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罗伯特•骚塞

增加 8,187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罗伯特·骚塞 | 外文名 = ROBERT SOUTHEY | 图像 = File:罗伯特•骚塞.jpg|缩略图|center|[http://06img…”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罗伯特·骚塞
| 外文名 = ROBERT SOUTHEY
| 图像 =
[[File:罗伯特•骚塞.jpg|缩略图|center|[http://06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81221/20181221104521_b87b65c532b93157a533c12f7a54df10_1.jpeg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7%BD%97%E4%BC%AF%E7%89%B9%E2%80%A2%E9%AA%9A%E5%A1%9E&step_word=&hs=2&pn=4&spn=0&di=2368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1480228457%2C3719826466&os=3433983344%2C3287053647&simid=3105832122%2C4057253728&adpicid=0&lpn=0&ln=190&fr=&fmq=1545972536873_R&fm=result&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11&oriquery=&objurl=http%3A%2F%2F06imgmini.eastday.com%2Fmobile%2F20181221%2F20181221104521_b87b65c532b93157a533c12f7a54df10_1.jpe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4tgt_z%26e3Bjwfp1wy_z%26e3Bv54AzdH3FwAzdH3F8b8dd88a9cd89l8_z%26e3Bip4s&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百度网]]]
| 图像说明 = 罗伯特·骚塞 |center
| 出生日期 = 1774年
| 逝世日期 = 1843年
| 国籍 = 英国
| 性别 = 男
| 职业 = 诗人
| 主要成就 = 湖畔派三大诗人之一 、自由诗体运动的先行者
| 代表作品 = 《布伦海姆之战》,《不再与死人为伍》,《因尺角之石》
}}
'''<big>罗伯特·骚塞</big>'''

<p style="text-indent:2em;">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1774-1843年),英国作家,湖畔派诗人之一。“消极浪漫主义”诗人,他曾一度激进,后反对法国革命,于1813年被国王封为桂冠诗人。</p >
<p style="text-indent:2em;">作为早期的浪漫主义者,在他的带领下,民谣体诗得以复兴。他尝试使用无韵的不规则诗句,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自由诗体运动的先行者。</p >

== '''早期经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他生于布利斯托一个布商家庭,年青时代思想激进,饱读伏尔泰、卢梭的著作,在威斯敏斯特学校学习时曾因撰文反对校方体罚学生而被开除学籍。进牛津大学后,他更醉心法国大革命,写史诗《圣女贞德》歌颂革命,后来还与柯尔律治计划在美洲的森林里建立乌托邦社会。但中年后骚塞的政治态度却变得十分保守,还热衷于趋附权贵,成了统治者的御用文人,并因此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1821年他以桂冠诗人身份作颂诗《审判的幻景》,颂扬去世不久的英王乔治三世,攻击拜伦、雪莱等进步诗人,称他们是“恶魔派”。拜伦作同名讽刺长诗一首,对乔治三世和骚塞作了尽情的奚落。</p >

== '''人物成就''' ==

<p style="text-indent:2em;">骚塞写过几首富有东方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叙事长诗,也写一些中古风格的歌谣以抒怀咏志的短诗。前者虽有浪漫主义激情和冒险情节,但显得冗长拖沓、矫揉造作,后总体成就也不高,但有少量几首尚可一读。</p >
<p style="text-indent:2em;">骚塞的著名短诗有《布伦海姆之战》、《不再与死人为伍》和《因尺角之石》。除《纳尔逊传》(1813年)外,他还撰写随笔和历史。儿童故事《三只小熊》就取自其长达七卷的杂记作品《医生》(The Doctor,1834--47年)。</p >

== '''人物故事''' ==

<p style="text-indent:2em;">从1813年到过世,他一直担任“桂冠诗人”一职。1836年12月,20岁的夏洛蒂·勃朗特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几首诗,寄给当时大名鼎鼎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希望能得到她所崇敬的文学前辈的指点、提携。第二年春天,罗伯特在信中对夏洛蒂说:“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放弃你可贵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劝她别妄想成为一名诗人,但事实证明,他那陈腐的偏见绝对是错误的,后来,夏洛蒂的文学作品《简爱》出版了,震动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盛事。

'''关于“湖畔派”'''

<p style="text-indent:2em;">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p >
<p style="text-indent:2em;">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p >
<p style="text-indent:2em;">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 《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p >

== '''作品赏析''' ==

书斋咏怀

我的岁月尽同死者盘桓;

当我举目向四周观看,

无论把目光投向哪里,

都会遇到已逝的先贤;

他们是我忠实的朋友,

我天天同他们倾心交谈。

我曾与他们同享喜悦,

也曾与他们共遣忧愁;

每当我想起在我生活中

他们给了我多少感受,

我常常为了感激涕零,

泪水在沉思中夺眶而流。

我的思相和死者在一起,

一起生活在遥远的年代里,

我爱他们的品德也责其错误;

和他们同怀希望和忧虑;

我在他们的遗训中孜孜以求,

把得来的启示在心中铭记。

我的希望也在这些死者身上;

不久我也将去到他们的地方,

我们将一起结伴而行,

向着无穷的未来奔波远航;

我想我也会在此留下一个名字,

这名字永远不会随尘土消亡。

布连海姆战役之后

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

老卡斯帕尔已把活干完,

他静坐在夕阳的余晖里,

静坐在自己屋舍的门前;

他的小孙女威勒玛茵,

嬉戏在草地上,在他身边。

她看见她的哥哥皮特金,

滚动着一件东西又大又圆,

那是他在游玩时捡来的,

在离家不远的那条小河边;

老人走上前来想问个仔细,

是什么东西这么又光又细。

老人将那东西拿在手里,

孩子站在一旁满目惊疑;

老人看后不禁摇了摇头,

接着又发出深沉的叹息:

“这是一个可怜人的骷髅,

他死于那次伟大的战役。”

“我在菜园里也发现过骷髅,

它们在这儿可不算稀奇;

当我在田里耕地的时候,

犁头常把它们从土中翻起。

因为曾有几千名战士呵,

都死于那次伟大的胜利。”

“告诉我们那是怎么回事情,”

小皮特金忙问爷爷发问;

威勒玛茵也仰起了小脸,

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

“告诉我们那次战争的事吧,

和他们干吗要打仗的原因。”

“在那次战役中,英国人

把法国人打得溃不成军;

但他们究竟为啥要打仗,

我也搞不明白说不清。

但大家都说,”老人讲道,

“那次战役真是赫赫有名。”

“我父亲那时住在布连海姆,

在离这小河不远的地方;

他们一把火烧了他的房子,

逼得他只好逃奔他乡:

他携妻带子到处去飘流,

难以找到一个安身的地方。”

“火和剑蹂躏着这里的一切,

举目四望到处一片荒凉;

有多少母亲和新生的婴儿,

在那次战火中悲惨地死亡:

但你们知道,在每次著名的

战役中,都会有这样的景象。”

“据说当我们赢得了胜利,

战场的景象实令人神伤;

几千具尸首满地狼藉,

发烂发臭曝晒着骄阳:

但你们知道,在每次著名的

战役中,都会有这样的景象。”

“马尔勃罗公爵却倍受颂扬,

尤金亲王也赢得了荣誉;”

“但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呵!”

小威勒玛茵的打断了他的话题;

“可是,可是……我的小孙女,

那是一次著名的战役。”

“人人都对公爵大加颂扬,

是他赢得了这伟大的胜利。”

“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小皮特金又打断了他的话题:——

“这我也说不清,”老人喃喃自语,

“但那是一次著名的战役。”
1,2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