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周俊

增加 11,814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周俊| 图像 = [[File:周俊.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casad.cas.cn/wcm/sourcedb_ad_cas/zw2/json/smkxhyxxb/200906/W020100512648991333132.jpg 原图链接][http://www.casad.cas.cn/chnl/374/index.html 来自中国科学院学部]]]| 出生日期 = 1932年2月 江苏东台| 国籍 = 中国| 民族 = 汉| 职业 = 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 | 母校 = 男,1932年2月生,江苏东台人。1958年毕业于 华东化工学院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 | 研究 所研究员。领域 = <br>医学}}
<big>'''周俊 '''</big><ref>[ ]中国科学院 </ref>><br>* 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 男,1932年2月生,江苏东台人。1958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br>== 人物经历<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3/24l1largab4kk6d.html]名人简历 周俊 </ref>><br>==* 周俊,曾用周岱,匡人等名。1932年2月5日生于江苏东台县富安镇里下河以东崔念乡吴家坝(现富东乡许灶村)的一个两代在农村设馆教书(私塾)的家庭,祖父在有钱人家设馆,伯父无子和父亲未分家,伯父在家设馆。父亲年轻时出外谋生,中华民国时期在家乡任过短期乡长,抗日战争时期他的父亲成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县参议员和乡拥军优属委员会主任。由于东台里下河以东当时是一个贫穷落后地区,周俊有兄弟五人,其家庭也仅能供其大哥一人读洋学堂,周俊从五岁起读家办私塾。1945年初,大哥高中毕业,回家设馆教书。周俊用一年半时间学了一些数学、历史、地理、英语。1946年秋由家庭及亲友筹集了一些钱赴国统区南通读中学,到达当晚就被巡夜警察以解放区“民兵”罪逮捕,关押一周后由大哥赴南通营救出狱,出来后几乎身无分文。1946年11月由表兄杜度和大哥周倜设法插班入江苏丹阳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读初中二年级,这是他第一次读洋学堂。进校不久和家庭失去了联系,学习和经济都遇到极大困难,但周俊终于以坚强毅力和优异成绩于1948年夏完成初中学业,普通高中是无钱读了,只好读职业学校。1948年夏考取了三所职业学校,最后就读国立药专(现中国药科大学)的附设高级药剂职业科,从那时至今,周俊与药学结缘了54年。* 1953年9月,调任华东卫生局保健委员会任司药。1954年夏,他认识到祖国建设时期不能只凭激情,决心再读书学科学,这一要求得到领导同意,同年9月他考入华东化工学院(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1957年冬他到内蒙赤峰制药厂,作麻黄碱生产设备改进的毕业实习。他通过车间劳动和大量化工计算,认为设备潜力远未发挥,为该厂工艺改进提供了依据,同年他和黄以诚用廉价原料代替昂贵试剂改进了甲硫氧基嘧啶(肥猪粉)生产工艺,被学校树为敢想敢做标兵。毕业时曾分他到中央一重要单位工作,但他却力争到边疆云南,从1958年9月起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研究特别是药用植物资源和化学研究。 四十 三年如一日为药用植物资源和化学发展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到昆明时,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还不叫所,是北京中科院植物所的一个工作站,被分配到刚成立仅有8人工作的资源植物化学组。这年底周俊任该组学术秘书,不久工作站改成研究所,此组改名为野生植物资源研究室。1964年研究室改名为植物化学研究室。周俊一直是植物学家蔡希陶、吴征镒领导下这一研究室的实际学术负责人。“文化大革命”后,周俊先后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团体职务,1990 年3月周俊辞去所有行政职务,集中力量进行植物化学的新领域和新方向的探索。== 研究领域==* 在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结构、化学修饰、合成和应用的研究工作中有较多发现,先后发表植物化学论文210多篇其中SCI收录40篇,发现植物新化合物340个,其中有6个新类型。近10多 年来 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石竹科等植物环肽的研究,可能成为植物化学研究中一个新领域。== 主要成就及荣誉<ref>[http://lib.ecust.edu.cn/zh-hans/node/8230]周俊(1932年-)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f>><br> ==* 近40年中 ,系统地进行了 中国山毛榉科、 薯蓣 、人参属、重楼属、白前 属。天麻 属、乌头属及石竹 科9 科若干 属的 酚类 甾体 、酚 类、 环肽及配糖 、生 的研究。他率先在国内系统开展植 配糖体研究,1990年首次发现环肽配糖体。复杂带酯基糖链三萜配糖体 植物 环肽的 研究是近年的研究特色。他发现了18个有应用前景或重要生 活性的 合物,若于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上长期应用(如盾叶薯蓣、秋水仙碱、天麻素、宫血宁等),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1986年被国务院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1990年获国家自然科 三等奖,2000年获香港求实“中药现代化集体成就奖”,2006年获云南省突出贡献奖。此外,还先后获省部级奖9项。* 近40年中,他系统地进行了薯蓣属、人参属、重楼属、白前属、天麻属、乌头属及石竹科若干属的甾体、三萜、酚类、环肽及配糖体的 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290余篇,著作1部 ,发现 药用植物的 新化 合物296 学成分500多 个,其中新类 型5 型6 个。 系统开展 近期对古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先后培养了10余名学术带头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人,博士研究生28人。== 基地建设 ==* 周俊不仅在研究工作上有卓越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艰苦奋斗,40多年如一日在西部昆明建立了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拥有优秀人才的植物化学研究基地。1958年国务院发布 利用野生植物的小秋收决定,各植物所也面临着如何利 传统植物学知识如 植物 水溶性成 配糖体 类等学科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问题,于是各植物研究所纷纷建立了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室,昆明植物 研究 所的设备和人才条件相对较差,加上交通落后,难和京沪相比 发现中 当时由蔡希陶、彭加木等筹建的资源化学组除实验用房较好外,仅有7个人和老式旋光仪、熔点测定仪各一台,只能做一点油脂和芳香油的初步研究工作。1958年9月周俊用10天时间由上海到达昆明后,劳动了一段时期,就去贵州西南部和东南部参加经济植物普查工作半年,回昆明后以巨大毅力组建了 白薇中存在新型甾体配糖体阐明 用植物化学研究小组,培养和引进人才,购置设备,从无到有地建立 重楼中偏诺皂甙 玻璃灯工房,元素分析室以及药物提取分离设备,到1961年已能分离植物化学成分并鉴定 结构 。在用人方面,除重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蔡宪元老先生外,又吸收和重用3个大学生和因 宫血宁 家庭 问题而不能被大学录取的5个高中生,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超人胆量是做不到的。他虽然为此经常受到不公正批评,但仍不改初衷。幸运的是这些高中生和大学生都成了高级研究人员,多数已成某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1965年研究室的工作蓬勃发展,已开始发表研究成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 多久研究工作就无法进行,他也成为受冲击的人,就在那样条件下他还参与筹建植化中试工厂,劳动之余还根据文献与杨崇仁合作写了通过化学 成分 探讨单子叶植物 活性 双子叶植物关系 论文。1974年恢复工作后,他立即多方奔走重建研究条件,在有 系。近 领导支持下,1975年进口了带傅立叶变换的90兆核磁共振仪(是国内二台之一),随后又进口了色质联用仪以及红外、紫外等仪器,又利用国际合作的机会从1980年起派出数批人员到日本、德国进修,这一研究室终于在1986 成了惟一的植物化学 展了石竹 放研究室。2002年经 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重点研究室。* 周俊善于用敏锐的眼光调整 植物 环肽的 化学研究方向,90年代中期,他看到 研究 室在植物化学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方面已达到国际水平 就及时 提出 了检测 化研究不能满足于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老三篇”,应及时将研究室的方向改变为主要研究植物活性成分,与此相适应进行有关植物化学成分的合成和先导化合 环肽 结构修饰,并建立了活性筛选小组。1996年他敏锐地认识到现有植化研究条件已可能将一个简单复方作为一个单 制剂研究 并首先带领自己的小组开展复方研究。 石竹科 他的影响下昆明 植物 研究所的植化研究正逐步前进。== 发表论文 ==* (1) Iridoids and bis-iridoids from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RSC advance, 2017, 第 11 作者* (2) Triterpenoids and iridoids from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toterapia, 2017, 第 11 作者* (3) Oleanane-type triterpene saponins from Hydrocotyle nepalensis, Fitoterapia, 2016, 第 11 作者* (4) 铁皮石斛 发现 两个 新的 具有神经营养作用的铁皮石斛素, Two New dendrocandins and neurite outgrowth-promoting activity from Dendrobium officinale,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2015, 第 11 作者* (5) Iridoids and sesquiterpenoids from the roots of Valeriana jatamansi Jones, Fitoterapia, 2015, 第 11 作者* (6) 4β三唑 肽化 鬼臼毒素糖苷物 物66 成与抗肿瘤活性, Synthesis and Anticancer Activity of 4β-Triazolepodophyllotoxin Glycosides, Nat. Prod. Bioprospect., 2014, 第 4 作者* (7) 甘松中的一 。提出了“中药复方 新倍半萜甘松酮A, Nardokanshone A, a new type of sesquieterpenoid–chalcone hybrid from Nardostachys chinensis, Tetrahedron Letters , 2013, 第 11 作者* (8) Daphnane-type diterpene esters with cytotoxic and anti-HIV-1 activities from Daphne acutiloba Rehd, Phytochemistry, 2012, 第 11 作者* (9) Phenols with Anti-HIV Activity from Daphne acutiloba, Planta Medica, 2012, 第 11 作者* (10) Three New Sesquiterpenes with Cytotoxic Activity from Dobinea delavayi, Planta Medica, 2012, 第 11 作者* (11) Volvalerelactones A and B, Two New Sesquiterpenoid Lactones with an Unprecedented Skeleton from Valeriana officinalis var. latifolia, Organic Letters, 2011, 第 11 作者* (12) Volvalerenone A, a new type of mononorsesquiterpenoid with an unprecedented 3,12-oxo bridge from Valeriana officinalis, Tetrahedron letters, 2010, 第 11 作者* (13) Iridoids and sesquiterpenoids from the roots of Valeriana officinalis,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9, 第 11 作者* (14)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09, 第 1 作者* (15) Enzymatic cyclization of linear peptide to plant cyclopeptide heterophyllin B,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2006, 第 11 作者* (16) Three new urea derivatives from Pliocene fossil Pinus armandii, Helvetica Chimica Acta, 2005, 第 11 作者* (17) Five new C21 steroidal glycosides from Cynanchum komarovii Al. Iljinski., Steroids, 2004, 第 11 作者* (18)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rachystemidines A-E, novel alkaloids from Brachystemma calycinum. ,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2, 第 11 作者* (19) Cy-clopeptides from the roots of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Phytochemistry, 1993, 第 11 作者* (20) 黄草乌 质基础与 碱研究(I). 黄草乌碱甲和碱丙的化学结构, 化学学报, 1981, 第 11 用机制是组 * (21) 天麻的化学研究 (ΙΙ). 天麻甙及其类似物的 天然 成. , 化学 学报, 1980, 第 1 作者* (22) 滇产植物的皂素成分研究(II). 薯芋科 多靶 龙舌兰科植物的甾体皂甙元., 药学学报, 1965, 第 1 用机理” == 参考资料 =={{Reflist}}== 外部链接 ==* [ http://xy.cpu.edu.cn/_s3/09/eb/c155a2539/page.psp 校长来茂德看望我校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周俊院士 ]* [http://www.cas.cn/wh/SWXS/201112/t20111227_3418024.shtml 周俊院士:黑龙潭畔情长久]*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7-12/25/c_136851053.htm 周俊院士 新观点。植物化学研究之路(下)]* [http://www.news.ynu.edu.cn/info/1109/23777.htm 周俊院士为云大学子讲授《文献与化学化工前沿》课程]* [http://www.cas.cn/ys/gzdt/201201/t20120112_3427085.shtml 周俊院士从事植物化学53年暨80寿辰庆祝会举行]
2,2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