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6
次編輯
變更
基普灣登陸戰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基普灣登陸戰'''<br><img src="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基普灣登陸戰'''<br><img src="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lD_4plFwULpFygYTaVOvCI5FzDjmza4ljPJPKW4bgkslqBSkMhfh5pCt_536RBbY1ciE4Uq3092KkDs6Z14rusSmcbuudwBO " width="280"></center><small>[http://m.qulishi.com/huati/jpwdlz/ 圖片來自m.qulishi.com]</small>
|}
'''基普灣登陸戰'''({{lang-en|'''Landing at Kip's Bay'''}}),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大不列顛王國|英國]]發動的一場[[登陸戰]],發生於1776年9月15日。
==簡介==
[[長島會戰]]後,[[大陸軍]]撤回[[曼哈頓島]],但在撤離[[紐約市]]一事上仍然猶豫不決。至於英軍也沒有即時包圍大陸軍,以至延誤戰機。
9月11日,英國與[[美國]]代表舉行[[斯塔滕島和議]],但未有成果。翌日英軍開始部署攻打曼哈頓島,而[[喬治·華盛頓]]終於獲得其他將軍支持,陸續把軍隊撤退到曼哈頓島中部的[[哈林高地]]。
9月15日,英軍在曼哈頓島東面的[[基普灣|Kips Bay]]登陸,駐守的[[康涅狄格州]]民兵潰散而逃。接著英軍兵分兩路,一路往南佔領紐約,另一路則往北追截美軍。[[以色列·普特南]]的部隊僥倖避過英軍,成功撤回哈林高地。
英軍在同日佔領紐約市後,何奧下令軍隊休整,等待更多援軍登陸。不過一支英國偵察步兵卻在9月16日與美軍交火,並引發[[哈林高地戰役]]。
== 事件背景 ==
1776年8月27日,[[大陸軍]]在[[長島會戰]]落敗,撤回[[曼哈頓島]]。由於曼哈頓島三面環水,擁有海軍優勢的英軍可輕易包圍大陸軍,再將其一舉消滅。
不過,英美雙方都沒有妥善掌握形勢。英軍在長島會戰後,一直沿著[[東河 (紐約市)|東河]]東岸緩緩前進;第一艘英軍軍艦更要到9月3日,才帶同登陸艦駛進東河,並到[[基普灣]](Kips Bay)外停泊。
[[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亦沒有下令即時登陸,反而請兄長[[理查德·何奧]]向[[大陸議會]]招手,要求再次召開和平談判。9月11日雙方召開[[斯塔滕島和議]],但未有成果。不過在和會舉行前一日,何奧派出更多軍艦進入[[東河]],並佔據了[[蘭德爾島]](Randall's Island)。
至於美國方面,大陸軍在長島落敗之後,[[喬治·華盛頓]]已經發現[[紐約市]]難以防守,而且軍隊脫逃情況嚴重。然而大陸軍的軍官,卻在撤離紐約一事上猶豫不決。華盛頓希望先獲得大陸議會准許撤退,然後把紐約市徹底焚毀;部分將軍則主張死守紐約,等待英軍正面進攻,以重演[[邦克山戰役]]的戰果。病癒的[[彌敦內爾·格連]]在9月5日復職後,催促華盛頓召開軍事會議表決,但會上大多數軍官仍然決議死守;大陸會議也回覆華盛頓,禁止他破壞紐約。
不過,當更多英軍軍艦在9月10日進入東河時,大陸軍的軍官態度開始逆轉。在格連推動之下,大陸軍在12日決議即時撤出紐約,優先把傷兵及補給送到[[晨邊高地|哈林高地]],並由[[以色列·普特南]]的4,000人殿後。14日華盛頓也接獲大陸議會指示,准許他放棄紐約。
至於基普灣則由(William Douglas (colonel))[[威廉·道格拉斯]]上校的1,500名康涅狄格民兵防守。不過這批民兵飽受疾病及饑餓所苦,只有少於500人有能力作戰,而且裝備甚差。
與此同時,英軍的軍事會議也達成了進攻共識。起初,[[亨利·克林頓]]主張派軍艦進入東河及[[哈林河]],然後登陸佔據英皇橋(King's Bridge)。哈林河隔開了曼哈頓島與大陸,而英皇橋則是曼哈頓島通往大陸的唯一陸上通道。英軍只要控制這兩處要地,便可包圍大陸軍。
不過,與會的海軍軍官卻大力反對,指東河與哈林河的交匯處水流過激,素有「[[地獄大門]](Hell Gate)」之稱,並不適宜船艦通行。至於[[哈德遜河]]兩岸,又有(Fort Washington (New York))[[華盛頓堡]]及(Fort Lee, New Jersey)[[憲法堡]]看守。何奧最終決定在基普灣登陸,然後兵分兩路,一路向南攻取紐約,另一路則向北攻打哈林高地。
== 英軍登陸與美軍撤退 ==
9月15日,英軍在曼哈頓島東面的基普灣登陸,駐守的康涅狄格州民兵潰散而逃。接著英軍兵分兩路,一路往南佔領紐約,另一路則往北追截美軍。以色列·普特南的部隊僥倖避過英軍,成功撤回哈林高地。英軍在同日佔領紐約市後,何奧下令軍隊休整,等待更多援軍登陸;而大陸軍則退守曼哈頓島北部。不過一支英國偵察步兵卻在9月16日與美軍交火,並引發哈林高地戰役。
==紐約大火發生始末==
1776年[[紐約大火]](GreatFireofNewYorkin)發生於1776年9月21日。當時正值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喬治·華盛頓的大陸軍剛在8月27日長島會戰落敗,並決定放棄紐約市。由於紐約市必定會遭英國軍隊佔據,華盛頓打算將紐約焚燬,卻遭大陸議會嚴令禁止,只好放棄計劃。
9月21日早上,紐約市東南面突然起火,並順著東南風向西北蔓延,幾乎將整座城市焚燬。所幸下午風向出現轉變,而英軍及市民又合力滅火,才保住了紐約市西北部的市區。
大火發生後,效忠派及革命派居民互相指責對方縱火。華盛頓事後特別向大陸議會主席約翰·漢考克澄清自己沒有派人縱火;而英軍則在紐約實行軍法統治,直到戰爭結束。
縱火的猜測,主要是目擊者指有多個地方同時起火,但英軍事後審訊了200多人,都沒有找到縱火疑犯。不過英軍卻在9月22日捉獲大陸軍間諜彌敦·哈爾,並以間諜罪將其絞死。這使哈爾經常被指與大火一事有關。
另一種說法,則指火災純屬意外,只是當時的木屋屋頂起火後,著火的木屑隨風四散,才引致多處同時起火的現象。<ref>[https://www.lsqww.com/zh-tw/lishimishi/shijieshi/81046.html 基普灣登陸戰] .lsqww.com 2018.03.29 </ref>
== 事件後續影響 ==
基普灣登陸戰後,英軍佔領紐約市,並獲得市內的效忠派熱烈歡迎。當日何奧決定暫時停止追擊,等待更多援軍。
== 參考書目 ==
*《How America Fought Its Wars: Military Strategy From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uthor= Victor Brooks、publisher= Combined Publishing、isbn=978-1-58097-002-0、1999
*《Washington's Crossing》、author= David Hackett Fischer、publish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978-0-19-518159-3、2006
*《General George Washington》、author= Edward Lengel、publisher= Random House Paperbacks、isbn=0-8129-6950-2、2005
*《1776》、author= David McCullough、publisher= Simon and Schuster、isbn=978-0-7432-2671-4、2005
*《The War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1775-1783》、author= Richard Middleton、publisher=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isbn=978-0-582-22942-6、2012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enter>'''基普灣登陸戰'''<br><img src="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lD_4plFwULpFygYTaVOvCI5FzDjmza4ljPJPKW4bgkslqBSkMhfh5pCt_536RBbY1ciE4Uq3092KkDs6Z14rusSmcbuudwBO " width="280"></center><small>[http://m.qulishi.com/huati/jpwdlz/ 圖片來自m.qulishi.com]</small>
|}
'''基普灣登陸戰'''({{lang-en|'''Landing at Kip's Bay'''}}),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大不列顛王國|英國]]發動的一場[[登陸戰]],發生於1776年9月15日。
==簡介==
[[長島會戰]]後,[[大陸軍]]撤回[[曼哈頓島]],但在撤離[[紐約市]]一事上仍然猶豫不決。至於英軍也沒有即時包圍大陸軍,以至延誤戰機。
9月11日,英國與[[美國]]代表舉行[[斯塔滕島和議]],但未有成果。翌日英軍開始部署攻打曼哈頓島,而[[喬治·華盛頓]]終於獲得其他將軍支持,陸續把軍隊撤退到曼哈頓島中部的[[哈林高地]]。
9月15日,英軍在曼哈頓島東面的[[基普灣|Kips Bay]]登陸,駐守的[[康涅狄格州]]民兵潰散而逃。接著英軍兵分兩路,一路往南佔領紐約,另一路則往北追截美軍。[[以色列·普特南]]的部隊僥倖避過英軍,成功撤回哈林高地。
英軍在同日佔領紐約市後,何奧下令軍隊休整,等待更多援軍登陸。不過一支英國偵察步兵卻在9月16日與美軍交火,並引發[[哈林高地戰役]]。
== 事件背景 ==
1776年8月27日,[[大陸軍]]在[[長島會戰]]落敗,撤回[[曼哈頓島]]。由於曼哈頓島三面環水,擁有海軍優勢的英軍可輕易包圍大陸軍,再將其一舉消滅。
不過,英美雙方都沒有妥善掌握形勢。英軍在長島會戰後,一直沿著[[東河 (紐約市)|東河]]東岸緩緩前進;第一艘英軍軍艦更要到9月3日,才帶同登陸艦駛進東河,並到[[基普灣]](Kips Bay)外停泊。
[[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亦沒有下令即時登陸,反而請兄長[[理查德·何奧]]向[[大陸議會]]招手,要求再次召開和平談判。9月11日雙方召開[[斯塔滕島和議]],但未有成果。不過在和會舉行前一日,何奧派出更多軍艦進入[[東河]],並佔據了[[蘭德爾島]](Randall's Island)。
至於美國方面,大陸軍在長島落敗之後,[[喬治·華盛頓]]已經發現[[紐約市]]難以防守,而且軍隊脫逃情況嚴重。然而大陸軍的軍官,卻在撤離紐約一事上猶豫不決。華盛頓希望先獲得大陸議會准許撤退,然後把紐約市徹底焚毀;部分將軍則主張死守紐約,等待英軍正面進攻,以重演[[邦克山戰役]]的戰果。病癒的[[彌敦內爾·格連]]在9月5日復職後,催促華盛頓召開軍事會議表決,但會上大多數軍官仍然決議死守;大陸會議也回覆華盛頓,禁止他破壞紐約。
不過,當更多英軍軍艦在9月10日進入東河時,大陸軍的軍官態度開始逆轉。在格連推動之下,大陸軍在12日決議即時撤出紐約,優先把傷兵及補給送到[[晨邊高地|哈林高地]],並由[[以色列·普特南]]的4,000人殿後。14日華盛頓也接獲大陸議會指示,准許他放棄紐約。
至於基普灣則由(William Douglas (colonel))[[威廉·道格拉斯]]上校的1,500名康涅狄格民兵防守。不過這批民兵飽受疾病及饑餓所苦,只有少於500人有能力作戰,而且裝備甚差。
與此同時,英軍的軍事會議也達成了進攻共識。起初,[[亨利·克林頓]]主張派軍艦進入東河及[[哈林河]],然後登陸佔據英皇橋(King's Bridge)。哈林河隔開了曼哈頓島與大陸,而英皇橋則是曼哈頓島通往大陸的唯一陸上通道。英軍只要控制這兩處要地,便可包圍大陸軍。
不過,與會的海軍軍官卻大力反對,指東河與哈林河的交匯處水流過激,素有「[[地獄大門]](Hell Gate)」之稱,並不適宜船艦通行。至於[[哈德遜河]]兩岸,又有(Fort Washington (New York))[[華盛頓堡]]及(Fort Lee, New Jersey)[[憲法堡]]看守。何奧最終決定在基普灣登陸,然後兵分兩路,一路向南攻取紐約,另一路則向北攻打哈林高地。
== 英軍登陸與美軍撤退 ==
9月15日,英軍在曼哈頓島東面的基普灣登陸,駐守的康涅狄格州民兵潰散而逃。接著英軍兵分兩路,一路往南佔領紐約,另一路則往北追截美軍。以色列·普特南的部隊僥倖避過英軍,成功撤回哈林高地。英軍在同日佔領紐約市後,何奧下令軍隊休整,等待更多援軍登陸;而大陸軍則退守曼哈頓島北部。不過一支英國偵察步兵卻在9月16日與美軍交火,並引發哈林高地戰役。
==紐約大火發生始末==
1776年[[紐約大火]](GreatFireofNewYorkin)發生於1776年9月21日。當時正值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喬治·華盛頓的大陸軍剛在8月27日長島會戰落敗,並決定放棄紐約市。由於紐約市必定會遭英國軍隊佔據,華盛頓打算將紐約焚燬,卻遭大陸議會嚴令禁止,只好放棄計劃。
9月21日早上,紐約市東南面突然起火,並順著東南風向西北蔓延,幾乎將整座城市焚燬。所幸下午風向出現轉變,而英軍及市民又合力滅火,才保住了紐約市西北部的市區。
大火發生後,效忠派及革命派居民互相指責對方縱火。華盛頓事後特別向大陸議會主席約翰·漢考克澄清自己沒有派人縱火;而英軍則在紐約實行軍法統治,直到戰爭結束。
縱火的猜測,主要是目擊者指有多個地方同時起火,但英軍事後審訊了200多人,都沒有找到縱火疑犯。不過英軍卻在9月22日捉獲大陸軍間諜彌敦·哈爾,並以間諜罪將其絞死。這使哈爾經常被指與大火一事有關。
另一種說法,則指火災純屬意外,只是當時的木屋屋頂起火後,著火的木屑隨風四散,才引致多處同時起火的現象。<ref>[https://www.lsqww.com/zh-tw/lishimishi/shijieshi/81046.html 基普灣登陸戰] .lsqww.com 2018.03.29 </ref>
== 事件後續影響 ==
基普灣登陸戰後,英軍佔領紐約市,並獲得市內的效忠派熱烈歡迎。當日何奧決定暫時停止追擊,等待更多援軍。
== 參考書目 ==
*《How America Fought Its Wars: Military Strategy From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uthor= Victor Brooks、publisher= Combined Publishing、isbn=978-1-58097-002-0、1999
*《Washington's Crossing》、author= David Hackett Fischer、publish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978-0-19-518159-3、2006
*《General George Washington》、author= Edward Lengel、publisher= Random House Paperbacks、isbn=0-8129-6950-2、2005
*《1776》、author= David McCullough、publisher= Simon and Schuster、isbn=978-0-7432-2671-4、2005
*《The War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1775-1783》、author= Richard Middleton、publisher=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isbn=978-0-582-22942-6、2012
== 參考文獻 ==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