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羅友倫

增加 55 位元組, 3 年前
生平
[[羅友倫]],[[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出生於1912年2月4日,原名[[羅又倫]],別號[[思揚]]。1927年,他考入黃埔軍校,編入第7期預科大隊。1928年,進入南京本校,就讀於騎兵科,畢業後,先後任國民革命軍教導第2師排長、中隊長。之後又報考陸軍大學,學習指揮作戰。畢業後因成績優異,留校擔任兵學教官。抗戰爆發後,[[羅友倫]]主動要求進入第一線作戰部隊,接受第5軍軍長杜聿明之邀,調到第5軍擔任參謀處長。進入第五軍之後,[[羅友倫]]先後參與了昆侖關之戰、桂南會戰,之後又跟隨部隊開赴[[昆明]],擔任第5軍副參謀長、代理參謀長,參加[[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
</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 擔任 第5軍 擔任 參謀長期間,為了提高軍隊戰力,[[羅友倫]]將所有機械化部隊集中,設立汽車團、戰車團,歸參謀處統一指揮,在提高機動性的同時,也增強了戰力。作為 [[ 杜聿明 ]] 將軍的重要參謀, [[ 羅友倫 ]] 參與了同古保衛戰、臘戌保衛戰等一些重大戰役的參謀決策工作。據 [[ 羅友倫 ]] 訪談錄中介紹,在同古保衛戰中, [[ 蔣介石 ]] 曾命令200師死守同古,犧牲到最後,以表示國民革命軍的精神。但因救援部隊相隔百里之遠,所以只能在撤退與死守之間做選擇。 [[ 羅友倫 ]] 認為, 如死守, 會眼睜睜地看著200師被敵人包圍、殲滅。 時第5軍有三個師,如果有一師被敵人吃掉,只剩兩個師,士氣一定受挫,而且坐視不救,有損指揮道德。因此 [[ 羅友倫 ]] 力主撤退。但撤退是違抗最高統帥的命令,可能受軍法審判, [[ 羅友倫 ]] 和軍長 [[ 杜聿明 ]] 、最高統帥部參謀團團長 [[ 林蔚 ]] 反復討論了幾個小時,始終沒有結論。時至深夜, [[ 羅友倫 ]] 說:“假如不立即下令撤退,就再也沒有撤退的機會了,如此一來,一定會完全被敵人包圍殲滅。”於是他動手擬好了命令,請杜、林簽字, 他們 不肯簽 沒有結果 [[ 羅友倫 ]] 只好先簽名以示負責。最後軍長 [[ 杜聿明 ]] 被他說服,也簽了字。在一夜之間,200師循著鐵索橋渡過河川撤退,粉碎了敵人企圖四面包圍攻擊,全殲200師的圖謀。</p><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因為在抗戰中的赫赫功績,羅友倫被授予少將軍銜,並榮獲抗戰勝利勳章。抗戰後期,羅友倫將軍曾參與創辦了青年軍,並擔任了第207師師長、青年軍第6軍軍長,後因病到美國治療。1950年到臺灣後,羅友倫被任命為複辦的鳳山軍校暨陸軍軍官學校首任校長,也是黃埔軍校第四任校長。在複辦鳳山軍校期間,羅友倫力主接續大陸黃埔軍校的期數,自1951年開始招第24期生,隨後的24至26期黃埔生都畢業 於[[ 羅友倫 ]] 將軍任上。任校長期間, [[ 羅友倫 ]] 大力傳承黃埔精神,延續黃埔情緣,開展黃埔校史教育,並積極籌備軍校新制方案,將學制從2年轉為4年,並以 [[ 美國 ]] 西點軍校為藍本,重新規劃軍事教育和學年教育。之後, [[ 羅友倫 ]] 又調任“憲兵司令”,“海軍陸戰隊司令”,“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聯勤總司令”。1994年8月,羅友倫將軍在臺北病逝,享年82歲。</p>
</div>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