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6
次編輯
變更
司母戊鼎
,無編輯摘要
'''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國[[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青銅器]],[[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原稱「[[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ref name=“kknews"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6kgzpl.html</ref>
后母戊鼎。是前已發現的中國古代形體最大和最重的 [[ 青銅器 ]] ,在世界上也是僅見的,反映出[[商代]]青銅冶鑄業具有極高水平。<ref name=“kknews" ></ref>
[[青銅器時代]],考古學分期法的一個時期,指主要以[[青銅]]為材料製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類 [[ 物質文化 ]] 發展階段,處於 [[ 新石器時代 ]] 和 [[ 鐵器 ]] 時代之間。是[[繼金石並用時代]]之後的又一個歷史時期。
[[青銅]]是紅銅(純銅)與 [[ 錫 ]] 或 [[ 鉛 ]] 的合金, [[ 熔點 ]] 在700-900℃之間,比[[紅銅]]的熔點(1083℃)低。含錫10%的 [[ 青銅 ]] ,硬度為 [[ 紅銅 ]] 的4.7倍,性能良好。青銅出現後,對提高社會生產力起了劃時代的作用。<ref>原文網址: https://www.itsfun.com.tw/%E9%8A%85%E5%99%A8%E6%99%82%E4%BB%A3/wiki-4454603-6204092</ref>
后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 [[ 出土 ]] ,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 [[ 鑄造 ]] 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測定,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ref>https://www.itsfun.com.tw/%E5%8F%B8%E6%AF%8D%E6%88%8A%E5%A4%A7%E6%96%B9%E9%BC%8E/wiki-3365985-5592865</ref>
==研究考證==
1939年於[[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釋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婦妌。該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后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 [[ 水平 ]] 。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后母戊鼎的提手文飾同樣精美。
兩隻龍虎張開巨口,含著一個人頭,後世演變成「[[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一般認為,這種藝術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現在卻有人推測,那個人是主持 [[ 占卜 ]] 的貞人,他主動將頭伸入龍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膽量和法力,使民眾臣服於自己的各種命令,完全是可能的:當時的貞人出場時都牽著兩頭猛獸,在青銅器和甲骨文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
后母戊鼎形腹部鑄有「后母戊」3字,亦有人釋作「司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后母戊鼎高1.33米,口長1.10米,重達875千克,鼎身和鼎足用陶范鑄造,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其合金成分為:銅84.77%,錫11.44%,鉛2.76%,其他0.9%。
==鑄造工藝==
後母戊 [[ 鼎 ]] 的鑄造工藝十分復雜。根據鑄痕觀察,[[鼎]]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身共使用8塊陶範,每個鼎足各使用3塊陶範,器底及器內各使用4塊陶範。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而且,製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製陶範、合範灌註等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同時必須配備大型熔爐。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 [[ 商代 ]] 青銅文化
此外,經[[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分析的沉淀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後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築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
==申遺行動==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術部申報“泥範鑄作工藝研究”課題,並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範鑄作工藝初步鑄成原大司母戊鼎。為籌備殷墟申請聯合國“世遺”評估行動,中國歷史博物館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運回安陽殷墟博物館一同展覽近四個月。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為“ [[ 世界文化遺產 ]] 名錄”後,當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軍搜掠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吳培文被增補為[[安陽市政協委員]]。
==司母戊鼎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