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戴安邦

增加 5,089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戴安邦(1901 04| 姓名 =熊仁根| 外文名 =| 图像 = [[File: u= 259.jpg |缩略图|center|[http://www.hlhl.org.cn/admin/hlhl/259/259.jpg 原图链接] [http://www.hlhl.org.30 - 1999 04cn/news/findnews/showsub.17 asp?id=259]]]| 图像说明 =熊仁根|center| 出生日期 = 1961年| 逝世日期 =| 出生地点 =| 国籍 = 中国| 职业 = 无机化 长江 者,教授}}== 人物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 戴安邦1901年4月30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丹徒县南乡丘陵地区的农村 、化 庭。家有少量土地,童年即随家人在地里劳动,而收获有限,当地乡民生活均甚贫苦,故后来学农有改进农村之意。</p><p style="text-indent:2em;">1912年入镇江润州中 ,接受新 教育 。所学课程除国文、英文、数、理、化外,尚有中外地理和中外历史,遂产生振兴国 民族的志愿。</p><p style="text-indent:2em;">1919年夏,“五四”运动发生,镇江虽是工商业小城,但有外国租界和商店。为响应北京和上海的爱国运动,各界发起抵制日货 积极参加,并组织同学上街宣传。</p><p style="text-indent:2em;">1919年9月,戴安邦考入金陵大学学习农科,先入预科,但到第二年下学期学费困难,几 辍学,幸好南京成美中学要聘请一位化学和物理教员,由于他的学习成绩优异,被介绍去该校兼课,半工半读,大学学习得以继续。两年预科毕业,即将转入正科。因农科各科的田间实习频繁,而且时间因天时而不固定,学农与半工半读不能兼顾,故不得不放弃学农,改学在中学教的理科化学。他在中学教学,认真备课,努 做好每个教学环节,特别重视直观教学,讲课借用大学的仪器做示教实验,因此他的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学生的欢迎,也为学校的领导赞许和支持,不久即拨给经费购置理化实验器材,成为当时具有理化实验设备的极少数中学之一。</p><p style="text-indent:2em;">1924年6月他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因学习成绩全部优秀,荣获金钥匙奖。同年他留校,先担任普通 化学 的实验室 学,继兼任有机分析 食物分析等课助教。</p><p style="text-indent:2em;">1926年升任讲师,讲授普通化 研究70 课。<p style="text-indent:2em;">20 代初 半官方的学术组织“中华教 改进社”兴起 一个改进 中国 几代人才 教育的运动。</p><p style="text-indent:2em;">1925年起,该社在清华大学开办化学教师暑期讲习班,开设实验课,讨论化学教学法 </p> <p style="text-indent:2em;">1926年夏 参加该班讲习, 启发式 他后来重视实验 教学和 全面的 化学教 育有精辟的见解 学法起了重要作用。</p><p style="text-indent:2em;">1928年戴安邦获中国医学会奖学金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深造,由于勤奋刻苦,每门功课成绩均优,次年6月获硕士学位, 身体力行 于12月被选为美国荣誉化学学会会员 影响深远 荣获金钥匙 他一贯从实际出发 又被 择研究课题 为美国荣誉科学学会会员,再度荣获金钥匙。通过博士生预试 同时 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胶体化学家托马斯(A.W.Thomas)教授 用配位化学观点 进行 实际问题中基础理论 “氧化铝水溶胶 的研究 ,把解决 ”。戴安邦充分发挥自己扎 际问题、发展 的化 功底 培养人才三者 精湛的实验技术,使论文工作很快 机结合为一体,取得 丰硕 创造性 果。导师称这是他遇到过的最好的博士生。</p><p style="text-indent:2em;">1931年6月,戴安邦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一经 美国化学会志发表,就受到 学术 界的瞩目,在1934年出版的A.W.托马斯著《胶体化学》和1956年出版的拜勒(J.C.Bailer)主编 重要成就是 配位 化合物 化学 》中均直接引用这篇博士论文 开拓 研究结果。</p><p style="text-indent:2em;">1931年9月,戴安邦回国任金陵大学副教授,1933年任教授。在繁重的教学 工作 之余 是我 全力投入成立化学组织和出版化学刊物的工作。</p>  == 人物履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1901年4月30日 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辛丰镇</p><p style="text-indent:2em;">1919年 考入南京金陵大学。</p><p style="text-indent:2em;">1921年 兼任南京成美中学物理和化学教师。</p><p style="text-indent:2em;">1924年 毕业于金陵大学,获理学士学位。任金陵大学化学系助教。</p><p style="text-indent:2em;">1928—1929年 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p><p style="text-indent:2em;">1931年 获博士学位,回金陵大学任化学系副教授。</p><p style="text-indent:2em;">1932年 积极参与和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并在解放后曾任常务理事、理事和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等职。</p><p style="text-indent:2em;">1933年 任金陵大学教授。</p><p style="text-indent:2em;">1934年 任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研究所主任。创办中国化学会《化学》杂志,任总编辑兼总经理。</p><p style="text-indent:2em;">1938年 随校西迁四川成都,任化学系系主任。</p><p style="text-indent:2em;">1947年—1948年 赴美 伊利诺大学化学系任访问学者。</p><p style="text-indent:2em;">1952年 任南京大学教授,其间1952—1985年任化学系主任,1963年兼任“络合物化学研究室”主任。</p><p style="text-indent:2em;">1978年 兼任“ 配位化学 的奠基人之一 研究所”所长 </p><p style="text-indent:2em;">1980 年11月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院士( 化学 学部委员) (院士)。</p><p style="text-indent:2em;">1985年 创办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报》,并任主编。</p><p style="text-indent:2em;">1999年4月17日逝世 </p>
4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