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無編輯摘要
[[File: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jpg|350px|缩略图|右|[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25/52bcce0ed91642f1ad1392df612d181d.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16383023_661771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 ''' [[ 新石器时代 ]] [[ 陶器 ]] ,1980年出土于 [[ 山西 ]][[ 襄汾陶寺遗址 ]] 第3072号墓,现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通高9厘米,直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腹深7.8厘米。胎呈褐色,器表为灰褐色。盘的外壁着绳纹,内壁施 [[ 黑色 ]] 陶衣并经磨光,唇沿及内壁上缘一周涂成朱红色,内壁施黑陶衣为地,并用朱红 [[ 彩绘 ]] 制出一蟠龙纹,龙的尾部已经漫漶不清。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是 [[ 龙山文化 ]] 中彩陶制品的代表,造型朴质,图案精美, [[ 颜色 ]] 浓艳得体,光泽细腻。2013年8月19日, [[ 国家文物局 ]] 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流传历史==
1980年,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出土于 [[ 山西 ]] 襄汾陶寺遗址第3072号墓。 现收藏于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文物特征==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通高9厘米,直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腹深7.8厘米。盘口向外敞开,口沿斜折,胎呈褐色,器表为灰褐色。盘的外壁附有绳纹,唇沿及内壁上缘一周涂成朱红色,内壁以黑色磨光陶衣为地,盘内中心用朱红彩绘出一条蟠龙, [[ ]] 的尾部已模糊不清。龙纹在盘的内壁和盘心作蟠曲状,头在外圈,身向内卷,尾在盘底中心。 [[ 蟠龙 ]] 尾抵于颌下,红鳞纹遍饰周身;豆状圆目,张巨口,利齿上下两排,长舌外伸,身体饱满而外张。
==文物价值==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上的蟠龙颈部上下对称绘出鳍或髭状物,与 [[ 商周 ]] 蟠龙的明显区别是无角也无爪。这同其蟠曲的形态一样,也是陶寺龙纹具有一定原始性的反映。从身、尾、目的形状和它口吐长信的特征看,很像蛇,但从方头、巨口、露齿看,又与鳄鱼接近。从而可以看出,陶寺蟠龙的形象,显然不仅仅是来源于一种 [[ 动物 ]] 的形象,而是集两种或两种以上动物的特征于一身。与商周 [[ 青铜器 ]] 上的蟠龙纹比较,其构图颇为接近,却略有不同,后者是头在盘底中心,身向外卷,尾在最外圈,在表现手法上更接近蛇类的自然习性。这为探讨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渊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考古学]]者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的彩绘图案是蛇形龙的形象,而通过对其图形部件的图式分析,分辨出该艺术形象可分解为蜷体、分节、长吻有齿、张口、树枝状纹饰、尺木“角”等图式,通过与史前相关遗存的比较,认为该蟠龙纹原型应为[[蚕]]吃[[桑叶]]的形象。这种新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蚕桑文化在[[文明]]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Category:790 文物 考古 学者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的彩绘图案是蛇形龙的形象,而通过对其图形部件的图式分析,分辨出该艺术形象可分解为蜷体、分节、长吻有齿、张口、树枝状纹饰、尺木“角”等图式,通过与史前相关遗存的比较,认为该蟠龙纹原型应为蚕吃桑叶的形象。这种新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蚕桑文化在文明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總論]]
27,23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