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97
次編輯
變更
化脓性肉芽肿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化脓性肉芽肿</big> ''' |- |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化脓性肉芽肿</big> '''
|-
|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英文名称''' :Pyogenic Granuloma
'''中文别称''' :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息肉样毛细血管瘤
'''就诊科室''' :皮肤科、口腔科
'''多发群体''' :
'''发病部位''' :皮肤、口腔黏膜、牙龈
'''常见病因''' :与外伤刺激有关
'''常见症状''' :圆形或略扁平的绿豆至樱桃大小乳头状肉芽肿
|}
{{medical}}
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又称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是一种后天性、良性结节状增生,多在皮肤穿通性外伤后,新生的血管形成血管瘤样或乳头样损害,可迅速增大,容易破溃出血和溃烂,长到一定大小静止。也有人认为本病与感染无关。
<ref>[]</ref>
==病因==
化脓性肉芽肿属于反应性新生血管形成,与外伤刺激有关,引起炎性肉芽肿反应。也可能和局部血流异常有关系。
<ref>[]</ref>
==临床表现==
基本损害为圆形或略扁平的绿豆至樱桃大小乳头状肉芽肿,数周或数月迅速增长,然后停止。皮损一般不超过1cm,表面光滑呈淡红或暗红色,柔软而有弹性,触之易出血,无自觉症状,偶有溃破、糜烂,渗出少量发臭的脓液,干涸后结成褐色的脓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损害往往单个,也可数个同时存在。好发于身体容易受外伤的部位如手指、手臂和头面部小伤口上,亦常见于婴儿脐部,偶尔可见于口腔黏膜。经过缓慢,肉芽生长到一定程度,即不再发展,一般难以自行消失。
妊娠性肉芽肿可能是本病的异型,常发生于孕妇口腔,尤其是牙龈。原发性化脓性肉芽肿皮损被破坏后,其周围偶尔会形成多发性卫星灶。
<ref>[]</ref>
==检查==
组织病理:血管病变和细胞浸润性病变。真皮和皮下组织内可见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类似组织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周围广泛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ref>[]</ref>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病理学易于诊断。
<ref>[]</ref>
==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染料激光治疗、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微波治疗等。
<ref>[]</ref>
==参考来源==
*杨灿. 化脓性肉芽肿3种治疗方法比较. 《 CNKI;WanFang 》 , 2011
*廖文俊,高天文,夏汝山等. 烫伤后多发性化脓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及电镜观察. 《 医学争鸣 》 , 2001
*于小兵,桑旭东,吴晓金. 化脓性肉芽肿51例临床病理分析. 《 CNKI;WanFang 》 , 2009
*印道春,彭英霞. 烧伤后多发性化脓性肉芽肿1例.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 2009
*段振忠,董英豪,陶春玲.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化脓性肉芽肿50例疗效观察. 《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 , 2008
==文献来源==
{{reflist}}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Category:418 藥學;藥理學;治療學]]
[[Category: 360 生物科學總論]]
[[Category:415 西医学]]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化脓性肉芽肿</big> '''
|-
|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英文名称''' :Pyogenic Granuloma
'''中文别称''' :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息肉样毛细血管瘤
'''就诊科室''' :皮肤科、口腔科
'''多发群体''' :
'''发病部位''' :皮肤、口腔黏膜、牙龈
'''常见病因''' :与外伤刺激有关
'''常见症状''' :圆形或略扁平的绿豆至樱桃大小乳头状肉芽肿
|}
{{medical}}
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又称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是一种后天性、良性结节状增生,多在皮肤穿通性外伤后,新生的血管形成血管瘤样或乳头样损害,可迅速增大,容易破溃出血和溃烂,长到一定大小静止。也有人认为本病与感染无关。
<ref>[]</ref>
==病因==
化脓性肉芽肿属于反应性新生血管形成,与外伤刺激有关,引起炎性肉芽肿反应。也可能和局部血流异常有关系。
<ref>[]</ref>
==临床表现==
基本损害为圆形或略扁平的绿豆至樱桃大小乳头状肉芽肿,数周或数月迅速增长,然后停止。皮损一般不超过1cm,表面光滑呈淡红或暗红色,柔软而有弹性,触之易出血,无自觉症状,偶有溃破、糜烂,渗出少量发臭的脓液,干涸后结成褐色的脓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损害往往单个,也可数个同时存在。好发于身体容易受外伤的部位如手指、手臂和头面部小伤口上,亦常见于婴儿脐部,偶尔可见于口腔黏膜。经过缓慢,肉芽生长到一定程度,即不再发展,一般难以自行消失。
妊娠性肉芽肿可能是本病的异型,常发生于孕妇口腔,尤其是牙龈。原发性化脓性肉芽肿皮损被破坏后,其周围偶尔会形成多发性卫星灶。
<ref>[]</ref>
==检查==
组织病理:血管病变和细胞浸润性病变。真皮和皮下组织内可见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类似组织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周围广泛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ref>[]</ref>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病理学易于诊断。
<ref>[]</ref>
==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染料激光治疗、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微波治疗等。
<ref>[]</ref>
==参考来源==
*杨灿. 化脓性肉芽肿3种治疗方法比较. 《 CNKI;WanFang 》 , 2011
*廖文俊,高天文,夏汝山等. 烫伤后多发性化脓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及电镜观察. 《 医学争鸣 》 , 2001
*于小兵,桑旭东,吴晓金. 化脓性肉芽肿51例临床病理分析. 《 CNKI;WanFang 》 , 2009
*印道春,彭英霞. 烧伤后多发性化脓性肉芽肿1例.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 2009
*段振忠,董英豪,陶春玲.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化脓性肉芽肿50例疗效观察. 《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 , 2008
==文献来源==
{{reflist}}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Category:418 藥學;藥理學;治療學]]
[[Category: 360 生物科學總論]]
[[Category:415 西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