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落花生(植物)

增加 2,53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花生00.jpg|400px|缩略图|右|落花生[https://www.kinmen.gov.tw/ 照片來自]]]
[[File:花生01.jpg|400px|缩略图|右|落花生[http://kplant.biodiv.tw/%E8%90%BD%E8%8A%B1%E7%94%9F/%E8%90%BD%E8%8A%B1%E7%94%9F13.JPG 照片來自]]]
'''落花生'''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與其他豆科植物相同,根部也有一個個的[[根瘤]],那是共生菌類─根瘤菌存在的證明,[[根瘤菌]]能夠固定[[土壤]]中的氮,增加土壤的肥沃度。所以許多農田在種了幾年的水稻之後,會改種花生等豆科植物。讓土壤能有生養休息的機會,才能種出更好的農作物。繁殖均用播種法,台灣大致分春作及秋作,春作 1~3 月,秋作 6~9 月。選新鮮寶滿而無病蟲害花生米當播種的種子,採點播,每穴 1~2 粒。春作花生自播種後約 120~135 天收成,秋作約 105~120 天收成。<ref>[http://kplant.biodiv.tw/%E8%90%BD%E8%8A%B1%E7%94%9F/%E8%90%BD%E8%8A%B1%E7%94%9F.htm 落花生,落花生]</ref>
‧果實:莢果長橢圓形,種子間隘縮,長 1~5 公分,果皮革質而稍厚,表面具突起網狀,內含種仁 1~5 顆;種子橢圓形,富含油脂,種皮有土黃色及紫色或黑色品種。採收成熟之果實,曬乾,剝取種仁,再曬乾,稱花生米;收集枝葉,曬乾,稱落花生枝葉;種子搾出的油稱,稱落花生油、花生油或火油。<ref>[http://kplant.biodiv.tw/%E8%90%BD%E8%8A%B1%E7%94%9F/%E8%90%BD%E8%8A%B1%E7%94%9F.htm 落花生,落花生]</ref>
 
 
==上開花下結果 ─ 落花生==
相傳落花生莢果原本生長在土上面,明朱元璋未當皇帝前,流浪街頭當乞丐,頭上長滿瘌痢,有一回睡在野外,地面花生莢果刺痛他的頭,於是命令花生莢果長入土內,形成「上開花、下結果」的花生模樣。
 
===台灣落花生的起源===
小時候傳說中的民間故事,聽著、聽著也不知是真是假。直到進入農業領域研究落花生,得知這些傳說摻著神話,半真半假。
 
台灣的落花生大概於明朝萬曆年間(約1572 ∼ 1620 年)由閩粵傳入,荷治時代(1624 ∼ 1662 年)已有落花生栽培,但無史實可考。鄭成功時期(1662 ∼ 1683 年)栽培面積逐漸增加,在 18 世紀初期,花生已成為台灣普遍種植的農作物。
 
首任巡台御史黃叔璥曾描述:「田中藝稻之外,間種花生(俗名土豆);冬月收實,充衢陳列,居人非口嚼檳榔,即啖落花生;童將炒熟者用紙包裹,鬻於街頭,名落花生包。」
18 世紀中葉之後,台灣全島都栽種及販售落花生,而榨油所獲的利益甚大,甚至成為台灣當時主要輸出品之一。到日治初期,落花生栽培面積已甚可觀,據民國前 12 年的記載,栽
培面積已達 11,598 公頃,栽培的品種多自大陸引進。
 
落花生俗稱花生,由於特殊的生長習性,開花授精後子房柄向下伸長入土而後結實,因此又名土豆,是一種營養成分高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本草綱紀拾遺》中謂「花生有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痰之功效」,因此又稱長生果。一般認為花生原產於南美洲祕魯和巴西,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航行中把花生帶入西班牙,之後傳播世界各地。相傳明朝(也就是 16 世紀後半)期間,傳教士把花生引進福建和廣東栽培,爾後漸次擴散至中國沿海地區栽培。
 
由於落花生耐旱性強,年雨量 600 公釐以下地區,自北緯 45°至南緯 45°都可栽培,其中亞洲地區栽培最廣,印度及中國是主要產區。由於它對土壤的選擇性不嚴,生育期不長,管理容易,是台灣地區主要的雜糧作物之一。目前主要在春、秋作二期種植,百分之七十種植在雲林縣,其次是彰化縣、嘉義縣。
 
==關於落花生==
33,1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