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3
次編輯
變更
張秀亞
,新增條目
'''張秀亞'''(1919年9月16日-2001年6月29日),中華民國知名女作家,河北滄縣人,聖名則濟利亞(Cecilia),筆名陳藍、張亞藍、心井等,北平(北京)輔仁大學西洋語文系學士、歷史研究所碩士。曾任靜宜大學、輔仁大學研究所教授。創作風格新穎清麗,意境深遠,著作有詩、散文、小說、翻譯、方塊、藝術史等八十餘種,有「美文大師」、「全才之筆」之美稱。著作等身,以散文最為著稱,深受廣大讀者喜愛,數十年來其作品被收錄至國中教科書及大學補充教材中。作品曾獲台灣首屆中山文藝獎、中國文藝協會首屆文藝章、亞洲文學基金會文學貢獻獎等多種奬項等[1]。文學社團的參與上,張秀亞是「中國婦女寫作協會」及,「青年寫作協會」的重要會員。2001 年因其作品對東西文化交流之貢獻,其生平列入美國會紀錄。2005 年中華民國文建會國家文學館發行「張秀亞全集」。
目錄
1 生平
2 著作
2.1 論述
2.2 詩集
2.3 小說
2.4 散文
2.5 合集
2.6 翻譯
2.7 全集
3 注釋
4 參考文獻
==生平==
1919年(民國八年),生於河北省滄縣,父張里鵬 (字雲鵬),母陳芹,排名么女。
1926年,時全家遷居天津,入天津天主教貞淑小學。1928年於報紙之兒童週刊發表作品。
1931年,考入著名的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院(今天津藝術學院),同窗有日後的女作家羅蘭、王怡之。
1934年,7月、9月在《益世報》的文學周刊分別發表詩作〈夏天的晚上〉、〈秋之夜〉。初中開始以筆名發表於《益世報》、《國聞周報》、《大公報》發表作品,當時有「北方最年輕女作家」之稱。1936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大龍河畔》於天津海風社出版。
1938年,考入北平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次年轉入西洋語文學系,畢業後考入輔大研究所史學組,後任英文系講師。
1943年,到四川重慶任《益世報》副刊編輯,同年和天主教南京教區主教(1969 年榮升樞機主教)的于斌之弟于犂伯在重慶真原天主堂結婚。1944年第一個兒子于若瑟出生即夭折
1945年,兒子于金山出生。
1946年,回北京輔仁大學任教。
1947年,女兒于德蘭出生,同年由新聞記者公會選為行憲後首屆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
1948年,來到臺灣。
1952年,出版到台後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1958年任台中靜宜英專(今靜宜大學)教授,講授翻譯課程。
1965年,輔大在台復校後,回輔大任研究所教授講授英美文學與寫作。
1973年,赴美國考察,並受邀在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擔任講座。譽者為「美文大師」,瘂弦並稱之為「台灣婦女寫作之拓啟及㦓燈人」。
2001年,6月29日在美國去世,因其文學及翻譯作品對中西方文化之貢獻,美國會將張氏生平列入永久記錄。[1]
==著作==
張秀亞的著作以論述、詩集、小說、散文、合集、翻譯、全集分列。《張秀亞全集》於2005年,由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共十五冊。
論述
《西洋藝術史綱》(11冊)雷文炳、張秀亞撰,臺中光啟出版社,(11冊)郵購出版社出版,1964年[2]
《給年青人》,香港山邊社,1981年11月
詩集
《青苔詩集》,天津出版,1937年
《水上琴聲》,彰化樂天出版社 1956年12月
《我的水墨小品》,臺北道聲出版社 1978年6月
《愛的又一日》,臺北光復書局 1987年4月
小說
《在大龍河畔》,天津天津北方文化流通社(海風叢書),1936年12月
《皈依》,山東保祿印書館,1941年1月
《幸福的泉源》,山東保祿印書館,1941年10月
《珂蘿佐女神》,重慶紅藍出版社,1944年10月
《尋夢草》,臺灣商務印書館,1953年9月
《七弦琴》,高雄大業書店,1954年1月
《感情的花朵》,臺北文壇社,1956年1月
《女兒行》,臺中光啟出版社,1958年8月
《那飄去的雲》,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7月
散文
《三色堇》,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52年6月
《牧羊》,臺北虹橋書店,1953年8月
《凡妮的手冊》,高雄大業書店,1955年3月
《懷念》,高雄大業書店,1955年10月
《湖上》,臺中光啟出版社,1957年3月
《愛琳的日記》,臺北三民書局,1958年5月
《少女的書》,臺北婦女月刊社,1961年8月
《兩個聖誕節》,臺中光啟出版社,1961年10月
《北窗下》,臺中光啟出版社,1962年5月
《張秀亞散文集》,高雄大業書店,1964年
《張秀亞選集》,高雄大業書店,1964年8月
《曼陀羅》,臺中光啟出版社,1965年5月
《我與文學》,臺北三民書局,1966年12月
《心寄何處》,臺中光啟出版社,1969年9月
《書房一角》,臺中光啟出版社,1970年6月
《水仙辭》,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2月
《天香庭院》,臺北先知出版社,1973年7月
《人生小景》,臺北水芙蓉出版社,1978年6月
《寫作是藝術》,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8月
《詩人的小木屋》,臺中光啟出版社,1978年9月
《湖水.秋燈》,臺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7月
《石竹花的沈思》,臺北道聲出版社,1979年8月
《白鴿.紫丁花》,臺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7月
《海棠樹下小窗前》,香港星島出版社,1984年6月
《月依依》,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年10月
《張秀亞人生情感散文》,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9月
《與紫丁香有約》,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3月
合集
《張秀亞自選集》,臺北皇冠出版社,1971年11月
《秀亞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5年1月
《張秀亞選集》,香港文學研究社,1978年
《張秀亞作品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
《杏黃月》,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10月
《荷塘之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翻譯
《聖女之歌》(德)韋非爾撰,張秀亞譯,香港新生出版,1952年[3]
《心曲笛韻》郝思蘭撰,張秀亞譯,臺中光啟出版社,1959年[4]
《恨與愛》莫瑞亞珂撰,張秀亞譯,臺中光啟出版社,1960年[5]
《回憶錄》德蘭撰,張秀亞譯,臺中光啟出版社,1962年[6]
《改造世界》凱樂撰,張秀亞譯,臺中光啟出版社,1962年[7]
《在華五十年》(陶明修女的傳記)巴任撰,張秀亞譯,臺中光啟出版社,1971年[8]
《論藝術》凱瑟等撰,張秀亞譯,臺北大地出版社,1972年
《自己的屋子》吳爾芙撰,張秀亞譯,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3年[9]
全集
《張秀亞全集1詩卷》,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2散文卷一》,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3散文卷二》,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4散文卷三》,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5散文卷四》,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6散文卷五》,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7散文卷六》,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8散文卷七》,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9散文卷八》,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10小說卷一》,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11小說卷二》,張秀亞 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12翻譯卷一》,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13翻譯卷二》,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14藝術卷》,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15資料卷》,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全集
==注釋==
于德蘭 (編). 〈張秀亞女士生平傳略〉.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 臺灣: 光啟文化公司. 2003-09. ISBN 9789575464752 (中文(台灣)).
《西洋藝術史綱》:(第1冊,史前的藝術,近東的藝術,克里特的藝術--第2冊,埃及藝術--第3冊,希臘的藝術--第4冊,羅馬文化前的歐洲藝術,伊特魯安的藝術--第5冊,羅馬的藝術--第6冊,基督文化的初期藝術--第7冊,拜占庭藝術--第8冊,波斯的藝術,回教的藝術--第9冊,北蠻的藝術中古前期的藝術--第11冊,哥特藝術--第10冊,羅曼尼斯克藝術
The song of Bernadette
The reed of God
Vipers tangle 法文原名: Le Noeud de Viperes
Autobiography of St.Therese of Lisieux, 據諾克斯(Ronald Knox)的英譯本轉譯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Fifty years in China
A room of one’s own
==參考文獻==
17 個分類:1919年出生2001年逝世中華民國詩人中華民國小說家中華民國女性作家河北師範大學校友輔仁大學校友薛頓賀爾大學校友輔仁大學教授中華民國天主教徒臺灣天主教徒中山文藝獎得主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台灣戰後河北移民滄州人張姓靜宜大學教授
目錄
1 生平
2 著作
2.1 論述
2.2 詩集
2.3 小說
2.4 散文
2.5 合集
2.6 翻譯
2.7 全集
3 注釋
4 參考文獻
==生平==
1919年(民國八年),生於河北省滄縣,父張里鵬 (字雲鵬),母陳芹,排名么女。
1926年,時全家遷居天津,入天津天主教貞淑小學。1928年於報紙之兒童週刊發表作品。
1931年,考入著名的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院(今天津藝術學院),同窗有日後的女作家羅蘭、王怡之。
1934年,7月、9月在《益世報》的文學周刊分別發表詩作〈夏天的晚上〉、〈秋之夜〉。初中開始以筆名發表於《益世報》、《國聞周報》、《大公報》發表作品,當時有「北方最年輕女作家」之稱。1936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大龍河畔》於天津海風社出版。
1938年,考入北平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次年轉入西洋語文學系,畢業後考入輔大研究所史學組,後任英文系講師。
1943年,到四川重慶任《益世報》副刊編輯,同年和天主教南京教區主教(1969 年榮升樞機主教)的于斌之弟于犂伯在重慶真原天主堂結婚。1944年第一個兒子于若瑟出生即夭折
1945年,兒子于金山出生。
1946年,回北京輔仁大學任教。
1947年,女兒于德蘭出生,同年由新聞記者公會選為行憲後首屆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
1948年,來到臺灣。
1952年,出版到台後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1958年任台中靜宜英專(今靜宜大學)教授,講授翻譯課程。
1965年,輔大在台復校後,回輔大任研究所教授講授英美文學與寫作。
1973年,赴美國考察,並受邀在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擔任講座。譽者為「美文大師」,瘂弦並稱之為「台灣婦女寫作之拓啟及㦓燈人」。
2001年,6月29日在美國去世,因其文學及翻譯作品對中西方文化之貢獻,美國會將張氏生平列入永久記錄。[1]
==著作==
張秀亞的著作以論述、詩集、小說、散文、合集、翻譯、全集分列。《張秀亞全集》於2005年,由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共十五冊。
論述
《西洋藝術史綱》(11冊)雷文炳、張秀亞撰,臺中光啟出版社,(11冊)郵購出版社出版,1964年[2]
《給年青人》,香港山邊社,1981年11月
詩集
《青苔詩集》,天津出版,1937年
《水上琴聲》,彰化樂天出版社 1956年12月
《我的水墨小品》,臺北道聲出版社 1978年6月
《愛的又一日》,臺北光復書局 1987年4月
小說
《在大龍河畔》,天津天津北方文化流通社(海風叢書),1936年12月
《皈依》,山東保祿印書館,1941年1月
《幸福的泉源》,山東保祿印書館,1941年10月
《珂蘿佐女神》,重慶紅藍出版社,1944年10月
《尋夢草》,臺灣商務印書館,1953年9月
《七弦琴》,高雄大業書店,1954年1月
《感情的花朵》,臺北文壇社,1956年1月
《女兒行》,臺中光啟出版社,1958年8月
《那飄去的雲》,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7月
散文
《三色堇》,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52年6月
《牧羊》,臺北虹橋書店,1953年8月
《凡妮的手冊》,高雄大業書店,1955年3月
《懷念》,高雄大業書店,1955年10月
《湖上》,臺中光啟出版社,1957年3月
《愛琳的日記》,臺北三民書局,1958年5月
《少女的書》,臺北婦女月刊社,1961年8月
《兩個聖誕節》,臺中光啟出版社,1961年10月
《北窗下》,臺中光啟出版社,1962年5月
《張秀亞散文集》,高雄大業書店,1964年
《張秀亞選集》,高雄大業書店,1964年8月
《曼陀羅》,臺中光啟出版社,1965年5月
《我與文學》,臺北三民書局,1966年12月
《心寄何處》,臺中光啟出版社,1969年9月
《書房一角》,臺中光啟出版社,1970年6月
《水仙辭》,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2月
《天香庭院》,臺北先知出版社,1973年7月
《人生小景》,臺北水芙蓉出版社,1978年6月
《寫作是藝術》,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8月
《詩人的小木屋》,臺中光啟出版社,1978年9月
《湖水.秋燈》,臺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7月
《石竹花的沈思》,臺北道聲出版社,1979年8月
《白鴿.紫丁花》,臺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7月
《海棠樹下小窗前》,香港星島出版社,1984年6月
《月依依》,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年10月
《張秀亞人生情感散文》,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9月
《與紫丁香有約》,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3月
合集
《張秀亞自選集》,臺北皇冠出版社,1971年11月
《秀亞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5年1月
《張秀亞選集》,香港文學研究社,1978年
《張秀亞作品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
《杏黃月》,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10月
《荷塘之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翻譯
《聖女之歌》(德)韋非爾撰,張秀亞譯,香港新生出版,1952年[3]
《心曲笛韻》郝思蘭撰,張秀亞譯,臺中光啟出版社,1959年[4]
《恨與愛》莫瑞亞珂撰,張秀亞譯,臺中光啟出版社,1960年[5]
《回憶錄》德蘭撰,張秀亞譯,臺中光啟出版社,1962年[6]
《改造世界》凱樂撰,張秀亞譯,臺中光啟出版社,1962年[7]
《在華五十年》(陶明修女的傳記)巴任撰,張秀亞譯,臺中光啟出版社,1971年[8]
《論藝術》凱瑟等撰,張秀亞譯,臺北大地出版社,1972年
《自己的屋子》吳爾芙撰,張秀亞譯,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3年[9]
全集
《張秀亞全集1詩卷》,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2散文卷一》,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3散文卷二》,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4散文卷三》,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5散文卷四》,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6散文卷五》,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7散文卷六》,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8散文卷七》,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9散文卷八》,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10小說卷一》,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11小說卷二》,張秀亞 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12翻譯卷一》,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13翻譯卷二》,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14藝術卷》,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全集15資料卷》,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全集
==注釋==
于德蘭 (編). 〈張秀亞女士生平傳略〉.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 臺灣: 光啟文化公司. 2003-09. ISBN 9789575464752 (中文(台灣)).
《西洋藝術史綱》:(第1冊,史前的藝術,近東的藝術,克里特的藝術--第2冊,埃及藝術--第3冊,希臘的藝術--第4冊,羅馬文化前的歐洲藝術,伊特魯安的藝術--第5冊,羅馬的藝術--第6冊,基督文化的初期藝術--第7冊,拜占庭藝術--第8冊,波斯的藝術,回教的藝術--第9冊,北蠻的藝術中古前期的藝術--第11冊,哥特藝術--第10冊,羅曼尼斯克藝術
The song of Bernadette
The reed of God
Vipers tangle 法文原名: Le Noeud de Viperes
Autobiography of St.Therese of Lisieux, 據諾克斯(Ronald Knox)的英譯本轉譯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Fifty years in China
A room of one’s own
==參考文獻==
17 個分類:1919年出生2001年逝世中華民國詩人中華民國小說家中華民國女性作家河北師範大學校友輔仁大學校友薛頓賀爾大學校友輔仁大學教授中華民國天主教徒臺灣天主教徒中山文藝獎得主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台灣戰後河北移民滄州人張姓靜宜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