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行星状星云

增加 283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行星状星云.jpeg|有框|右|<big>行星状星云</big>[http://www.scieau.com/wp-content/uploads/2016/06/tumblr_n00jgskZ8w1rufg8lo1_1280-300x206.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cieau.com/articles/2016061525 来自 沙鸥科报 的图片]]]
'''行星状星云'''是[[恒星]]演化至老年的[[红巨星]] <ref>[http://www.fakutownee.cn/guanzhu/quwen/24091.html 红巨星是怎么形成的 红巨星为什么会变大 ],法库传媒网,2020-3-11</ref> 末期,气体壳层向外膨胀并被电离,形成扩大中的发射星云,经常以英文的缩写“PN”或复数的“PNe”来表示。“行星状星云”这个名称源自1780年代的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但并不是个适当的名字,只因为当他通过[[望远镜]]观察时,这些天体呈现类似于行星的圆盘状,但又是雾濛濛的云气。因此,他结合“行星”与“[[星云]]”,创造了这个新名词。赫歇尔的命名虽然不适当,但仍被普遍的采用,并未被替换。相较于恒星长达数十亿年岁月的一生,行星状星云只能存在数万年,只是很短暂的现象。
大多数行星状星云形成的机制被认为是这样:在恒星结束[[生命]]的末期,也就是红巨星的阶段,恒星外层的气体壳被强劲的恒星风吹送进[[太空]]。红巨星在大部分的气体被驱散后,来自高温的行星状星云核心(PNN,planetary nebula nucleus)辐射的紫外线会将被驱散的恒星外层气体电离。吸收[[紫外线]]的高能气体壳层围绕着中央的恒星发出朦胧的萤光,使其成为一个色彩鲜艳的行星状星云。
==观测==
第一个被发现的行星状星云是在狐狸座的[[哑铃星云]] <ref>[https://www.sohu.com/a/118132882_116413 宇宙也是健身爱好者 哑铃星云给宇宙健身  ],搜狐,2016-11-04 </ref> 。它是梅西耶在1764年发现的,并且收录为他的星表中的第27个天体:M27。对只有低分辨率望远镜的早期观测者,M27和后来发现的行星状星云看起来就像巨行星中的[[天王星]]。发现天王星的威廉·赫歇尔创造了“行星状星云”这个名词来称呼他们。起初,赫协尔认为这种天体是被可以冷凝成行星的物质包围着的恒星,而不是现在所知,有证据显示是死亡的恒星烧掉在[[轨道]]上的任何行星。
直到[[19世纪]]中叶,第一次观察到行星状星云的[[光谱]]之前,我们对它的性质毫无所知。威廉·哈金斯是最早使用棱镜分解光线,使用光谱研究天体的天文学家之一。在1864年8月29日,哈金斯成为第一位分解行星状星云猫眼星云光谱的[[天文学家]]。他观察的恒星显示它们的光谱是有着许多暗线叠加的连续光谱。稍后,他发现许多星云状的天体,例如[[仙女座星云]](当时的认知),都有着十分相似的光谱。这些星云后来都被证实是现在被称为星系的恒星集团。
70,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