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周小燕

增加 3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 周小燕-5.jpg|250px|有框|縮略圖|right|周小燕在南斯拉夫演出时的剧照---[http://image2.sina.com.cn/ent/y/2007-01-10/U1039P28T3D1405143F326DT20070110184654.jpg 圖片來源]]]
'''周小燕'''<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entertainment/3jjjb4o.html |title =每日头条—「上海之春」致敬周小燕 廖昌永:教我如何不想她}}</ref>,1917年8月17日出生於 [[ 武漢 ]] ,畢業於巴黎俄羅斯音樂學院,花腔女高 [ 歌唱家、 [[ 音樂 ]][[ 教育家 ]] ,是中國美聲 [[ 聲樂 ]] 教育大師,先後榮獲中國音樂藝術最高榮譽獎“金鐘獎”、法國政府授予的“法國國家軍官勳章”等。其作品有《長城謠》、《最後的勝利是我們的》、《蚌殼》等。2016年3月4日0點32分因病去世,享年99歲<ref>{{Cite web|ur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39100 |title =澎湃网-中国的夜莺”周小燕走完世纪音乐人生,听听她唱的《夜莺》}}</ref> <ref>{{Cite web|url=http://ent.sina.com.cn/y/yneidi/2017-08-21/doc-ifykcypq1865020.shtml |title =新浪音樂-周小燕诞辰100周年 学生廖昌永等参加音乐会纪}}</ref>。
==生平介紹==
1917年8月17日,周小燕https://kknews.cc/entertainment/3jjjb4o.html出生在 [[ 湖北 ]] 武漢的一個工商世家。周小燕的父親周蒼柏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實業家。他非常喜歡音樂,由於受到父親的影響,周小燕從小就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35年9月,熱愛音樂的周小燕考入了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專門學習聲樂演唱。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周小燕被迫中斷了自己的學業,回到了家鄉。
[[File: 周小燕-6.jpg|250px|有框|縮略圖|right|周小燕演唱劇照---[http://blog.sina.com.cn/s/blog_b361a8b00102w9h7.html 圖片來源]]]
1946年3月30日,倫敦白宮劇場,周小燕和李獻敏介紹中國當代音樂作品的專場音樂會。曲目包刮齊爾品《美酒美人》(又名《桃花店,杏花村》,根據中國雲南民歌《過年》改編) 孟浩然詩《春曉》等,兩首歌均是按照周小燕花腔技巧特長度身製作,《蚌殼》選曲,法語演唱。 [[ 倫敦 ]] 報紙上的消息題為“the song of little swallow”,英國廣播公司現場錄音,向全球傳送。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
1946年7月底,周小燕首次個人獨唱音樂會在盧森堡的卡西諾劇場隆重舉行,曲目包括佩戈萊西、普賽爾、舒伯特、李斯特、威爾第等等外國作曲家和[[賀綠汀]]等中國作曲家的歌曲精品。
1946年10月,應邀首次訪問德國柏林,在復興劇場舉行了兩場個人獨唱音樂會,為周小燕贏得了“中國之鶯”的美譽。報紙興奮地評價:“最充分地表現了舒伯特的情趣!中國的黃鶯唱出了舒伯特的歌聲!”
1946年12月9日, [[ 巴黎 ]] 的“中國之夜”假座化學會總會舉行,巴黎使館錢泰大使及夫人、聯合國科學文教大會的代表和官員,以及中國科教文代表[[趙元任]]、李書華、程文放、[[竺可楨]]四位博士,華僑知名人士[[錢三強]]、汪德昭先生,女畫家[[潘玉良]]等也都濟濟 一堂。周小燕和李獻敏在上下半場各表演了一組節目,上半場是中國歌曲《採蓮謠 》《紅豆詞》《叫我如何不想他》等,後半場則用英、意、法、德等國語言演唱了 原文歌劇詠歎調和外國藝術歌曲。《申報》駐巴黎特約記者強仁寫了通訊,12月26日的《申報》即以“海國揚威之女歌唱家周小燕、旅歐有年之女琴師李獻敏”為題,詳細報導了晚會盛況。這位中國記者在通訊中寫道:“鄂粵兩姝功候造詣均與歐美人才相匹敵,自非有十年上下金錢與時間之大量犧牲不可。”
1947年1月18日,法國廣播電臺特請周小燕作了15分鐘演唱,2月,恩師布朗熱女士指揮演出巴赫的《熱情》合唱曲,也邀小燕擔任女高音獨唱部分。2月25日, 周小燕又登上專為世界一流音樂家開音樂會的加伏大廳成功舉辦獨唱音樂會,之後又在巴黎聞名的香榭麗舍劇院演出清唱劇《蚌殼》,中國駐法大使錢泰親臨主持了這場音樂會。當時專家們對周小燕歌唱的評價,按郭有守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的歸納,可分三個特點:一是純粹無瑕疵,二是水晶般透明結實,三是有個性,保持了中國的文化背景。英文版的《巴黎週刊》則評論說:“音樂會能使聽眾感到如此興奮是由於藝術家完美的歌唱能力和修養,以及對作品的表現。特別要指出她完美無瑕的聲樂技巧,連音、跳音、輕音、半強音和強音都很明亮,給人以不尋常的享受。”
1947年5月, [[ 捷克 ]] 斯洛伐克主辦的首屆“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周、李兩人的照片和音樂會節目單登在“布拉格之春”精美的印刷品上,節目單上還有一大段介紹中國當代音樂的文字,這段文字出自齊爾品的手筆,演唱了三組歌,第一組是江文也的《lovecall-inthefields》、賀綠汀的《神女》、[[劉雪庵]]的《紅豆詞》;第 二組是《長城謠》等三首;第三組是《蚌殼》片段,以及齊爾品譜曲的《春曉》《飲酒歌》等。
1947年10月,周小燕懷著一顆報國之心回到了告別九年的祖國,當時中國還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之下,人民仍舊生活在苦難之中,眼前的一切讓周小燕感到痛心疾首,她四處奔走,為進步的學生們演唱。
1949年,新中國成立,周小燕迎來了全新的生活,她受聘擔任了 [[ 上海音樂學院 ]] 聲樂系老師,開始了她的教師生活。
1952年的5月5日,周小燕與張駿祥舉辦婚禮。婚禮簡樸,只是借了周小燕的舅舅、名醫董方中的家辦了一桌喜酒請了客人。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