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870
次編輯
變更
武定县
,無編輯摘要
县境地处滇中高原北部, , 地势东西部高,北部低。境内多山,主要山峰有卧璋山、大黑山、自龙会、万松山。金沙江自西向东流经北境,还有勤果河、黑鲁拉河、菜园河等河流。气候属低纬度高原季风区,年均气温15℃,年均 [[ 降水 量900 量]]900 毫米。矿藏有铁、铝、锌、铜、钴、铬、钛、石膏、硭硝、硫磺等。境内有成昆铁路和108国道、武(定)安(宁)公路。大理国时期罗婺部长后裔凤家城遗址,有末代万德土司古墓群在境内, [[ 自然景观 ]] 有猫街仙人洞、天生桥,和素享“西南第一山”盛誉的狮子山风景名胜区。
==历史沿革==
武定县名得自元武定路名,取“武功平定”之意命名。一说“武定”系彝语,意为“ [[ 彝族 ]] 居住的坝子”。
先秦属古滇国。 [[ 西汉 ]]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益州郡; [[ 东汉 ]] 属益州益州郡; [[ 三国 ]] 蜀汉建兴三年(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西晋泰始六年(270)属宁州建宁郡;东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建都郡;北朝周属南宁州。隋朝为南宁州总管府昆州辖地。唐初属南宁州总管府地;贞观六年(632),属戎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九年(741),为剑南道姚州所属求州。唐南诏国时为拓东节度求州,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罗婺部分布于域内。宋大理国为罗部,属威楚府。
元宪宗七年(1257)置罗婺万户,属威楚路;至元八年(1271)改置北路,十一年(1274)更名武定路。辖和曲州、禄劝州,和曲州下辖南甸县、元谋县,禄劝州下辖易笼县、石旧县。其中元宪宗六年(1269)叵簉甸更名为和曲,二十六年(1289)置和曲州;同年置南甸县、元谋县(治五甸)、禄劝州、易笼县、石旧县。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武定府,寻改置武定军民府,属云南布政司;隆庆三年(1569)徙治狮子山;万历年间复改置武定府。辖和曲州(附郭)、元谋县、禄劝州、南甸县、易笼县、石旧县。其中南甸县于洪武十五年(1382)改属和曲州,成化十二年(1476)复直属武定府,正德元年(1506)并入和曲州;易笼县于 [[ 洪武 ]] 十七年(1384)省入禄劝州;石旧县于正德元年(1506)省入禄劝州。
清初沿明制,为武定军民府,辖禄劝州、和曲州及元谋县。 [[ 雍正 ]] 八年(1730)7月,武定军民府属迤东道(治曲靖府)。乾隆三十年(1765)武定军民府改为武定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武定府改属云武粮储道(治云南府)。 [[ 乾隆 ]] 三十五年(1770)2月,降武定为直隶州,裁和曲州,其地并入直隶州,并改禄劝州为县,武定直隶州仍属云武粮储道道。至清末,武定直隶州辖元谋县及禄劝县。民国二年(1913)4月,改为武定县,属滇中道;民国18年(1929),废道直属云南省。1950年,属武定专区,为专署驻地。1953年,撤销武定专区,武定县划归楚雄专区。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批准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决定:设置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属楚雄州(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年4月15日正式成立)。1958年10月,元谋县并入武定县。1959年11月,元谋由武定县分出,恢复县级建制。
1996年,武定县 [[ 面 积3322 积]]3322 平方千米, [[ 人口 ]] 约2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1.6%。辖3个镇、10个乡:近城镇、高桥镇、猫街镇、己衣乡、万德乡、东坡傣族乡、环州乡、发窝乡、田心乡、石腊它苗族乡、插甸乡、九厂乡、白路乡。县政府驻近城镇。
2000年 [[ 第五次人口普查 ]] ,武定县常住总人口262601人,其中:近城镇52344人,高桥镇24710人,猫街镇25371人,九厂乡22487人,插甸乡21977人,田心乡18110人,发窝乡14604人,白路乡14322人,石腊它苗族乡10320人,万德乡16816人,己衣乡15424人,环州乡11958人,东坡傣族乡14158人。
2010年 [[ 第六次人口普查 ]] ,武定县常住总人口271963人,其中:狮山镇92868人,高桥镇33758人,猫街镇26047人,插甸乡22703人,田心乡17360人,发窝乡13110人,白路乡14156人,万德乡14593人,己衣乡14235人,环州乡10189人,东坡傣族乡12944人。
2014年4月18日,省 [[ 政府 ]] 批复(云政复[2014]12号)同意武定县撤销插甸乡,设立插甸镇;撤销白路乡,设立白路镇;撤销己衣乡,设立己衣镇;撤销万德乡,设立万德镇。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 狮山镇 ]] 、高桥镇、猫街镇、插甸镇、白路镇、己衣镇、万德镇、田心乡、发窝乡、环州乡、东坡傣族乡。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