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移除 15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弗里德里希 · 迪伦马特 | 外文名 = Friedrich Dürrenmatt| 图像 = [[File:01200000024188136324073730362.jpg |缩略图|center|[ http://a2.att.hudong.com/15/07/01200000024188136324073730362.jpg 原图链接] [http://tupian.baike.com/s/%E8%BF%AA%E4%BC%A6%E9%A9%AC%E7%89%B9/xgtupian/1/1 来自互动百科]]]| 图像说明 = 弗里德里希 · 迪伦马特 |center| 出生日期 = 1921年1月5日| 出生地点 = 伯尔尼州的科诺尔丰根 | 逝世日期 = 1990年12月14日| 国籍 = 瑞士| 别名 = | 职业 = 演员瑞士德语作家、剧作家| 知名作品 = 《老妇还乡》<br> 《罗慕路斯大帝》 <br> 《物理学家》 <br> 《诺言》}}'''<big>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big>''' (Friedrich Dürrenmatt,1921年1月5日—1990年12月14日),瑞士德语作家、剧作家。他青年时期先后在苏黎世和伯尔尼攻读文学、神学和哲学,毕业后在苏黎世《世界周报》任美术与戏剧编辑 。1946年迁居巴塞尔,开始职业作家生涯 相继 于40—60年代创作了《罗慕路斯大帝》、《老妇还乡》、《物理学家》等名作,奠定了他在世界戏剧界的声誉。曾获德国曼海姆城颁发的席勒奖、瑞士伯尔尼市颁发的文学奖、意大利广播剧大奖等。== 生平编辑中的迪伦马特工作中的迪伦马特历程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1921年1月5日出生在伯尔尼州的科诺尔丰根(Konolfingen)一牧师家庭。 [1] 1942年开始在苏黎世大学学习哲学和德国语言文字但是一个学期之后退学,改为在伯尔尼大学继续学习。1943年他停止学习,开始写作。1945 1945 —1946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剧本《立此存照》,写16世纪明斯特一个再浸礼教徒为了信仰宁可抛弃财富和家庭的故事 ,1947 1947 年剧本在苏黎世首演取得成功,同年结婚 。1948 1948 年创作的剧作《盲人》以德国三十年战争为背景,主人公盲公爵的遭遇取材于《圣经》中约伯的故事;写作手法受德国表现主义戏剧的影响 。1949 1949 年发表他成为“非历史的历史剧”的剧本《罗慕路斯大帝》取材于西罗马帝国覆灭的历史,但是对罗慕路斯的性格进行了自己的虚构,塑造了一个漠然政治,认定自己用无所作为促进了历史发展的人物形象,指明人类历史荒诞的一面。1954年他完成《天使来到巴比伦》,背景为古巴比伦王国,以寓意的手法强调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获得幸福,鄙视财富和权势 。1956 1956 年他的剧本《老妇还乡》上演,取得巨大成功,从此获得世界性声誉。女主人公是亿万富翁,她在离别45年后重返故乡,为了害死使她17岁时沦为妓女的旧日情人伊尔,用金钱收买了全城居民,让伊尔突然死去。剧本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现象,在艺术上采用了作者擅长的“悲喜剧”手法,戏剧效果强烈。《物理学家》封面《物理学家》封面
1962年问世的《物理学家》,进一步奠定了迪伦马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剧本主人公是一个天才的物理学家,他研究出一种能够发明一切的万能原理,因担心这一发明被政治家利用去毁灭人类,便装疯躲进疯人院。西方和某“社会主义”国家的情报机关都派人装疯打进疯人院,企图窃取资料,而以瑞士大资本家为后台的疯人院女院长却早已盗走了论文。剧中的物理学家是作者肯定的正面形象,但是他的逃避政治的愿望只是一种空想,最后还是落入了象征大垄断资本家的女院长手中。这个剧已成为西方剧坛的保留剧目。
在创作剧本的同时,迪伦马特也写小说。1950 1950 年迪伦马特发表名篇《隧道》,通过一个怪诞的故事,表现了一种茫然无力,不知前途为何的社会心理。小说语言简练,气氛压抑,有着很高的艺术技巧,被公认为世界短篇小说杰作之一。迪伦马特的小说主要是犯罪小说,因为他认为犯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主张通过犯罪问题的探讨来揭示犯罪的生理、心理原因和社会根源 。1952 1952 年迪伦马特完成他的第一部犯罪小说《法官与刽子手》小说描写一个生命即将终结的老探长面对一个作恶多端却十分狡猾,无法在法律上加以控告的人,派出了自己的“刽子手”,除掉了对方,反映了法律的软弱无力。作品中的推理过程和心理暗示的使用,也使之成为推理小说的名著之一 。1956 1956 年的中篇小说《抛锚》通过一次抛锚引发的一场游戏以及主人公的死亡探索了犯罪和道德问题,在题材处理和人物心理分析上,构思巧妙 。1958 1958 年他发表《诺言》副标题为“以犯罪小说形式写的安魂曲”,讲述一个主人公破案不成,最后证明主人公是对的,但他已经身败名裂,精神失常的故事,反映了主持正义者反被看成怪癖的令人震惊的社会现象。80年代之后迪伦马特宣布因身体原因,结束小说与戏剧创作,专心写自传。1990年12月14日迪伦马特逝世,终年69岁。== 作品 编辑戏剧《立此存照》《盲人》《罗慕路斯大帝》《天使来到巴比伦》《老妇还乡》《物理学家》《流星》小说《隧道》《法官与刽子手》《抛锚》《诺言》 特色==
迪伦马特的作品表现为荒诞、夸张,却都反映严肃的社会问题。迪伦马特还写过一些戏剧理论著作,以《论喜剧》(1952年)、《戏剧问题》(1955年)、《弗德里希席勒》(1960年)等文章建立了自己的悲喜剧理论。 他否认戏剧的教育作用,但他却是一位具有艺术抱负和革新精神的作家。他“弃旧图新”地探索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追求“多彩的戏剧”,倾向于具有喜剧色彩和社会讽刺色彩的追求。他的笔下是通过“距离”来表现的,而造成“距离”的主要手段是“怪诞”,这构成了他艺术表现的重要特征。
1,2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