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屯堡人

移除 49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Ethnic group
|image =[[File:Ethnic Tunpu.jpg]]<br />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于1902年所摄的屯堡妇女
|group=屯堡人
|poptime=
|popplace=[[贵州]][[安顺]]等地
|langs=[[西南官话]][[屯堡话]]
|rels=[[中国民间宗教|中国民间信仰]] 、[[佛教]]、[[道教]]、。相对少数的其他[[宗教]]人口。
|related=[[汉族]]、[[江淮民系]]、[[仡佬族]]、[[苗族]]
}}
'''屯堡人'''{{efn|{{ 标音|字=屯堡人|繁=屯堡人|简=屯堡人|拼音=Túnpǔrén}}}} ,又称“'''京族'''”“'''凤头苗'''”,据传是[[明朝]][[江南]]汉兵平定西南后屯田戍边形成的后裔。
1980年代,屯堡人曾和贵州很多地区的[[穿青人]]{{efn|屯堡人与穿青人的区别,参见:朱伟华,“贵州移民文化形态的留存与变异——‘屯堡人’与‘穿青人’文化符码比较”,《文艺争鸣》 2011年15期。}}一起申请成为少数民族,后来被鉴定为早期汉族移民。屯堡人延续着明代江南人的遗风,固守着江南[[汉族]]文化。屯堡人与少数民族不通婚,与外界交流也不多,在语言、服饰、饮食、信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等方面与周围本土村寨不同。屯堡人自我认同为“[[南京]]人”、“京族” ,他们珍视自己的传统与文化。“[[应天府 (明朝)|应天府]]乃我故乡,有我族人,有我良田美宅”可代表其思乡追根情节,因而传统风俗得到很好地保存。
地戏以村寨为演出单位,一般是一个村寨演一堂戏、跳一部书。少数较大的村寨如詹官屯、吉昌屯、狗场屯、西屯、九溪等有两堂乃至三堂戏,有的村寨还会互请地戏队去演出。一堂戏的演员有20馀人,由「戏头(神头)」负责整部书的排演和指导。
地戏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具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歌唱,应声而舞」。地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不分行当,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分,由剧中角色边说边唱边交待剧情。舞则为「打」,是表现战斗场面的对打格斗。地戏演员从古代战争的骑马步战的厮打格杀中,借鉴衍化而形成略具程式的套路,有的村寨还使用铁质的真刀真枪搏杀。对打中,还吸收了当地[[苗族]]舞蹈中的舞步和花灯中的「四方步」。而伴唱者手执彩帕纸扇,边伴唱边手舞足蹈。<ref>吴蔚:《[http://www.gzzxb.com/pages/news.aspx?id=%CD%B3%D5%BD%D5%FE%D0%AD12539 屯堡地戏,独特的戏剧“活化石”]》,2007年04月04日更新。{{zh-cn}}</ref>
==语言==
==服饰==
现存屯堡人的服饰与明代传统服饰差异比较大了,更像清代时期汉族的服饰,和现代的苏州东南[[甪直古镇|甪直]]水乡服饰更接近,在今天的汉族中,往往反被误认为少数民族。因此有人认为屯堡人服饰与中国其他[[民族]]服饰一样,都受[[清朝]][[薙髮令]]的影响,令服饰带有[[满族]]特色。但20世纪上半叶留存的老照片证实,屯堡妇女在百馀年前都还穿著交领右衽服装<ref>[http://tuku.news.china.com/history/html/2007-05-14/2024162_120376940.htm#pic 老照片图库 旧时安顺的少数民族]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502232827/http://tuku.news.china.com/history/html/2007-05-14/2024162_120376940.htm |date=2014-05-02 }}</ref>,后来短短几十年发生了剧变,模仿周边汉族的立领厂字襟的满族服装彻底代替原来服饰并成为今日一般人眼中的屯堡传统服饰。
== 人口分布 ==
* [[屯堡]]
* [[果敢族]],[[明朝]]末年[[朱由榔]]随从流落缅甸遗民。
==链接=={{-}}{{贵州族群}} *[[Category: 贵州族群]]*[[Category: 明朝军事]]*[[Category: 明朝族群]]*[[Category: 汉族民系]]*[[Category: 贵州军事史]]
128,7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