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化膿性肉芽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化膿性肉芽腫
化膿性肉芽腫
原圖鏈接

英文名稱 :Pyogenic Granuloma

中文別稱 :毛細血管擴張性肉芽腫、息肉樣毛細血管瘤

就診科室 :皮膚科、口腔科

發病部位 :皮膚、口腔黏膜、牙齦

常見病因 :與外傷刺激有關

常見症狀 :圓形或略扁平的綠豆至櫻桃大小乳頭狀肉芽腫

化膿性肉芽腫(Pyogenic Granuloma)又稱毛細血管擴張性肉芽腫,是一種後天性、良性結節狀增生,多在皮膚穿通性外傷後,新生的血管形成血管瘤樣或乳頭樣損害,可迅速增大,容易破潰出血和潰爛,長到一定大小靜止。也有人認為本病與感染無關。 [1]

病因

化膿性肉芽腫
原圖鏈接

化膿性肉芽腫屬於反應性新生血管形成,與外傷刺激有關,引起炎性肉芽腫反應。也可能和局部血流異常有關係。 [2]

臨床表現

基本損害為圓形或略扁平的綠豆至櫻桃大小乳頭狀肉芽腫,數周或數月迅速增長,然後停止。皮損一般不超過1cm,表面光滑呈淡紅或暗紅色,柔軟而有彈性,觸之易出血,無自覺症狀,偶有潰破、糜爛,滲出少量發臭的膿液,乾涸後結成褐色的膿痂。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損害往往單個,也可數個同時存在。好發於身體容易受外傷的部位如手指、手臂和頭面部小傷口上,亦常見於嬰兒臍部,偶爾可見於口腔黏膜。經過緩慢,肉芽生長到一定程度,即不再發展,一般難以自行消失。

妊娠性肉芽腫可能是本病的異型,常發生於孕婦口腔,尤其是牙齦。原發性化膿性肉芽腫皮損被破壞後,其周圍偶爾會形成多發性衛星灶。 [3]

檢查

組織病理:血管病變和細胞浸潤性病變。真皮和皮下組織內可見血管增生,內皮細胞腫脹,類似組織細胞或上皮樣細胞。周圍廣泛的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和大量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4]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以及病理學易於診斷。 [5]

治療

外科手術切除、染料激光治療、二氧化碳激光治療、微波治療等。 [6]

參考來源

  • 楊燦.   化膿性肉芽腫3種治療方法比較. 《 CNKI;WanFang 》 , 2011  
  • 廖文俊,高天文,夏汝山等.   燙傷後多發性化膿性肉芽腫的臨床病理及電鏡觀察. 《 醫學爭鳴 》 , 2001  
  • 於小兵,桑旭東,吳曉金.   化膿性肉芽腫51例臨床病理分析. 《 CNKI;WanFang 》 , 2009  
  • 印道春,彭英霞.   燒傷後多發性化膿性肉芽腫1例. 《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 》 , 2009  
  • 段振忠,董英豪,陶春玲.   平陽黴素局部注射治療化膿性肉芽腫50例療效觀察. 《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誌 》 , 2008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