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雲子

增加 8,543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雲子'''<br><img src="https://pic9.photophoto.cn/20081222/0037037…”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雲子'''<br><img src="https://pic9.photophoto.cn/20081222/0037037121494861_b.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hotophoto.cn/pic/10701536.html 圖片來自圖行天下]</small>
|}




'''云子'''是[[中国]][[云南]]特产的[[围棋]]棋子,云子历史上也有“云扁”或“云窑子”的称呼。由于围棋艺术很讲究棋具的精美,云子得到了[[中国|中]]、[[日本|日]]、[[韩国|韩]]、[[马来西亚|马]]、[[新加坡]]等全世界围棋爱好者的青睐。

雲子是我國古老的一種傳統工藝品,一直是圍棋愛好者的最愛,也是全國重大棋賽的標準棋具。目前云子有老云子與新雲子,製作方式不同讓棋子的色澤不一樣。雲子弧線自然,古樸渾厚。白子晶瑩似玉,黑子烏黑透碧,猶如天然玉石磨製而成。質地堅硬,工藝精巧,色澤美觀柔和而不刺目。
云子质地细腻玉润,色泽晶莹柔和。坚而不脆,沉而不滑。黑白云子各有特点:白子温润如[[玉]],柔而不透,微有淡黄或翠绿之色;黑子“仰视若碧玉,俯视若点漆”,漆黑润泽,对光查看则呈半透明状,棋子周边有一种的碧绿或宝蓝色光彩。

与常见的塑料围棋、玻璃围棋和陶瓷围棋相比,云子工艺精巧、大小规则,视觉感受、落盘声音和手感上有明显差别。

== 历史 ==
回顧歷史,從《左傳》、《論語》、《孟子》等書中。很容易了解到,圍棋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廣為流行,甚至出現了諸侯列國都知道的圍棋高手。眾所周知,那個時候,中國和西域各國還沒有交往。直至西漢時方有張騫出使西域,中國才和中亞細亞諸國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時,圍棋在中國已經有了很久的歷史了。

云子生产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其中可考证的历史在五百年以上。

云子之中,最有名的是[[明代]]永昌府(现在的云南[[保山]]市)所产的“永昌子”。相传明代有位永昌人氏在京城保管[[珠宝]][[玉器]],在一次宫廷失火时,发现熔化的珠玉具有晶莹透亮的色彩。回到家乡之后,他就用云南盛产的[[玛瑙]]、[[琥珀]]等原料制成了永昌子。云子得到文人及显贵的欢迎,并成为进献皇室的贡品。

历代文献中,关于云子的溢美之词时常出现,且迄今未见毁誉之词。《[[明一统志]]》中说“永昌之棋甲天下”,《[[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棋子出云南,以永昌者为上”。[[清代]][[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引用《南中杂说》也有:“滇南皆作棋子,而以永昌为第一”。

保山城内有人至今仍藏有明代祖传古品。现存的正宗云子还留下一副半,历经数百年沧桑仍光彩毕现。

== 重现 ==
云子的传统制作技术在[[民国]]初期失传。

1970年代中期,从民间搜集到几颗老云子。凭借残存的棋子,昆明经过无数试验,终于在1974年制成了质量完善的新云子。1980年春,昆明第十二中学校办工厂改名为[[云南围棋厂]],生产 “云”字牌围棋,云子生产得以恢复。

随着加工技术的发展,云南已有多家围棋厂能够制作云子,围棋爱好者也有机会接触到原本贵为圣品的云子。

== 工艺 ==
传说900多年前,[[吕洞宾]]来到永昌郡,在[[龙泉池]]畔的塔盘山下,见到一个孝敬母亲的穷苦农民。为了周济这个农民,吕洞宾就教他用当地盛产的[[玛瑙]]和[[琥珀]]锻造围棋子出售。从此云子传播于世。

云子属于[[琉璃]]的一种。据《永昌府志》、《滇南杂志》等史籍记载,云子系以[[玛瑙石]]、[[紫瑛石]]合研为粉,再加上红丹粉、[[硼砂]]等多种原料配合一起熔炼,然后用“长铁蘸其汗,滴以成棋”。云子的工艺精细复杂,其中配方、火候、点子的手艺都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最后,毛坯经过琢磨成为大小一致的成品。

== 其他 ==
高档的围棋棋子包括中国的云子、玉石棋子、日本的蛤贝棋子等,其中云子的使用者最多。云子受到很多著名棋手的喜爱,如[[陈祖德]]、[[聂卫平]]等。云子也得到世界范围内围棋爱好者的喜爱,影响范围包括[[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许多地方。

云子多次成为中国各大围棋比赛的指定棋具,如[[中日围棋擂台赛]]、第九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中日围棋对抗赛]]、[[全国围棋锦标赛]]、“陈毅杯”围棋赛等。1986年,云子被[[中国国家体委]]审定为重大比赛用棋。

云子也曾被中国政府作为“中国国礼”赠送给外国贵宾。[[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都收到过这样的礼物。

圍棋傳人日本,是圍棋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圍棋能有今天這個繁榮昌盛的局面,与日本人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日中文化交往,最早也在西漢時,公元五十七年,日本遣使來中國。《后漢書》、《三國志》都比較詳細地記載了當時中日文化和經濟交流的情況。公元六世紀末以后,中日交往愈加密切。尤其是我國唐朝時,日本多次派遣使者來中國。

隨同遣唐使者來中國的留學生吉備真備、阿部仲麻呂等,以及最澄、空海、園仁等和尚,回國后都積极傳播中國文化。他們中間,吉備真備留華十九年,辯正法師留華三十年,兩人都是圍棋愛好者。吉備真備回國后,廣為傳播圍棋技藝。那時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了。后來的留學生和來華人員中,也有不少學得一手好棋的,有名的少胜雄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國派往日本的使節和隨行人員中,也有會下圍棋的,他們都對圍棋的傳播起了積极作用。

關于中國圍棋傳入日本,還有另一种說法。這种說法出自日本平山菊次郎所著的《簡明日本圍棋史》。他說:“圍棋經過朝鮮半島傳到日本,約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大和朝初期(相當于我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一般認為,前一种說法證据充足,《美國百科全書》(1977年版)、德國《布洛克豪斯百科全書》(第十六版),都同意我們詳述的那种看法。”

圍棋傳人日本后,取消了對局以前先固定四個勢子的舊框框。這一打破勢子布局的革新,推進了圍棋的發展,圍棋在日本特別興盛,是從德川幕府時代(相當于我國明末清初時)開始的,當時往來于兩國間的棋手認為,中日兩國棋手的水平已不相上下了。

中日兩國圍棋界的交往,推動了圍棋的發展。公元十六世紀的日本棋手僧中虛來華,与中國棋手林應龍合著棋書《适情錄》就是一例,但后來德川幕府開始執行“鎖國政策”,使這种有益的交往中斷了,這不能不說是圍棋發展過程中的一大憾事。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圍棋逐漸發展到了全盛時代。本因坊秀策創“一、三、五”布局,被譽為圍棋的金字塔,1928年,中國十四歲的棋手吳清源到日本。1933年夏,他和日本棋手木谷實共同研究了“新布局”。從而掀開了圍棋的新篇章。

圍棋在日本被譽為“國技”。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圍棋最發達的國家。

我國圍棋在明代以前,就已傳入東南亞各國。据隨同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胜覽》中記載:“三佛齊國俗好……弈棋”,三佛齊國即今印度尼西亞的一部分。

葡萄牙航海家門德斯·平托在他的《費南·門德斯·平托航海記》中說,十六世紀時,葡萄牙航海人員曾在日本學過圍棋,并將它帶到了歐洲。如果這話可靠,則那時歐洲已有圍棋了。不過,一般認為,十九世紀圍棋才在歐洲流行。

最早的一本英文圍棋書,題為《圍棋手冊》副題是《為歐洲棋手所編寫的東亞古老的軍事戰斗的游戲》,1911年在英國倫敦出版,書中介紹了中國和日本的圍棋,其中還有一幅我國古代女子下圍棋的圖。

目前,圍棋在西方各國己相當流行,有許多棋手,經常舉行比賽。

== 參考文獻 ==
{{reflist}}
龍騰世紀
4,8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