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380
次編輯
變更
峨山彝族自治县
,创建页面,内容为“峨山彝族自治县是玉溪市辖县。位于滇中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1°52′-102°37′、北纬24°01′-24°32′。东连玉溪市红塔区、…”
峨山彝族自治县是玉溪市辖县。位于滇中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1°52′-102°37′、北纬24°01′-24°32′。东连玉溪市红塔区、通海县,南接红河州石屏县,西南毗邻新平县,西北与楚雄州双柏县隔绿汁江相望,北连易门县和昆明市晋宁县。县境东西长74.6千米,南北宽56.7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总人口15万人(2012年末)。全县辖2个街道、3个镇、3个乡:双江街道、小街街道、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岔河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县政府驻双江街道。
属高原地貌形态,地形东部狭长,西部较宽。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区占总面积的96%。境内海拔2000以上的高山有60多座,较大的有高鲁山、大西山、总果山、大黑山、火石头山等。全县平均海拔1691米,最高点为北部甸中镇镜湖行政村的火石头山,海拔2583.7米,最低点在西部绿汁江边的丫勒,海拔820米。有大小河流300多条,分属珠江、红河两大水系;猊江斜贯县境东南,绿汁江绕西部过,清香河、朵选河、化念河纵贯中部。属亚热带半湿润凉冬高原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20.7℃,无霜期268天,平均积温5128℃,年均日照时数2286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929毫米。矿产资源有硅、铁、煤、铜、铅锌、花岗岩等。古迹有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建于明代的大成殿。
==历史沿革==
峨山旧名嶍峨,历史上有“临郡岩邑,省会南藩”之称。据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唐时为嶍猊蛮所居,名嶍峨部,阿僰蛮酋逐嶍猊据其地”。《清史稿》载:“东北嶍山,其后峨山,县以此为名”。又据《云南通志馆征集云南各县疆域资料》载:“峨山高耸县治之北,势甚巍峨,峨者大也,是以山为峨名之由来,嶍山在峨山之下,有嶍猊人居焉,以人名山,是为嶍山命名之由来。元时建县于嶍山之阳,北有峨山为其屏障,嶍峨连用,为嶍峨命名之由来”。民国18年(1929)峨山人徐为光(任省民政厅厅长)认为“嶍峨”与“峨山”与“习恶”谐音,殊不雅训,根据乡绅要求,签呈省政府将“嶍峨”改为“峨山”。省政府于同年10月8日115次会议决议呈经中央核准,于民国19年(1930)1月1日始更名为峨山县。
先秦时期属古滇国辖地,两汉属益州郡愈元县、胜休县地。三国蜀汉时期属益州建宁郡俞元县地。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建宁郡俞元县地。北朝州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南宁州绛县地,后属剑南道姚州。唐南诏国为通海都督府嶍峨部。宋大理国嶍峨部属秀山郡。元初置嶍峨千户,属宁部万户;至元十三年(1276)改置嶍峨州,领邛川、平甸二县,隶临安路。至元二十六年(1289)降为嶍峨县,属临安路宁州,原邛川县与平甸县并入嶍峨县为乡。明洪武十五年(1382)直属临安府。
清沿明制,为嶍峨县,属临安府。雍正八年(1730)7月,临安府属迤东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临安府属迤南道。光绪十三年(1887)10月,临安府属临安开广道。民国2年(1913)裁府设道,为嶍峨县,隶蒙自道。民国18年(1929)废道制,直隶云南省政府。民国19年(1930)1月,更名为峨山县。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驻新平县)。1949年10月24日在甸中成立峨山县临时人民政府。1950年2月2日县临时人民政府由甸中迁回县城,峨山县属玉溪专区。1951年1月10日,政务院批准:撤销峨山县,设立峨山县彝族自治区(县级);5月12日正式成立。1956年1月改称峨山彝族自治县。1970年隶玉溪地区。1998年隶地级玉溪市。
1953年10月,昆阳县第四区的夕古牙、法毫两个乡共21平方千米划归峨山。1955年峨山将第二区的上保安、下保安、田心、田房、雷响田及马鞍村共5.5平方千米划入昆阳县。1956年1月17日,峨山彝族自治区更名为峨山彝族自治县,隶玉溪专区。1957年12月26日将昆阳县杨柳河、夕阳、保安3个乡,共89.8平方千米划归峨山县。1961年2月3日,峨山县将保安、夕阳、打黑、白马龙4个管理区共89.8平方千米划回晋宁县。
1996年,峨山彝族自治县面积1972平方千米,人口约14万人,彝、哈尼等少数民族占61.6%。辖5个镇、7个乡:双江镇、甸中镇、小街镇、化念镇、塔甸镇、锦屏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岔河乡、高平乡、亚尼乡、宝泉乡。县政府驻双江镇。
1998年10月9日,云政复[1998]86号:撤销锦屏乡、高平乡,划归双江镇管辖;撤销宝泉乡,划归小街镇管辖;撤销亚尼乡,划归塔甸镇管辖。调整后,全县辖5个镇、3个乡:双江镇、小街镇、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富良棚乡、大龙潭乡、岔河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峨山彝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151426人,其中:双江镇48201人,小街镇25078人,甸中镇18277人,化念镇12099人,塔甸镇15703人,岔河乡9246人,大龙潭乡12601人,富良棚乡10221人。
2006年,峨山彝族自治县总面积1972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5.8万人。辖5个镇、3个乡:双江镇、小街镇、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岔河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共有5个居委会、7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双江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峨山彝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162831人,其中:双江镇56532人,小街镇26945人,甸中镇18358人,化念镇11538人,塔甸镇14992人,岔河乡10606人,大龙潭乡13148人,富良棚乡10712人。
2011年,撤销双江镇、小街镇,设立双江街道、小街街道。调整后,峨山县辖2个街道、3个镇、3个乡:双江街道、小街街道、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岔河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县政府驻双江街道。
属高原地貌形态,地形东部狭长,西部较宽。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区占总面积的96%。境内海拔2000以上的高山有60多座,较大的有高鲁山、大西山、总果山、大黑山、火石头山等。全县平均海拔1691米,最高点为北部甸中镇镜湖行政村的火石头山,海拔2583.7米,最低点在西部绿汁江边的丫勒,海拔820米。有大小河流300多条,分属珠江、红河两大水系;猊江斜贯县境东南,绿汁江绕西部过,清香河、朵选河、化念河纵贯中部。属亚热带半湿润凉冬高原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20.7℃,无霜期268天,平均积温5128℃,年均日照时数2286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929毫米。矿产资源有硅、铁、煤、铜、铅锌、花岗岩等。古迹有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建于明代的大成殿。
==历史沿革==
峨山旧名嶍峨,历史上有“临郡岩邑,省会南藩”之称。据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唐时为嶍猊蛮所居,名嶍峨部,阿僰蛮酋逐嶍猊据其地”。《清史稿》载:“东北嶍山,其后峨山,县以此为名”。又据《云南通志馆征集云南各县疆域资料》载:“峨山高耸县治之北,势甚巍峨,峨者大也,是以山为峨名之由来,嶍山在峨山之下,有嶍猊人居焉,以人名山,是为嶍山命名之由来。元时建县于嶍山之阳,北有峨山为其屏障,嶍峨连用,为嶍峨命名之由来”。民国18年(1929)峨山人徐为光(任省民政厅厅长)认为“嶍峨”与“峨山”与“习恶”谐音,殊不雅训,根据乡绅要求,签呈省政府将“嶍峨”改为“峨山”。省政府于同年10月8日115次会议决议呈经中央核准,于民国19年(1930)1月1日始更名为峨山县。
先秦时期属古滇国辖地,两汉属益州郡愈元县、胜休县地。三国蜀汉时期属益州建宁郡俞元县地。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建宁郡俞元县地。北朝州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南宁州绛县地,后属剑南道姚州。唐南诏国为通海都督府嶍峨部。宋大理国嶍峨部属秀山郡。元初置嶍峨千户,属宁部万户;至元十三年(1276)改置嶍峨州,领邛川、平甸二县,隶临安路。至元二十六年(1289)降为嶍峨县,属临安路宁州,原邛川县与平甸县并入嶍峨县为乡。明洪武十五年(1382)直属临安府。
清沿明制,为嶍峨县,属临安府。雍正八年(1730)7月,临安府属迤东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临安府属迤南道。光绪十三年(1887)10月,临安府属临安开广道。民国2年(1913)裁府设道,为嶍峨县,隶蒙自道。民国18年(1929)废道制,直隶云南省政府。民国19年(1930)1月,更名为峨山县。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驻新平县)。1949年10月24日在甸中成立峨山县临时人民政府。1950年2月2日县临时人民政府由甸中迁回县城,峨山县属玉溪专区。1951年1月10日,政务院批准:撤销峨山县,设立峨山县彝族自治区(县级);5月12日正式成立。1956年1月改称峨山彝族自治县。1970年隶玉溪地区。1998年隶地级玉溪市。
1953年10月,昆阳县第四区的夕古牙、法毫两个乡共21平方千米划归峨山。1955年峨山将第二区的上保安、下保安、田心、田房、雷响田及马鞍村共5.5平方千米划入昆阳县。1956年1月17日,峨山彝族自治区更名为峨山彝族自治县,隶玉溪专区。1957年12月26日将昆阳县杨柳河、夕阳、保安3个乡,共89.8平方千米划归峨山县。1961年2月3日,峨山县将保安、夕阳、打黑、白马龙4个管理区共89.8平方千米划回晋宁县。
1996年,峨山彝族自治县面积1972平方千米,人口约14万人,彝、哈尼等少数民族占61.6%。辖5个镇、7个乡:双江镇、甸中镇、小街镇、化念镇、塔甸镇、锦屏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岔河乡、高平乡、亚尼乡、宝泉乡。县政府驻双江镇。
1998年10月9日,云政复[1998]86号:撤销锦屏乡、高平乡,划归双江镇管辖;撤销宝泉乡,划归小街镇管辖;撤销亚尼乡,划归塔甸镇管辖。调整后,全县辖5个镇、3个乡:双江镇、小街镇、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富良棚乡、大龙潭乡、岔河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峨山彝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151426人,其中:双江镇48201人,小街镇25078人,甸中镇18277人,化念镇12099人,塔甸镇15703人,岔河乡9246人,大龙潭乡12601人,富良棚乡10221人。
2006年,峨山彝族自治县总面积1972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5.8万人。辖5个镇、3个乡:双江镇、小街镇、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岔河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共有5个居委会、7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双江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峨山彝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162831人,其中:双江镇56532人,小街镇26945人,甸中镇18358人,化念镇11538人,塔甸镇14992人,岔河乡10606人,大龙潭乡13148人,富良棚乡10712人。
2011年,撤销双江镇、小街镇,设立双江街道、小街街道。调整后,峨山县辖2个街道、3个镇、3个乡:双江街道、小街街道、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岔河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县政府驻双江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