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8
次編輯
變更
李良荣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李良荣| 图像 = [[ File: 李良 荣荣1.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6e6adcbc7c2b7df7.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6097350-6310457.html 来360搜索]]] | 图像说明 = 李良荣| 出生日期 = 1946年1月| 出生地点 = 生于浙江宁波| 逝世日期 =| 国籍 = 中国| 别名 = | 职业 = 科研| 知名作品 = 《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 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所属类别 : 教师|政治人物李良荣 ,复旦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1946年1月生于浙江宁波。1968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68年9月至1979年7月在江西省吉安地委宣传部工作,1979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攻读硕士学位,1982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成为博士生导师。1987年至1993年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并兼任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河北大学、郑州大学、广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李良荣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1968年复旦大学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联系地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籍贯浙江镇海 目录1基本信息2人物介绍3人物生平4专著教材5学术论文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职称:教授 职务: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浙江镇海人。1968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在江西吉安地委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10年。1979年9月再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攻读硕士,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迄今。 1987年副教授,1993年任教授,1994年博士生导师,指导方向为新闻学理论。 李良荣李良荣李良荣教授曾担任新闻学院副院长(1987年至1993年),主管教学工作,现在兼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杭州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兼职教授。 李良荣教授致力于新闻学、宣传学、传播学的研究,尤以新闻理论见长。他写出建国后国内第一本《新闻学概论》(198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成为当时国家教委的指导教材,被全国30多所高等院校新闻专业选为教材;5年内再版10余次。他写出国内第一部《宣传学导论》(1989年福建人民出版社),成为全国许多宣传干部的案头书;他写的《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198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不但在大陆,而且在港台地区广为流传。近年来他又致力于西方新闻媒体的研究,出版了《西方新闻事业概论》(1997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成为全国新闻学研究生的教材。 在他的著作,论文中,李良荣教授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其中新闻产生于事物的变动,新闻事业产生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新闻选择四项标准,新闻工作三大基本规律,被新闻界普遍认可。 李良荣在学术研究中的主要精力是探索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新闻改革,在80年代,他当先把信息概念引入新闻工作;在90年代,他提出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在新闻界都产生重大影响,成为新闻界的行语。 此外,李良荣教授自1994年起,一直担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编写的每年一本的《中国发展报告》的主笔,他写的结论部分,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1946年1月,李良荣出生在柴桥东山门(时属镇海县,今属北仑区)。他的父亲十多岁就去了上海,一直在上海工作,开始在一爿毛线店铺当学徒,后来在怡和洋行里做会计,回乡结婚后常常往返于沪甬两地之间。母亲不识字,却贤惠精干,能把家里进进出出每一笔账都算得清清楚楚。 在复旦大学新闻系求学时代的李良荣在复旦大学新闻系求学时代的李良荣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李良荣看见课本扉页上有一幅题为《东山少年》的彩色插图,画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先队员扛着队旗在山顶上俯看山下自己的家乡,忍不住萌发了登高远眺的念头。于是,他在一个晴朗的秋日也爬上了他家附近的一座山---南山。站在山顶上,10岁的李良荣看到了一幅令他难以忘怀的明丽图景:青葱秀美的山峦,淙淙奔流的溪水;田野间阡陌纵横、稻谷飘香,村庄里屋舍俨然,炊烟袅袅。 1951年至1957年,李良荣在山门小学完成了六年的小学课程。他的班主任名叫张平,对他特别好。李良荣很崇拜张老师,敬重他认真负责的品性,也模仿他好看的字体。暑假里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去找住在学校里的张老师借各种各样的书来看。比如《水浒》就是那个时候看的。张老师收藏的原版《水浒》,末几页已经被老鼠啮坏,但李良荣照样读得有滋有味。以后李良荣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应该说和当年广泛阅读打下的基础很有关系。 学校里,李良荣是老师、同学眼中聪明的好学生;在家里,他也是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虽说由于父亲在上海工作,家里的条件比普通农家要好一些,但李良荣毫无娇气。家中六个兄弟姐妹,排行老二的李良荣承担了砍柴的任务。他的手上还看得出有不少细小的伤疤,这些都是童年砍柴时山上的野草荆棘留给他的印记。 1999年,李良荣在阔别家乡41年后重回柴桥:山还是原来的山,水还是原来的水,村庄里依然有辛勤劳作的人们……虽然家门口那条童年时觉得宽阔的河现在看来显得那么小,虽然讲着熟悉乡音的年轻人他已几乎都不认识,但他仍然感到别样的亲切。唯独南山下的老榆树,却怎么找也找不到,一打听,才知道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被砍掉了。 小学毕业那年,他得到了山门小学唯一的保送名额,到柴桥中学去读初中。1958年春,也就是在柴桥中学读了一个学期以后,李良荣跟随全家迁到上海。 大学:就考最难的 李良荣生性好强,喜欢冒险,喜欢做一些别人看起来很难做到的事情。他当初与复旦新闻系结缘,完全和自己的这种性格有关。 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其实连"新闻"是怎么一回事都还不明白,更不用说对新闻学抱有什么热情或憧憬,但听到人们都说复旦大学的新闻系最难考时,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就上来了---那就考最难考的好了!没想到,还真让他考上了。 由于历史原因,在复旦读本科的五年里,李良荣和其他同学一样,有两年时间在搞"文化大革命",一年半搞"四清",花在专业学习上的时间极其有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连新闻学的门都没迈进过"。1968年毕业分配到江西吉安地委宣传部工作后,他才算真正接触到新闻报道,并开始对新闻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江西工作十年以后再考复旦新闻系的研究生,对李良荣来说是更大的挑战。别的困难还好对付,最要命的是要考英语,而李良荣高中、本科都是学俄语的,英语连ABC都不认识,一点基础也没有。但是既然下了决心要考,他又较上劲了---自学英语,从字母开始! 他开始没日没夜地艰苦学习。买不到参考书,他就苦读手头仅有的两本教材和一本《英汉词典》;找不到老师,他就用自编的方法记诵单词。走到哪里,英语单词就背到哪里,甚至开会的时候也拿出单词来看。那段时间他正在江西农村搞"农业学大寨",没有电灯,只好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夜里书看得久了,煤油灯的烟灰就吸进鼻子里去,夜里迷迷糊糊睡了不知道,早晨起来却发现两个鼻孔变得墨黑。 这个没有上过一节英语课、没有听过一句正规英语发音的年轻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硬是攻克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英语难关,回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复旦课堂。这一年,李良荣32岁。 李良荣学英语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1979年秋,在研究生一年级的第一堂英语课上,他的老师张增其教授可能是想了解一下这些新生的英语程度,要求每位学生依次站起来朗读一段文章。大部分同学都很流利地读了,李良荣的心却忐忑起来---虽然自己通过了英语考试,但自学的时候全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上自创的"土法"拼读单词的,正儿八经的朗读他哪会啊!一面想着,一面在教室里如坐针毡,别人读什么也听不进去了。 很快,轮到李良荣读了。李良荣才读了一句,下面已经有同学笑出了声,等他把一段读完,全班的学生全笑得前仰后合。 李良荣知道自己的英语基础仍然薄弱,接下来的学习自然不敢松懈,终于在研一结束时的英语过关考试中取得了82分的不错成绩。后来毕业留校,他和张增其教授成了同事,关系非常好。李良荣在给复旦大学的学生上课李良荣在给复旦大学的学生上课治学:富有独创性 李良荣是复旦新闻学院资格最老的教师。从教年间,他有不少出国或者去媒体发展的机会,但最后都放弃了。他说他还是愿意做老师。他把这种开心,概括为"知"的快乐。他的学生中,有的还是年轻的本科生,有的已是报社主编、电视台台长等媒体中坚,还有的和他一样成了大学教授。师生之间的交流,常常可以形成"谈笑有鸿儒"的场面,李良荣特别享受这种互动所带来的乐趣。 李良荣讲课的习惯是不带课本不带讲义,只要一杯水,就可以妙语连珠循循善诱。他刚留校那一阵,李良荣也挺困惑:到底怎样上课学生才会爱听?有一回,他听到广播里刘兰芳说的评书,一下子就深深震撼了。那评书的起承转合,布局得多么精当!那情节的跌宕起伏,处理得多么巧妙!每每讲到关键处,听众的心弦总能被说书人的语调紧紧扣住。李良荣突然悟到,如果能把课上成评书那样精彩,学生一定会喜欢! 于是,他在课堂上借鉴刘兰芳说评书的优点,注意把握讲课的节奏,并不急于灌输知识,而是用大量的生动实例和恰如其分的幽默来启迪学生思考。这样,他连续多年被新闻学院的本科生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 从事理论研究多年,李良荣先后出版了《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中国报纸的理论与实践》、《西方新闻事业概要》等9本著作。其中《新闻学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自2001年3月以来,二版15次共发行12万册,被全国百余家大专院校采用,是采用面最广的一本新闻学教材。他还担任全国第一套完整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核心课程系列教材"的总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传媒大视野"丛书的总主编(复旦大学出版),以及"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编委会主任(新华出版 折叠编辑本段专著教材一、《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 1985年5月 福建人民出版社 二、《新闻学概论》 1985年5月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年8月 福建人民出版社改版 三、《宣传学导论》 1989年11月 福建人民出版社 四、《新闻学基础》(合著) 1989年12月 安徽人民出版社 五、《中国报纸理论与实践》 1992年8月 复旦大学出版社 六、《西方新闻事业概论》 1997年10月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七、《新闻学导论》 1999年1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八、《新闻学概论》 2001年3月 复旦大学出版社 九、《当代世界新闻事业》 2002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折叠编辑本段学术论文■ 关于典型和典型报道 ■ "信息热"和新闻改革 ■ 从"原始失实"到"官方谣言" --旧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真实性问题的历史考察 ■ 十五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 逻辑的力量 ――重读毛泽东同志对"白皮书"的批判兼论"大批判笔法" ■ 实践呼唤理论 理论需要更新 ――对新闻理论探索的一些思考 ■ 也论新闻和宣传 ■ 21世纪前10年中国新闻媒介走向 ■ 新闻的指导性:最传统和最前沿的思想 ■ 浅谈新闻规律 ■ 企业转型改制的新闻学意义 ■ 论中国报纸的两种写作风格 ■ 中国电视业改革的结构调整构想 ■ 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 ■ 垄断·自由竞争·垄断竞争 --当代中国新闻媒介集团化趋向透析 ■ 当今世界的三大电视体系 ■ 地市级综合性日报发展刍议 ■ 关于中国新闻媒介总体格局的探讨 --关于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构想 ■ 西方新闻媒体变革20年 ■ 新时期党委机关报怎么办好? ■ 党报要进行创造性的宣传 ■ 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 ■ WTO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正面临新一轮改革 ■ 新形势下的报业集团与报业竞争 ■ 试析双重压力下党报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 娱乐化 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 ■ 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 --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 ■ 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 ■ 新闻传播研究的探索创新之作 --评陈绚《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 词条标签: 人物 国民党将军 政治人物 教师 李良荣李良荣百科专题更多 2018安全话题热搜榜 王俊凯明星价值报告 森林火灾的预防和避险 词条信息创建者:小婧jasmine 创建时间:2013-06-18 最近更新:2017-10-25 编辑次数:4 历史版本 贡献排名 1wbdhex 2moyijiang2012 3wwjszq1625 为您推荐孙晓村 张承宗 陈沂黄玠然 杨凤安 东方军南京海龙博客 王生明张克侠军中日记 陈亚琦师哲回忆录 詹大悲黄君珏 何成濬余程万二夫人吴冰生平实时热点 换一换1侠客岛被权健举报2高颜值女逃犯归案3言承旭回应出柜4王思聪现身三亚5睢冉宣布退役6张靓颖脚滑险摔跤7孕妇携自闭儿子自杀8最高法回应崔永元 莲花灯佛供灯念佛机佛灯供佛灯供灯佛具用品 去看看 供佛灯莲花灯长明灯供灯佛灯琉璃灯插电电池 去看看 电池电源莲花灯七星彩灯祈福灯灯长明灯 去看看 莲花灯佛供灯 用品七彩led长明灯插电一 去看看 广告1 基本信息2 人物介绍3 人物生平4 专著教材5 学术论文回到顶部意见反馈为您推荐 换一换董升堂 琼崖纵队史 程全昭 谢派芬 周士第回忆录 熊蕾为您推荐徐向民新闻学概论李良荣黄维郑洞国胡琏李天霞李延年梨视频百度学术翻墙知乎swot分析李良荣将军屈武回忆录张国焘我的回忆pdf陈士法李良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