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5
次編輯
變更
智永真草千字文冊
,無編輯摘要
'''釋[[智永]] '''(生卒年不詳),別號法極,約為陳、隋間人,大[[書法家]],精工[[楷書]]與[[草書]]。少時與兄長惠欣在[[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出家為僧。智永在永欣寺習經參禪,心好寂靜,人稱永禪師。俗姓王,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拜書法大家的家學淵源,先向書法家[[蕭子云]]學習,後學王羲之、王獻之等先祖的法帖,為了領悟家法精髓,他在永欣閣內經歷三十年勤學不懈,終成佛門一代大書家。書法史記載,他刻苦習字的「退筆冢」和「鐵門限」典故,為後人津津樂道。智永在書法史頗具貢獻:其一,据称發明了「[[永字八法]]」<ref>[[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ref>;其二,是將自己的書法理論寫成《心成頌》;第三,是大量臨習《千字文》,開啟後代書法家臨寫《千字文》的風氣。
智永一生寫了800多本的《真草千字文》,歷經戰火,到了[[南宋]]時期,中國已找不到墨跡本,僅存宋朝石刻本(原刻石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及拓本<ref name="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册"/>(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唯一的墨跡本,早於[[唐代]]傳入日本,1912年由日本小川為次郎影印刊行於世。這件墨跡本經日本漢學專家[[內藤湖南]]考證,認為此本是天平勝寶八年([[唐]][[肅宗]][[至德]]元年),[[日本]][[聖武天皇]]死後,皇后藤原[[光明子]]將他的遺物供獻給[[東大寺]][[盧舍那佛]]的《獻物帳》中所列的「拓王羲之書」有二十餘種,《真草千字文二百三行》(即墨跡本)是當中的一卷,日本政府視為稀世珍品,定為「國寶」之一。此卷後來傳給小川的兒子小川正字廣巳,現改裝成書冊,每頁高29.3公分,寬14.2公分,用古人寫經穀紙書寫,紋理非常細緻{{notetag|啟功先生在《千字文說》中補記:「(紙色)蓋[[敦煌]]一種薄質硬黃紙經裝裱見水時即呈此色。其字每逢下筆墨痕濃重處時有墨聚如黍粒,斜映窗光,猶有內亮之色,更可知絕非鉤描之跡矣」。}} 。此卷書末有清代[[楊守敬]]、[[羅振玉]]和日本鑑賞專家[[日下部東作]]、[[內藤湖南]]博士等人的題跋,除了開首的兩行段爛外,保存完好,後已根據宋拓關中本進行修補完善。
1984年4月,中國古典文獻學家[[啟功]]親赴日本,在[[京都]]小川家親睹原本,以初唐臨本比對,證明為智永所書800本真跡之一,他在《論書絕句》第三十六首賦詩曰:「永師真跡八百本,海東一捲逃劫灰。兒童相見不相識,少小離鄉老大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