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733
次編輯
變更
高句丽
,無編輯摘要
'''高句丽'''({{Lang-pinyin|Gāogōulí}}、[[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lang|ko| ( 고구려}} )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时期|朝鲜三国]]之一<ref>{{cite book| author=汪高鑫| title=东亚三国古代关系史| publisher=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year=2006| isbn=9787563917105| url=http://book.qq.com/s/book/0/5/5214/index.shtml|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223005501/http://book.qq.com/s/book/0/5/5214/index.shtml| archive-date=2007-02-23| deadurl=yes}}</ref><ref>{{cite journal| author=杨世新| title=略论隋唐朝与朝鲜三国的文化交流| journal=《大家》| year=2010| volume=7期| url=http://hk.plm.org.cn/gnews/20101123/20101123215389.html| accessdate=2016-02-22|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083324/http://hk.plm.org.cn/gnews/20101123/20101123215389.html| archivedate=2016-03-04}}</ref><ref>{{cite journal| author=李岩 | title=朝鲜三国时期思想文化与佛教的本土化历程考析 | journal=当代韩国 | year=2008 | volume=3 }}</ref>。
'''高句丽'''后又称'''高丽''';“[[高句骊]]”最早见于《[[汉书]]》,“[[高句丽|句骊]]”是它的简称;“高句丽”最早见于《[[三国志]]》,“句丽”是它的简称;“[[高丽]]”最早见于《[[宋书]]》、《[[魏书]]》,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称号;中原王朝开始以“句骊”作为“高句骊”的简称,后以“句丽”作为“高句丽”的简称,南北朝时期应高句丽统治者的请求,改以“高丽”作为“高句丽”的正式简称,高句丽的统治者也被冠以“高丽王”的称号,并且逐渐以“高丽”作为正式国号,常被中原王朝封为“高丽王”,取代了“高句丽”的称号。自此“高丽”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高丽太祖|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高句丽与倭的战争|与倭]]和[[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文化|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f>《三国史记》第三十二卷杂志第一祭祀·乐“玄琴之作也,新罗古记云:"初,晋人以七絃琴,送高句丽。丽人虽知其爲乐器,而不知其声音及鼓之之法,购国人能识其音而鼓之者,厚赏。时,第二相王山岳,存其本样,颇改易其法制而造之,兼製一百馀曲,以奏之。于时,玄鹤来舞,遂名玄鹤琴,后但云玄琴。”</ref><ref>{{cite journal | author1=郑欣 |author2 =刘兆伟 | ur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NTK200501016.htm | title=论高句丽、渤海及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特点及价值 | journal=辽宁体育科技 | year=2015| volume=01}}</ref><ref>Byington, Mark.“The Creation of an Ancient Minority Nationality: Koguryo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In Embracing the Other: The Interaction of Korean and Foreign Cul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1st World Congress of Korean Studies, III. Songnam, Republic of Korea: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2002.</ref>。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ref>《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始居中国北地,则渐东迁于浿水之侧</ref>,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东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zh-hans:朝鲜;zh-hant:朝鲜;}-]]大部及[[大韩民国|-{zh-hans:韩国;zh-hant:韩国;}-]]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ref>{{cite book| author=江上波夫 | title=骑马民族国家―日本古代史へのアプローチ
| publisher=中央公论新社 | year=1991 | isbn=978-4-12-180147-0 | language=日语 }}</ref><ref>{{cite book| title=日本史 | author=吴廷璆 | publisher=南开大学出版社 | year=1994 | isbn=9787310005222 | url=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559335/ | quote=据研究,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有可能是中国北部北京猿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经由朝鲜来到日本……从语言学上看,日本语在语法结构、音韵组织方面具有蒙古语和朝鲜语的一些共同特点。再从地质学上看,洪积世的日本同亚洲大陆相连,西日本又同中国、朝鲜接近。}}</ref>。
===建国神话===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韩国史书,公元前37年,扶馀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鸭绿江]]沿岸的[[卒本扶馀]],建立高句丽。
===汉晋郡县和鲜卑政权的制约===
《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建国后,高句丽迅速向外扩张,先后吞并太白山东南人国和北沃沮<ref>《三国史记》:“六年秋八月神雀集宫庭冬十月王命乌伊扶芬奴伐太白山东南人国取其地为城邑。十年秋九月鸾集于王台冬十一月王命扶尉伐北沃沮灭之以其地为城邑”</ref>,公元12年,王莽强行将[[高句丽人]]编入辽西郡进攻匈奴等民族<ref name="王莽伐匈奴">[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h6wTL9EEEWAC&pg=PA147&lpg=PA147&dq=%E7%8E%8B%E8%8E%BD+%E4%BC%90%E5%8C%88%E5%A5%B4&source=bl&ots=Pb3dTbdGtS&sig=tusKfX5FQ_eAegreO-qgufjZny8&hl=en&ei=XNaASt2vK42CsgPq0oz8CA&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1#v=onepage&q=%E7%8E%8B%E8%8E%BD%20%E4%BC%90%E5%8C%88%E5%A5%B4&f=false 王莽伐匈奴]</ref><ref>《三国史记》卷13“三十一年 汉王莽发我兵伐胡 吾人不欲行 强迫遣之”</ref><ref name="谈金富轼对王莽朝记事的篡改">[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bfww200701012.aspx 谈金富轼对王莽朝记事的篡改]</ref>。由于高句丽士卒脱逃,王莽怪罪于高句丽王并改高句丽为“下句丽”又名乐鲜,仍属幽州。公元14年,[[琉璃明王]]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进而袭取了西汉玄菟郡的高句丽县<ref>《三国史记》:“三十三年 春正月 立王子无恤为太子 委以军国之事 秋八月 王命乌伊・摩离 领兵二万 西伐梁貊(梁水一带没内附的高句丽族) 灭其国 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ref>。王莽部将严尤诱杀高句丽的君主[[闵中王]]邑朱,高句丽遂意图脱离中国王朝[[新莽]]独立。[[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新成立的东汉接受高句丽的朝贡。建武八年(公元33年),高句骊遣使朝贡,汉光武帝复令下句丽复名高句丽,并复高句骊国王号。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ref name="《三国史记》卷14:二十年 王袭乐浪 灭之">《三国史记》卷14:“二十年 王袭乐浪 灭之”</ref>。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郡,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ref>《三国史记》卷14:“二十七年 秋九月 汉光武帝遣兵渡海 伐乐浪 取其地 为郡县 萨水已南属汉”</ref>。
====国内-丸都城时期(公元3 -427年)====
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并在国内附近建筑[[丸都城]]和平壤城(非[[乐浪郡]])作为卫城。公元12年,王莽强行将[[高句丽人]]编入辽西郡进攻匈奴等民族<ref name="王莽伐匈奴"/><ref>《三国史记》卷13“三十一年 汉王莽发我兵伐胡 吾人不欲行 强迫遣之”</ref><ref name="谈金富轼对王莽朝记事的篡改"/>。由于高句丽士卒脱逃,王莽怪罪于高句丽王并改高句丽为“下句丽”,又名乐鲜,仍属幽州。公元14年,[[琉璃明王]]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进而袭取了西汉玄菟郡的高句丽县<ref>《三国史记》:“三十三年 春正月 立王子无恤为太子 委以军国之事 秋八月 王命乌伊・摩离 领兵二万 西伐梁貊(梁水一带末归属的高句丽族) 灭其国 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ref>。
===鼎盛时期===
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馀]]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馀64个城池,1,400个村庄。好太王与辽东地区的[[后燕]]也互有征战;并降服了北部的[[扶馀国]]和[[靺鞨]]部落;大败[[百济]];瓦解了[[伽椰]];并在[[高句丽与倭的战争|新罗与百济、伽椰和倭的战争]]中将[[新罗]]变为高句丽的保护国(399年)。就这样,在好太王时期,朝鲜半岛形成了一个长达50年的松散统一局面<ref>De Bary, Theodore and Peter H. Lee, "Sources of Korean Tradition", p. 25-26</ref>。好太王时期,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面积已达到半岛面积的一半。北部包括今中国[[辽东半岛]]大部分。
====平壤城时期(公元427 -586年)====
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城 (高句丽)|平壤城]]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5世纪末,长寿王于475年攻破百济首都[[慰礼城|汉山城]],杀百济[[盖卤王]],併吞汉江流域,使国家在半岛领土的面积增加成3/4,他又吞并了一些扶馀,[[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到长寿王末年时,高句丽人口增加到九万户,疆域也空前扩大,其南境自[[牙山湾]]经鸟岭、竹岭到平海与百济、新罗相接,扩大到今朝鲜大同江、载宁江、临津江、汉江沿岸,为高句丽全盛时期。据《[[魏书]]·高句丽列传》载,其“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馀里”,即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抵辽河为界,是[[东北亚|东北亚地区]]最为强大的王国之一,此时高句丽威名传至[[中原王朝|中原]],[[南北朝]]双方朝廷都对高句丽王以「乐浪郡王」的册封。[[File:百济鼎盛时期的版图-zh.jpg|200px|thumb|left|百济鼎盛时期的版图]]
491年[[长寿王]]死后,[[扶馀]]被[[勿吉国]]灭亡后扶余人内附于高句丽,国力达到最大状态。
====丢失汉江流域====
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从此失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朝鲜半岛中部之肥沃的[[汉江]]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四月,[[隋朝|隋]]灭[[南陈]]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高句丽与隋朝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开皇十年(590年),高句丽[[平原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随时淮备迎战[[隋朝]]大军。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突袭辽西的营州,激怒隋文帝,引发高句丽与隋朝第一次战争。隋文帝遣三十万兵分水陆两路攻打高句丽。但隋军因遭大雨,运粮困难,水军遭遇风暴,与高句丽交战损失惨重。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与新罗的联盟====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隋朝攻打高句丽]]失利后,国内发生[[隋末民变|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唐朝仍然敌视。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ref>《旧唐书·高丽传》:“建武惧伐其国,乃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ref><ref>《三国史记·高句丽本记八》:“荣留王十四年春二月,王动众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余里,凡十六年毕功”</ref>,并与突厥联盟<ref>《世界历史百科全书》第一卷,朝鲜三国时代,''Ency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Vol I, P465 Three Kingdoms, Korea</ref>。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九州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ref name="HarvMyGoguryeo"/>。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东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642年高句丽将军[[渊盖苏文]]刺杀[[荣留王]]后,[[渊盖苏文]]对唐的挑衅使唐与高句丽的关系紧张。
===后继运动===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大批高句丽遗民展开了反对[[唐]]和[[新罗]]联盟的运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剑牟岑]],[[乞乞仲象]]和[[大祚荣]]等。唐曾多次试图在高句丽东部故地建立都督府控制此地区,但都失败了。唐为管理原高句丽故地而设置的[[安东都护府]],最初是由[[薛仁贵]]来管理的。后来唐朝任命[[高句丽宝藏王]]高藏为辽东州都督、朝鲜王。由于宝藏王支持反唐被流放。宝藏王的儿子高德武接管了安东都督府。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在其著《小高句丽国の研究》中描述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王族后代在辽东和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建立了复兴政权[[小高句丽]]。但是由于史料较少,所以不被学术界所公认。
关于高句丽的官职,在各史料中记载皆有不同。现将各史料中高句丽官职列于下表:
{| class="wikitable"
|-----
!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 [[周书]] || [[隋书]] || [[通典]] || [[册府元龟]] || [[新唐书]]
==社会文化==
公元前4世纪左右,随着[[中国文字]]、[[儒家]]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传入,学校教育开始在高句丽出现。据《[[三国史记]]》记载,[[小兽林王]]二年(372年),高句丽“立太学,教育子弟”。这是朝鲜半岛最早的学校教育。[[太学]]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传授中国的古典和儒学。高句丽在地方设有面向百姓的最早私学-扃堂,其教育内容主要是读书和[[射箭]]。{{r|韩文化|文化|hist|page1=146|page2=290|page3=37}}
===高句丽语言===
高句丽灭亡之后衰亡,作为一种语言已不存在。根据中国资料的记载,[[高句丽语]]与扶余、沃沮、东濊、百济(统治阶层)的语言属于同系,在中国东北部至朝鲜半岛形成[[扶余语系]]。此语言系列被认为与[[肃慎]]的语言有相当大的差异。由于朝鲜半岛南部居民先于北方人民从大陆迁徒而来,高句丽语与[[三韩]]的语言在用字上也有所不同。有不少人尝试把高句丽语、百济语及古日本语联系在一起。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的白桂思(Christopher I.Beckwith)尝试透过约140个含有高句丽词语的地方面来重新构建高句丽语的发音。他发现:高句丽语在文法构词方面与[[日语]]相似,例如:genitive ''-no''及attributive ''-si''。他提出古代日本人和高句丽人的共同源地可能是在面向渤海的中国辽西地区;之后这个人群的一支向东越海到达[[日本]],而过了几百年后另一支则向东北迁徒,形成了高句丽人。只有这样才可能解释高句丽语和古代日本语的联系<ref>Christopher I. Beckwith, 2004. ''Koguryǒ: The Language of Japan's Continental Relati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cal-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Japanese-Koguryoic Languages, with a Preliminary Description of Archaic Northeastern Middle Chinese''.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ISBN 978-90-04-13949-7.</ref>。[[白桂思]]教授的专著《高句丽语:日语在亚洲大陆的姐妹语言》认为[[高句丽语]]、古[[日语]]与[[阿尔泰语系]]差别极大,对于学术界一贯将二者划为[[阿尔泰语系]]的观点予以否定。作者在书的最后还探讨了[[高句丽语]]、古[[日语]]与[[朝鲜语]]([[韩语]])的联系<ref>[http://linguistlist.org/issues/19/19-2334.html Review: Historical Linguistics: Beckwith (2007)]</ref>。不过,白桂思的这一的观点,遭到了很多的质疑。一些学者认为白桂思对古高句丽语言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是错误的<ref>[http://www.historyfoundation.or.kr/Data/DataGarden/Journal(02-2)(2).pdf Journal of Inner and East Asian Studies, volume 2-2 (2005)]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26195328/http://www.historyfoundation.or.kr/Data/DataGarden/Journal%2802-2%29%282%29.pdf |date=2009-02-26 }}</ref><ref>[http://linguistlist.org/issues/19/19-2334.html Review: Historical Linguistics: Beckwith (2007)]</ref>。《三国史记》中记载的高句丽地名大多为高句丽佔领的原百济与濊的领地,之后更变为新罗的版图,故亦有看法认为重构的辞彙可能事实上属于百济语和濊语的范畴。此外,由于资料所限,重构辞彙中有相当部份仅有孤证或少数证据支持,故其精确度值得怀疑。有的研究者认为不甚可信,从而强调新罗、高句丽、百济三者语言间的亲缘关系(金东昭)。
===宗教信仰===
高句丽人信仰多神崇拜,是[[萨满教|萨满]]文化的反映<ref>[http://www.lw23.com/pdf_4ab47a39-735e-4b2b-a9aa-dd21e3a72c83/lunwen.pdf 高句丽原始宗教文化论略]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216161315/http://www.lw23.com/pdf_4ab47a39-735e-4b2b-a9aa-dd21e3a72c83/lunwen.pdf |date=2014-12-16 }},黑龙江民族丛刊</ref>。《新唐书·高丽传》载高句丽「俗多淫祀」,表明高句丽的多神文化。据《后汉书·东夷·高句丽传》记载高句丽「以十月祭天大会,名曰『东盟』」,可见高句丽有祭天的风俗,并在每年的10月份举办盛大的祭天仪式。高句丽壁画墓多绘有日月神像,表明其有日月星辰崇拜。高句丽五盔坟四号墓“日月神绘于北角二层抹角石上,人首蛇身。日神居左,男相,披发,双手捧日轮于头上,日中有三足鸟,月神居右,长发女相,双手捧月轮于头上,月中有蟾蜍。”<ref>《高句丽历史与文化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ref>长川一号墓后室藻井顶部绘日神(三足鸟)、月神(塘蜍与免)和北斗七星图<ref>耿铁华《高句丽壁画中的宗教与祭祀》,《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2期</ref>。高句丽古墓壁画中也有位列中国史籍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ref>《[[史记]]·三皇本纪》、《运斗枢》、《元命苞》</ref>、[[伏羲]]、[[女娲]]和[[神农氏]],[[箕子]]表明高句丽深受传统[[中国文化]]影响。
===高句丽建筑===
高句丽建筑富有浓厚的高句丽地域和文化特色。今存遗迹多是山城和墓葬。
926年,震国被[[辽朝]](契丹)吞并后,自称继承高句丽的高丽王朝进行北伐政策,接着渤海遗民回复到鸭绿江以南的高句丽旧地。自《[[旧五代史]]》开始,历代正史却不再区分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并承认两者有继承关系。关于中国史书不辨两个高丽的原因,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朱蒙]]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徒。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923年—930年),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高句丽21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四百七十多年,怎么会出现一个[[高丽太祖|王建]]的[[高丽]]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公开继承高句丽[[社稷]]。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但在近代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则产生了很多争议。
[[明朝]]以前,如[[辽朝]]、[[金朝]]等仍控制今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和[[图们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元朝]]亦一度统治着[[鸭绿江]]以南和图们江以南的部分地区。蒙古对中国的统治结束后高丽王朝再次进行北伐政策、再次回复到鸭绿江以南土地。[[朝鲜王朝]]建国过程中,继承高丽王朝的北伐政策,派兵占领图们江以南的土地。后来朝鲜王朝建立者[[李成桂]]得到[[明太祖]][[册封]],正式明确图们江为朝-{}- 鲜和[[女真]]的界河。 [[File:Korea-Goguryeo-Roof.tiles-01.jpg|thumb|200px|[[汉江 (韩国)|汉江]]流域高句丽遗址出土的屋瓦,[[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 高句丽遗民 ==
高句丽遗民裡一部分变为[[新罗人]]、[[渤海人]]<ref>《[[:s:新唐书/卷219|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s:旧唐书/卷199下|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ref>,[[渤海国]]灭亡前后和复国运动过程中部分渤海人迁入到高丽王朝境内融入高丽人。复国运动过程中被[[契丹]]俘虏的一部分渤海人融入契丹。
== 高句丽相关现代争议 ==
对于高句丽的历史归属,[[中国大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与[[韩国]]学者存在争议。2004年8月22日,中韩两国就高句丽历史问题达成《五项谅解事项》{{r|宋成有|page=337}}。此后,两国领导人都在不同场合表示遵守《五项谅解事项》,学术与政治分开,现实与历史分开,正确对待,妥善处理,不让争议影响两国关系{{r|温家宝|胡锦涛}}。
== 外部链接 ==
* [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1248&BigClassID=16&SmallClassID=93&SpecialID=71 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 中国学者对于高句丽归属问题的观点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013052456/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72620543991349248/news/20060900/gaogouli/index.htm 走进高句丽──中韩历史的交叉点] 凤凰网
* [[千里长城]]
* [[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