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银河轰炸机

增加 105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银河轰炸机 ''' (P1Y,盟军代号Frances)是日本帝国海军委由空技厂研发,在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后期服役的 [[ 战术轰炸机 ]] ,作为一式陆上攻击机的接替装备。
==研发背景==
1939年, [[ 日本帝国海军 ]] 除持续吸纳自中国战场空中得来的战术教训,也积极关心 [[ 欧洲大陆 ]] 的战争特色。由九六式陆上攻击机操作经验,帝国海军要求未来的战术轰炸机除需高速、大载弹量,俯冲轰炸战术也将是研制重点。当时的空技厂正执行的原型机开发项目包括追求极速的Y-10、朝长续航世界纪录研发的Y-20、朝极限飞行高度研发的Y-30。在后来,帝国海军要求空技厂将Y-20原型机吸纳购入的Ju-88A技术,研制一架高性能 [[ 轰炸机 ]] 。1940年,空技厂在十三试舰上轰炸机研发告一段落后,由相关工程人员转移开发,执行“十五试双发陆上轰炸机”研发计划。总负责工程师三木忠直,彗星研发的团队包括 [[ 工程师 ]] 山名正夫等人也纳入团队。
日本帝国海军提出十五试双发陆上轰炸机构想时,告知他们希望空技厂完成一架满足相关指标的机型:
*有一式陆攻的 [[ 续航力 ]] (约5,556公里) *有零战的 [[ 极速 ]] (当时已投入的零战11型表定极速每小时511.2公里) *可搭载1吨重的 [[ 炸弹 ]] [[ 鱼雷 ]] 实施俯冲轰炸(俯冲极速限制时速648.2公里) *起飞距离不得超过500米 1942年6月原型机首飞,试飞成绩极速达每小时566.7公里/高度5,500米、俯冲 [[ 速度 ]] 达每小时703.8公里、续航力5,371公里,大致来说银河成绩不只满足十五试所开定规格,且部分性能还突出计划需求;按帝国海军既往研发 [[ 飞机 ]] 的制度,在委托单位(空技厂)完成原型机后须交付横须贺海军航空队进行作战测评以及相关的除错运用等教范研拟,待完成后始进入量产。但帝国海军衡量战况不佳,因此决定同时执行 [[ 战术 ]] 测评与量产准备;1943年8月,日本帝国海军军令部要求中岛飞机进行银河轰炸机的试制,1943年11月起进入量产。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
113,2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