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经济史

增加 6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经济史 ''' ,经济领域的发展历史,是社会科学的核心,[1] 经济状态的变迁史,其研究范围为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经济史在19世纪从历史学分离开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2] 经济史是研究一定的时期 [[ 经济 ]] 运行状况、机制及其效果的学科。[3][4]
==西方==
19世纪西方历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是 [[ 历史主义学派 ]] ,强调真实地再现和理解过去,推崇实证主义,是叙述式史学。19世纪后期, [[ 英国 ]] 学者将经济史从历史学分离出来,但仍保持着 [[ 历史主义 ]] 特点,因此仍然属于历史学范畴,属 [[ 人文科学 ]] 。当时西方大部分大学也将经济史安排在人文学院讲授且并不专门设立学科。20世纪初出现专用的经济史理论及专门研究经济史的学者。瑞典赫克舍尔认为经济研究应从供给和需求入手。边际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兴起,要素分析和数据资料得到重视,但大多数经济史学者仍坚持实证主义。[2]
来自英国的经济史对传统史学的局限有所突破,比如推动 [[ 中世纪 ]] 历史档案大规模整理、促使人文历史成为研究课题、开辟农村和农业史新领域。这使得原本落后的英国史学跻身世界前列。[5]
如果这门学科还想停留在 [[ 文字 ]] 传统方面,那么除了继续把现存的 [[ 史料 ]] 拿来改头换面一下,除了延续 [[ 经济学 ]] 和经济史学长达100年的脱节现象之外,很难看出还有什么指望。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后历史学和经济学都发生变革。历史学开始广泛采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取代历史主义,从叙述的历史转型为分析的历史。经济学则兴起推崇凯恩斯主义的浪潮, [[ 宏观经济学 ]] 和增长理论得到重视。因此,与经济学和历史学有紧密关系的经济史学也发生巨大变化:地理资源、气候环境、文化等要素得到重视,线性发展被结构分析所取代。此时西方经济史学可分为三大学派:计量史学、整体观史学、新制度学派。[2][7]
2000年,美国出现了称为 [[ 资本主义史 ]] (History of Capitalism)的新领域,其包含很多经济史相关的主题,例如 [[ 保险 ]] [[ 银行监管 ]] 、商业政策以及资本主义对中产阶级、穷人、妇女和少数族裔的影响。[8][9]
==中国==
中国很早就有不成系统的经济史,比如《 [[ 史记 ]] · [[ 货殖列传 ]] 》中提出的善因论,反对国家对经济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强调自然竞争,让每个人尽自己的才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利益。善因论是一种以放任主义为主,必要时辅以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的国民经济管理模式。[10][11][12]
自《 [[ 汉书 ]] ·食货志》起,中国历代都有以国家档案为主要来源的《食货志》,其所记录的经济事件较为准确。[13] 除正史之外还有大量政书中有经济相关的记载。历代政府编辑的会要会典也系统的记录了有关经济的典章制度。这种关于经济实践的记载形成“食货之学”,成为中国经济史学的源头之一。[11]
梁启超在1903年发表《 [[ 新史学 ]] 》,号召“史界革命”。他认为 [[ 新史学 ]] 的特征应为“诸学之公理公例”,即利用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14] 次年梁启超写成《中国国债史》,成为 [[ 中国经济史学 ]] 出现的标志。[15]
此后中国经济史发展迅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些较为贯通的 [[ 社会经济史 ]] 专著,西方的经济史著作被引进中国。一些 [[ 史学家 ]] 开始倡导经济史。[16] 中国国内思想界出现大论战,学者将研究重点从“ [[ 革命家 ]] 的历史”转向“历史学家的历史”。[17] 中国经济史学从 [[ 政治 ]] 的附庸转向自身的学术发展。此时中国出现唯物史观派和史料考订派两大学派。
==视频==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271,13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