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
次編輯
變更
屈原
,無編輯摘要
|著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大招]]》《[[远游]]》《[[卜居]]》《[[渔夫]]》
}}
'''屈原'''(約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人(今[[湖北]][[秭归]])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其自作词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ref>[http://so.gushiwen.org/view_71169.aspx 屈原《离骚》]</ref>,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为氏,名平。屈,昭,景为楚国大姓<ref>[http://www.qvshi.org/page/default.asp?pageID=18&ID=232 《屈姓起源》2011/10]</ref>,官拜[[左徒]],左徒多以贵族近臣任之,左徒任务有四 “议国事”、“出号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ref>[http://www.zigui.gov.cn/2006-11/14/cms29880article.shtml 林鹏《屈原所任的左徒到底是什么官?》2006/11]</ref> 民间广泛流传楚南公的谶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ref>[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a0bcbeea09.aspx 解惠全/张德萍《史记-项羽本纪》]</ref>一说三姓是屈昭景三姓,一说是楚还有三口人也要反秦。
=== 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 ===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為了破楚、齊聯盟,秦國派張儀帶了很多[[銀錢]]到楚國活動。張儀賄賂了楚國的一批權貴寵臣,又欺騙楚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多里土地。<ref>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ref>」利令智昏的楚懷王聽信了張儀的話,就把相印授予張儀,封張儀為相;貪圖六百里的商、-{於}-之地,真的和齊國斷絕了合縱之盟;還派人跟張儀去秦國受地。張儀回秦國後裝病,三個月不見楚使。懷王還以為是張儀怪他絕齊不夠堅決,又派人去辱罵齊王一通。齊王大怒,斷絕了和楚的合縱,反而和秦國聯合起來了。這時張儀才出面對楚使說:「您為什麼不接受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長寬六里。<ref>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ref>」六百里變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氣,歸報懷王,懷王大怒,先後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喪失八萬軍隊,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丑]]等70餘人被秦軍俘虜,還被佔去漢中大片土地。
從頃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國基本上被秦國掌握,俯首聽命,不敢動彈。屈原對此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眼看著國勢日弱,民生多艱,只好以詩歌來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情。
秦國對楚王的妥協退讓,並不滿足。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鄧]]、[[西陵]];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縣]])」。《哀郢》所說:
{{quote|
=== 《[[九歌]]》 ===
是一套祭祀神鬼的舞曲。它的原始材料,大部份是楚國民間的祭神歌曲,是南方各地流行的巫歌,再編成歌、樂、舞合一的祭祀鬼神的舞曲,極富浪漫色彩,是中國歌舞的雛形。內容包括《東皇太一》(尊貴的天神)、《雲中君》(雲神,一說為雷神<ref>傅錫壬註譯. 新譯楚辭讀本. 臺北市:三民書局,第九版,1992年:59. ISBN 957-14-0739-9</ref>)、《湘君》和《湘夫人》(愛神)、《大司命》和《少司命》(命神)、《東君》(日神)、《河伯》(河神)、《[[山鬼]]》、《[[國殤]]》、《禮魂》(歌劇的尾聲)。
[[高麗]]文人[[李奎報]]在《[[東國李相國集]]》中作“屈原不宜死論”以評價:“古有殺身以成仁。若比干者是已。有殺身以成節者。若伯夷叔齊是已。比干當紂時。其惡不可不諫。諫而被其誅。是死得其所而成其仁也。虎王伐紂。猶有慙德。凡在義士。不可忍視。故孤竹二子。扣馬而諫。諫而不見聽。恥食其粟而死。是亦死得其所而成其節也。若楚之屈原。擧異於是。死不得其所。祇以顯君之惡耳。夫讒說之蔽明。邪諂之害正。自古而然。非楚國君臣而已。原以方正端直之志。爲王寵遇。專任國政。宜乎見同列之妬嫉也。故爲上官大夫所譖。見疏於王。此固常理而不足以爲恨者也。原於此時。宜度王之不寤。滅迹遠遁。混于常流。庶使其王之惡。漸久而稍滅也。原不然。復欲見容於襄王。反爲令尹子蘭所讒。放逐江潭。作湘之纍囚。至是雖欲遁去。其可得乎。是故。憔悴其容。行吟澤畔。作爲離騷。多有怨曠譏刺之辭。則是亦足以顯君之惡。而乃復投水而死。使天下之人。深咎其君。乃至楚俗爲競渡之曲。以慰其溺。賈誼作投水之文。以弔其冤。益使王之惡。大暴於萬世矣。湘水有盡。此惡何滅。且紂之惡。久已浮於天下。雖比干不死。未免爲獨夫而取刺於萬世矣。虎王擧大義忘小嫌。卒王天下。功業施于萬世矣。則其德不以二子之死大損也。況二子非虎王之臣也。乃紂之臣。諫伐其君而死。以成其節也。何與於虎王哉。若懷王則聽讒疏賢而已。當時此事。無國無之。原若不死。則王之惡。想不至大甚。吾故曰。原死非其所。以顯其君之惡耳。予之此論。乃所以雪原之冤。而益貶其君之惡。庶以諷後之信讒斥賢耳。非固譏原也。惜也其死之非其所宜也。嗚戲。”
== 注释 ==
{{reflis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