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琅琊王氏

增加 6,57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 琅琊王氏 </big> '''|-|[[File:F1af48f389684ec2b10a013ab79c4aa8.jpg|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15/f1af48f389684ec2b10a013ab79c4aa8.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36027147_279842 来自搜狐网]]]|-|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align= light|'''地 位''' : 士族领袖 '''起 源''' : 兴起于秦汉,鼎盛于魏晋南北朝 '''代表人物''' : 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王俭]] |}<p style="text-indent:2em;">'''琅琊王氏''' ,是长期生活于琅琊郡这一特定行政区域内的王姓望族,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 <br> * 自这一世族的奠基者 [[ 王吉 ]] ,由琅琊郡高虞(在今山东即墨市温泉镇西高虞村)徙家于琅琊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后,王氏在此繁衍生息长达400余年,遂以郡望为名,称“琅琊王氏”。 [1-2] * 琅琊王氏发展于曹魏西晋,确立于东晋初年并达到最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延续至唐末五代,南朝以后走向衰弱。 * 在七百年的时间里,琅琊王氏在政治、伦理道德、朝章国典、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 《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 [[ 王吉 ]] [[ 王导 ]] 、王 [[ 羲之 ]] 等人为代表的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琅琊王氏自临沂衣冠南渡、举族迁居金陵。南渡之后,因对故乡的思念,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今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 [1] == 历史发展 ===== 汉 ===* 王吉,字子阳,官至博士谏大夫,王吉之子[[王骏]]为御史大夫,王吉之孙[[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吉祖孙三代皆以贤称著于史。又王崇之子王遵,光武帝嘉其忠义,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其后王遵之子[[王音]],为大将军掾,生四子:曰王谊、曰王浚、曰王典、曰王融。王音之子王融,融公官至南康尹。王融生有二子,长子叫王祥, [3] 次子叫王览,兄弟二人皆是大孝子,卧冰求鲤是关于王祥的故事,王览友悌便是关于王览的故事。<br> === 魏晋 ===* [[王祥]]是魏晋时期的大孝子,汉末遭乱,王祥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一次徐州刺史吕虔征召王祥起为别驾,此时王祥以年近花甲,固推辞不接受。弟弟王览劝他,王祥乃应召。吕虔委以王祥州事。当时州郡寇盗很多,王祥率励士兵,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 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孝子王祥因得到百姓的爱戴,年迈古稀的王祥仕魏晋,仕晋间先后担任重要官职,为朝中三老,德高望重。西晋泰始五年(公元268年)薨,策谥曰元。22年后,公元290年晋武帝刚辞世,便发生了贾后专权的局面,从而引发了一场西晋诸侯王之间长达16年的动乱,史称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5年后,即306年,便又爆发了永嘉之乱。<br> === 东晋 ===* 琅琊王氏家族的兴盛时期是东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许多家族都举族迁居长江以南避乱,王氏家族也是衣冠南渡。 [[司马睿]]在王氏家族的拥戴之下,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中兴了晋室。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地位名望之高其他家族根本无法取代。只有在[[淝水之战]]中崭露头角的陈郡谢氏家族能与之平肩,并被后人合称“王谢”。东晋100年后,司马氏被自己的一个将领名叫[[刘裕]]的取代了,刘裕自立国号为宋,同时期鲜卑拓跋氏统一了北方,自立国号为魏,历史进入南北朝。<br> === 南北朝 ===* 南北朝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朝四朝廷为宋、齐、梁、陈,皆位于中国南方,南朝历时169年,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叫陈被隋朝所灭,继西晋以来天下再次得到统一。在整个南朝间,琅琊王氏家族明显是声望高于实力。“王谢”也成为了当代后世名门望族的代名词。但是不乏文学名人,如齐梁时期的王俭就是一代儒学宗师,梁时的王融、王籍、王褒、王肃等是当时知名的诗人。王融便是永明体诗歌的几位创作家之一。<br> === 隋唐 ===* 隋唐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琅琊王氏家族已经不复存在,虽然琅琊王氏在唐朝有宰相四人,分别为王方庆、王睿、王玙、王抟,这几个要是与两晋南北朝的琅琊王氏家族相对比,真是沧海一粟了,南朝四大盛门中在唐朝能持续繁盛的实际上只剩下兰陵萧氏了,其中没落得最彻底的当是陈郡谢氏,在唐朝,陈郡谢氏竟无一人出任过宰相! == 宗族发展 ===== 始祖考证 ===* 琅琊王氏出自姬姓,最早的开族始祖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司马王子成父,王子成父是周桓王的第二个儿子,因避“子克之乱”而投奔齐国,齐桓公时期,因管仲举荐而被任命为齐国大司马,齐桓公死后,王子成父的后代,继续担任齐国的将领,于是定居在了齐国,并世代以“王”为氏,此为琅琊王氏之始。* 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琅琊王氏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后代,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时人称为“王家”,子孙遂以“王”为氏。从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王翦,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三代皆为秦国大将,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勋之臣。秦末,王离之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徒临沂”。西汉昭、宣时期,王元四世孙博士、谏议大夫王吉始家皋虞,后徒临沂都乡南仁里,成为于史可考的琅琊郡临沂王氏家族的始祖。* 再经过古代诸多文献记载,于是琅琊王氏一致被认为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代,这一说法在所能见到的记载中,大约以东汉人王符所撰的《潜夫论·志氏姓》为最早,此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扬光大,隋唐以后成为共识。综合来看早期的相关文献、世系、墓志、佛经、诗文等记载,尤其是《潜夫论·志氏姓》,东晋孙绰《丞相王导碑》、南朝齐《故永明敬太妃墓志铭》、梁陶弘景《真诰·延象篇》、陈徐陵《晋陵太守王劢德行碑》、北魏《王绍墓志》及《王诵墓志》,《文选》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引《琅琊王氏录》,唐李翰《凤阁王侍郎传论赞并序》、林宝《元和姓纂》、李白《感遇》、李珏《琅琊王府君(衮)墓志铭》,北宋邵思《姓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等等,都对太子晋和琅琊王氏的关系作了大致相同的记载,也是许多人自称是太子晋后代的基本依据。* 琅琊王氏作为汉唐时期名门望族,肇端于西汉,发展与曹魏西晋,鼎盛于东晋,延续至唐末五代。近七百年的时间里,在政治舞台及书法方面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可谓是将相之家,书法名门。* 王吉、王骏父子二人,世名清廉,布衣疏食,刚正直谏,颇有政声,王吉官至博士谏议大夫,其子官至御史大夫。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