽,由于著作等身,声誉日隆,不少书院都慕名请俞樾授课,一时"门秀三千士,名高四百州",其中也包括德清前溪书院与德清学子。"同治六年(1867)冬,俞樾偕姚太夫人回德清治父葬事,选址于金鹅山之原祖茔之侧。以后每岁苏杭往返,他都要绕道回德清一次,"上先人冢"。因之任教于德清前溪书院(一名周公书院,在儒学东),只授课欠短,时断时续。他在《自述诗》中深情写道:"更向清溪向旧栖,一泉一石总留题。虽然忝窃名山席,竟未看山到剡溪。"自注说:"浙江巡抚黄寿臣前辈荐余主嵊县讲席,然竟未赴。"当他已辞一切教席,且年逾八旬,于每月之朔望仍尝亲临仙潭书院(在新市镇)授课二次,并为之撰《仙潭书院碑记》近八百字并篆额,又书"敬业乐群"匾额一方,悬于门厅之上,视为校训。
除祭扫、授课以外,俞樾也眷顾故乡风物,怀思乡人。 [[ 同治 ]] 八年(1869)春,他在扫墓之暇,游览了慈相寺、半月泉、宝庆寺、蟠龙石诸胜迹,作有一组怀古诗。同治十一年(1871),他专往瞻拜西门城上柳侯祠,是祠供奉柳宗元祖父柳察躬,并作《柳侯祠》志之(见《民国德清县新志》)。光绪十年(1884),他特陪孙俞陛云回德清赶县试,果不出所望,中秀才第一名。光绪十三年(1887),当故乡拱元桥坍圮亟需重修,他慷慨出银三百两资助,并欣然撰《重修拱元桥碑铭》。光绪十五年(1889),湖州各县陷洪灾,而德清尤甚,他闻之,印书一千本,以书款汇付德清赈局。他对德清的深爱愈老弥坚,一如他在晚年所撰《重建德清县儒学记》中坦言:"余衰且老,犹倦倦然为吾桑梓之邦望也。"
[[ 光绪 ]] 三十二年(1907年2月5日),俞樾八十六岁,以"美名"谢世,葬西湖三台山东麓。临终前作留别诗10首,代讣辞行。<ref>[http://www.guoxue.com/master/yuyue/yuyue.htm 学人部国学大师《俞樾》]</ref>
==个人成就==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