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3
次編輯
變更
李良荣
,無編輯摘要
| 图像说明 = 李良荣
| 出生日期 = 1946年1月
| 出生地点 = 生于浙江宁 波|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 知名作品 = 《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新闻学概论》
}}
[[李良荣]] - [[ 复旦大学 ]] 新闻学教授所属类别 <ref>[http: //media.people.com.cn/GB/22100/67945/ 教师|政治 名家学者李良荣], 人 物民网,</ref> == '''基本信息''' == [[李良荣]],复旦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1946年1月生于浙江宁波。1968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68年9月至1979年7月在 [[ 江西省 ]] 吉安地委宣传部工作,1979年9月考入 [[ 复旦大学 ]] 新闻系攻读硕士学位,1982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成为博士生导师。1987年至1993年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并兼任 [[ 浙江大学 ]] 、暨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河北大学、郑州大学、广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 人物介绍 ==
浙 李良荣 江镇海人。1968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在江西吉安地委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10年。1979年9月再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攻读硕士,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迄今。 1987年副教授,1993年任教授,1994年博士生导师,指导方向为新闻学理论。
[[李良荣]]教授曾担任新闻学院副院长(1987年至1993年),主管教学工作,现在兼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杭州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兼职教授。
此外,李良荣教授自1994年起,一直担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编写的每年一本的《中国发展报告》的主笔,他写的结论部分,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 人物生平 ''' ===
1946年1月,李良荣出生在柴桥东山门(时属镇海县,今属北仑区)。他的父亲十多岁就去了上海,一直在上海工作,开始在一爿毛线店铺当学徒,后来在怡和洋行里做会计,回乡结婚后常常往返于沪甬两地之间。母亲不识字,却贤惠精干,能把家里进进出出每一笔账都算得清清楚楚。
在复旦大学新闻系求学时代的李良荣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李良荣看见课本扉页上有一幅题为《 [[ 东山少年 ]] 》的彩色插图,画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先队员扛着队旗在山顶上俯看山下自己的家乡,忍不住萌发了登高远眺的念头。于是,他在一个晴朗的秋日也爬上了他家附近的一座山---南山。站在山顶上,10岁的李良荣看到了一幅令他难以忘怀的明丽图景:青葱秀美的山峦,淙淙奔流的溪水;田野间阡陌纵横、稻谷飘香,村庄里屋舍俨然,炊烟袅袅。
1951年至1957年,李良荣在山门小学完成了六年的小学课程。他的班主任名叫张平,对他特别好。李良荣很崇拜张老师,敬重他认真负责的品性,也模仿他好看的字体。暑假里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去找住在学校里的张老师借各种各样的书来看。比如《水浒》就是那个时候看的。张老师收藏的原版《水浒》,末几页已经被老鼠啮坏,但李良荣照样读得有滋有味。以后李良荣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应该说和当年广泛阅读打下的基础很有关系。
李良荣知道自己的英语基础仍然薄弱,接下来的学习自然不敢松懈,终于在研一结束时的英语过关考试中取得了82分的不错成绩。后来毕业留校,他和张增其教授成了同事,关系非常好。
治学:富有独创性 李良荣是复旦新闻学院资格最老的教师。从教年间,他有不少出国或者去媒体发展的机会,但最后都放弃了。他说他还是愿意做老师。他把这种开心,概括为"知"的快乐。他的学生中,有的还是年轻的本科生,有的已是报社主编、电视台台长等媒体中坚,还有的和他一样成了大学教授。师生之间的交流,常常可以形成"谈笑有鸿儒"的场面,李良荣特别享受这种互动所带来的乐趣。
从事理论研究多年,李良荣先后出版了《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中国报纸的理论与实践》、《西方新闻事业概要》等9本著作。其中《新闻学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自2001年3月以来,二版15次共发行12万册,被全国百余家大专院校采用,是采用面最广的一本新闻学教材。他还担任全国第一套完整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核心课程系列教材"的总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传媒大视野"丛书的总主编(复旦大学出版),以及"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编委会主任(新华出版
=== ''' 专著教材 ''' ===
一、[[《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 1985年5月 福建人民出版社
九、《当代世界新闻事业》 2002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学术论文 ''' ===
■ 关于典型和典型报道
--评陈绚《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