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杨秉新

增加 12,825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杨秉新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杨秉新.jpg|缩略图 |center|[https://baike.baidu.com/pic/%E6%9D%A8%E7%…”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杨秉新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杨秉新.jpg|缩略图
|center|[https://baike.baidu.com/pic/%E6%9D%A8%E7%A7%89%E6%96%B0/9075206/1/0df3d7ca7bcb0a46f21f30aff72be1246b600c330146?fr=lemma&ct=single#aid=1&pic=0df3d7ca7bcb0a46f21f30aff72be1246b600c330146 原图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A8%E7%A7%89%E6%96%B0/9075206?fr=aladdin 图片来源百度]]]
| 图像说明 = 航天遥感器专家
| 出生日期 = 1939年
| 出生地点 = 吉林长春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研究员
| 知名作品 =
}}

'''杨秉新''',[[吉林]][[长春]]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08所研究员、首席[[科学家]],航天遥感器专家<ref>[https://www.cust.edu.cn/lgxw/41694.htm 我校校友杨秉新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长春理工大学, 2011-12-28</ref>、航天相机技术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ref>[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CKX200706021.htm 不懈求索 勇攀航天相机技术高峰——记中国航天相机专家杨秉新 ],知网</ref>。

研制出中国首台自适应光学CCD相机,提出将可展开光学系统的新概念应用于对地观测,为中国航天相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各一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七项<ref>[https://baike.sogou.com/v63619674.htm 杨秉新 ],搜狗</ref>,获政府特殊津贴,首届航天奖等<ref>[https://mil.huanqiu.com/article/9CaKrnJm9pW 记让我国航天相机达国际先进水平的首席专家 ],环球网, 2009-07-13</ref>。

2008年受聘为[[长春理工大学]]兼职[[教授]],2011年7月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工程科学学部院士<ref>[http://cclg.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904748 杨秉新校友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长春理工大学, 2013-11-15</ref>。

==人物生平==
1939年冬,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学习成绩就很优秀。上到高中二年级,就被保送到长春光机精密机械学院光电仪器专业学习。

1958-1963年,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学仪器专业学习。

1963-1967年,在长春光机所工作。

1967年起,在中国航天五零八所工作。

2011年7月,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工程科学学部院士。

==主要成就==
研制出中国首台自适应光学CCD相机,提出将可展开光学系统的新概念应用于对地观测,为中国航天相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力更生 屡建功勋在返回'''
杨秉新上到高中二年级,就被保送到长春光机精密机械学院光电仪器专业学习。在那里,聚集着王大珩、薛鸣球等老一辈专家;同样是在那里,他认识了光学,开始接触国内外光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他与航天的不解情缘就此结下。

1958年,毛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科学实验卫星、返回式卫星相继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杨秉新从长春来到北京,来到某工程组研制航天相机。那一年,杨秉新28岁,风华正茂。

航天相机是集光学、精密机械、电子学、热控和航天技术于一体的对地观测遥感仪器,广泛应用于资源普查、地质调查、矿藏勘探、大地测绘和国防研究等领域,航天相机的水平高低决定了遥感卫星能力的大小。

当时,一没有图纸资料,二没有仪器设备。在这种条件下进行航天相机的研制,难度可想而知。

困难面前,杨秉新没有退缩。在王大珩的指导下,他毅然踏上了我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相机的研制道路。他和其他同志一起,自力更生,不断摸索,在经历了无数次设计、试验、修改完善、再试验之后,终于突破了空间对地观测和定位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胶片型航天相机,我国也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相机研制技术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遥感技术的重大创新,开创了我国航天观测的新局面,为国家提供了极有效的现代化观测手段。为此,杨秉新荣立部级一等功,他负责研制的可见光全景相机和定位相机分别荣获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航天相机首次从试验阶段转为应用阶段,杨秉新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负责5颗卫星相机的总体和结构工作,突破了提高相机照相质量和提高传输相片的可靠性等关键技术,相机首次拍摄到了大量彩色照片,在国土普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杨秉新和他的战友们没有因为眼前的光环而停下脚步,而是又一次应国家急需,认真探索问题,总结经验,提出了新型全景相机研制方案。杨秉新担任了我国第二代返回式卫星副总设计师兼相机主任设计师,参与研制我国第二代返回式卫星航天相机系统。

该相机技术指标先进,相机的焦距长、扫描角大、胶片宽、分辨率高,技术难度也大大增加。但杨秉新攻克了10项关键技术,解决了诸如对卫星姿态干扰等难题,还在该相机上首次成功实现了用固定遮光罩消除杂光,提高了可靠性,目前该技术已被广泛采用。

我国第二代返回式卫星航天相机已装备在3颗返回式卫星上,均获得成功。第二代航天全景相机一次飞行获取的信息量比第一代航天相机增加了13倍,分辨率大幅度提高,是我国目前幅宽最大的航天相机,其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普查型相机的水平。

杨秉新带领课题组不仅以最快的速度圆满完成了相机的研制,还促进了卫星立项,走出了一条有效载荷先行、推动卫星立项的新路子。他负责研制的这两代相机共装备了11颗卫星,均获得成功,并获取了巨量有用信息,为国防、海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探海救灾 再攀遥感新高峰'''
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相机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杨秉新所在的508所,已成功研制出数十台在轨应用的可见光和红外相机,杨秉新参加或负责了其中近20颗卫星相机的研制工作,成功率达到100%。杨秉新总是不断根据国家需求,开拓创新,提出新的研发项目,研制出高水平的相机。

在海洋卫星CCD相机的研制中,杨秉新带领的团队根据海洋遥感卫星的特点,结合多年的航天遥感器研制经验,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先进可行的方案并优化了相机的关键技术参数,采用短焦距、较小相对孔径、大视场的折射式光学镜头,配以小像元尺寸的CCD,使相机实现轻小型化,满足了小卫星的要求。海洋卫星已于2002年5月发射成功,在首次飞行中获取了优质清晰图片,填补了我国海洋卫星CCD相机的空白。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杨秉新2.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6%9D%A8%E7%A7%89%E6%96%B0&src=tab_www&correct=%E6%9D%A8%E7%A7%89%E6%96%B0&ancestor=list&cmsid=3a3cd89d2a9465d308e93951ec5a97c6&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82#id=b18d1642e346d0e1c4b879ac445e5e8a&currsn=0&ps=12&pc=12 原图链接] [http://www.opticsjournal.net/Experts/yangbingxin.htm?action=post&oid=PT110831000087C9FbI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报]]]
| 图像说明 = 杨秉新
}}
1991年,杨秉新率先倡导开展传输型航天相机轻型化技术的研究,并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在国内系统地开展了轻型化技术的攻关工作,并突破了相机轻型化等关键技术,于2002年研制成功轻型高分辨率相机,使我国航天相机研制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促进了装备该相机的遥感二号卫星的立项。

目前,已有3颗在轨卫星装备了该相机,其中,资源一号02B卫星为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提供了高分辨率照片,为灾害评估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为提高航天相机的分辨率,杨秉新首次提出将可展开光学系统的新概念应用于对地观测的项目。在项目中,他担任首席专家,负责项目总体和实施。在他的带领下,攻克了主镜制造技术瓶颈,为进一步研制甚高分辨率空间光学遥感器提供了可行的技术途径。目前,国家已经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列为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凸显了该项目的带动作用和前瞻性。

经过5年刻苦攻关,项目组提出了对地观测轻型可展开光学系统的新概念,较完整地研究了特大口径光学遥感器系统理论和设计方法,完成了系统顶层设计,突破了可展开式光学系统、新型空间自适应光学以及超轻分块镜三大技术瓶颈,为发展甚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器奠定了技术基础。

杨秉新特别注意跟踪国外航天相机的发展动向和新技术,同时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提出新的研究项目。在他的带领下,508所做到了"装备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创新一代",为我国航天相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人师表 严谨治学育英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杨秉新多年来身体力行地诠释着这句话。

五院是一个科研工程型研究院,院里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位课题几乎都是紧密结合工程的实际,因此五院对研究生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在理论上进行研究,还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的可行性。在学习之余,研究生还要经常参与到科研型号中去。刚入学的学生往往无法很快适应这种高强度、严要求的学习模式,自信心容易受挫。

作为导师的杨秉新不仅是学生学业上的老师,还当起了他们的心理辅导员。他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时刻保持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学生犯错的时候,他总是严厉却不乏温情地开展教育;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他总是谦虚探讨,坚持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是及时伸出温暖的双手;在学生迷途的时候,他总是立刻燃起指引方向的明灯……他对学生的关心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孩子。他不仅对自己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细心栽培,谆谆教导,对所有来请教问题、寻求帮助的年轻人,都耐心帮助,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久而久之,年轻人也特别愿意来找他请教问题,每每都受益颇多。

多年来,杨秉新多次被集团公司评为培养航天人才先进个人、优秀硕士导师及培养青年人才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已经培养出多名航天相机领域的后备人才。每一个曾受过他指导的学生,都已经将这份师恩铭记于心,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奋战在航天征途上。

==个人生活==
对待工作,杨秉新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严谨务实、周密细致、一丝不苟,40余年来全心实践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生活中,他喜欢锻炼身体,给人的印象却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乐观的心态感染了周边的许多人。他曾对一些终日面对电脑、不爱锻炼的年轻人说:"爬山走路,你们未必胜得了我。"正如他所说的,常年保持的积极乐观心态让他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仍然拥有健康硬朗的身体,以及一颗不老的心。

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他也常常被只有4岁的小外孙女逗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每当闲时聊天,他最愿意跟大家分享小外孙女的点滴趣事,每次都讲得津津有味。他和老伴40年的深厚感情也让身边人深深感动。老两口都是那么谦逊温和,更多的是为对方着想,这么多年,相濡以沫,没有红过脸、拌过嘴。正是幸福美满的家庭、热爱生活的心态以及对航天事业的执著信念,默默支撑着杨秉新勇敢攀登,在航天遥感的高峰上,留下一个又一个踏实的成功脚印。

==人物评价==
为国防、海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我国航天相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秉新多次被集团公司评为培养航天人才先进个人、优秀硕士导师及培养青年人才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每一个曾受过他指导的学生,都已经将这份师恩铭记于心,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奋战在航天征途上。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Category:科学家]]
28,6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