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6,937
次編輯
變更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创立,同年哲学本科专业批准招生。1986年,[[教育部]]批准设置伦理学[[本科]]专业。1999年,[[教育部]]批准设置宗教学本科专业,同年宗教学系成立,与哲学系并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成立,下设哲学系和宗教学系。201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本科专业(英文简称PPE)。何思敬、吴江、张腾霄、罗国杰、陈先达、刘大椿、焦国成曾先后担任哲学系主任,冯俊、郝立新、姚新中曾担任哲学院院长。现任院长为臧峰宇教授,党委书记为徐飞教授。副院长为徐飞教授、王宇洁教授、刘劲杨教授、张霄副教授,党委副书记为臧峰宇同志、张鹏举同志。
==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是国内哲学学科教学、科研和培养高级人材的重镇,目前国内哲学院系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教授最多,学科配备最齐全、人才培养体系最完善的哲学院系。哲学院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哲学)人材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211”工程的重点基地、“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998年,哲学院成为国内第一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设有哲学专业博士后人才流动站,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和宗教学三个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哲学院的哲学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哲学院拥有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研力量雄厚,有长江学者 2人(马俊峰教授和张法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新[[世纪]]人才8人。四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罗国杰、陈先达、方立天和郭湛),两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刘大椿和焦国成),两位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冯俊副主任委员和张志伟)。
曾经担任过哲学系主任和哲学院院长的有:何思敬、吴江、张腾霄、罗国杰、陈先达、刘大椿、焦国成和冯俊教授。现任哲学院院长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郝立新教授,党委书记葛晨虹教授,副院长为韩东晖教授、干春松教授、魏德东副教授,党委副书记田传峰。
==师资力量==
人大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下设哲学系和宗教学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东方哲学、佛教、宗教学理论、宗教文化等13个教研室。现有教师76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26人,讲师10人,博士生导师46人(包括兼职教授),形成了以名教授为主导、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老中青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哲学院拥有一大批著名学者,其优异的丰硕成果以肖前教授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苗力田教授的《亚里士多德全集》、陈先达教授六卷本文集、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和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等为代表。哲学院与国际学术界也保持着良好的学术往来,与美、英、德、法、俄、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斯洛文尼亚、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学术界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与港澳台地区哲学界也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教学规模==
人大哲学院不仅有全国配备最齐全的学科体系,也有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生和博士后人才流动站,全国配备最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三个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学和管理哲学9个硕士点和博士点,招收高级访问学者、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在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中有四篇入选,在全国哲学院系名列前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有着辉煌的历史,她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理论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在哲学的其他学科领域同样处于领先地位,先后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规划项目等百多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丰硕,多次获得国家、教育部等各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其中以10卷本《亚里士多德全集》和《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等为代表。
==育人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国际化、全方位培养大格局,积极建立与国际名校的合作,与包括英国[[牛津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等多所国际名校保持长期合作,邀请伙伴院校专家来校讲授专业课程或联合授课,打造全英文专业课程,通过搭建中外合作平台、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开展暑期课程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力度。
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以优秀国际生源为基础、充分发挥学院师资优势,提供英文课程和中文语言环境,努力培养研究中国哲学、中国宗教的国际人才,不断拓展学院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力。2019年,哲学院有80人次学生赴包括港澳台地区及英国、德国、瑞士、意大利、芬兰、荷兰、比利时等多个国家交流学习。哲学院还通过“中国哲学、宗教与文化”全英文硕士项目等多种渠道,为国际学生更好地融入人大校园生活搭建文化学习交流平台。
在寻找新文科发展方向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不断探索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创新专业设计与培养模式,培养更具国际化水平的全方位人才。2016年,哲学院与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签订了本科PPE学生交流学习项目合作协议,借鉴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经验,由哲学院负责学生管理,与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联合培养。在这一项目中,课程涵盖形而上学、知识论、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伦理学]]、[[政治哲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概论、英美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史、中国政府与政治等,力图帮助学生打破因学科孤立带来的思维局限,融会贯通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三个专业的理论与方法,集古典与创新为一体,努力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充满中国文化自信的领导型人才。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是国内哲学学科教学、科研和培养高级人材的重镇,目前国内哲学院系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教授最多,学科配备最齐全、人才培养体系最完善的哲学院系。哲学院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哲学)人材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211”工程的重点基地、“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998年,哲学院成为国内第一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设有哲学专业博士后人才流动站,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和宗教学三个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哲学院的哲学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哲学院拥有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研力量雄厚,有长江学者 2人(马俊峰教授和张法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新[[世纪]]人才8人。四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罗国杰、陈先达、方立天和郭湛),两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刘大椿和焦国成),两位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冯俊副主任委员和张志伟)。
曾经担任过哲学系主任和哲学院院长的有:何思敬、吴江、张腾霄、罗国杰、陈先达、刘大椿、焦国成和冯俊教授。现任哲学院院长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郝立新教授,党委书记葛晨虹教授,副院长为韩东晖教授、干春松教授、魏德东副教授,党委副书记田传峰。
==师资力量==
人大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下设哲学系和宗教学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东方哲学、佛教、宗教学理论、宗教文化等13个教研室。现有教师76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26人,讲师10人,博士生导师46人(包括兼职教授),形成了以名教授为主导、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老中青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哲学院拥有一大批著名学者,其优异的丰硕成果以肖前教授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苗力田教授的《亚里士多德全集》、陈先达教授六卷本文集、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和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等为代表。哲学院与国际学术界也保持着良好的学术往来,与美、英、德、法、俄、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斯洛文尼亚、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学术界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与港澳台地区哲学界也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教学规模==
人大哲学院不仅有全国配备最齐全的学科体系,也有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生和博士后人才流动站,全国配备最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三个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学和管理哲学9个硕士点和博士点,招收高级访问学者、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在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中有四篇入选,在全国哲学院系名列前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有着辉煌的历史,她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理论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在哲学的其他学科领域同样处于领先地位,先后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规划项目等百多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丰硕,多次获得国家、教育部等各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其中以10卷本《亚里士多德全集》和《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等为代表。
==育人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国际化、全方位培养大格局,积极建立与国际名校的合作,与包括英国[[牛津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等多所国际名校保持长期合作,邀请伙伴院校专家来校讲授专业课程或联合授课,打造全英文专业课程,通过搭建中外合作平台、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开展暑期课程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力度。
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以优秀国际生源为基础、充分发挥学院师资优势,提供英文课程和中文语言环境,努力培养研究中国哲学、中国宗教的国际人才,不断拓展学院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力。2019年,哲学院有80人次学生赴包括港澳台地区及英国、德国、瑞士、意大利、芬兰、荷兰、比利时等多个国家交流学习。哲学院还通过“中国哲学、宗教与文化”全英文硕士项目等多种渠道,为国际学生更好地融入人大校园生活搭建文化学习交流平台。
在寻找新文科发展方向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不断探索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创新专业设计与培养模式,培养更具国际化水平的全方位人才。2016年,哲学院与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签订了本科PPE学生交流学习项目合作协议,借鉴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经验,由哲学院负责学生管理,与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联合培养。在这一项目中,课程涵盖形而上学、知识论、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伦理学]]、[[政治哲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概论、英美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史、中国政府与政治等,力图帮助学生打破因学科孤立带来的思维局限,融会贯通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三个专业的理论与方法,集古典与创新为一体,努力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充满中国文化自信的领导型人才。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