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28
次編輯
變更
孟昭英
,创建页面,内容为“孟昭英(1906年12月24日—1995年2月25日),出生于河北乐亭,中国电子学家、物理学家。 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3年,到…”
孟昭英(1906年12月24日—1995年2月25日),出生于河北乐亭,中国电子学家、物理学家。
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3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1936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捐资在清华设 “清贫学生奖学金”。
孟昭英著有《阴极电子学》等著作,及Linear Plate Modulation of Triodes和Oxygen Microwave Absorption Spectrum等论文,还翻译过不少苏联教材,曾在美国取得一项精确测量波导中阻抗的专利。
==人物生平==
1906年12月24日,孟昭英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走马浮村一户农家。他3岁丧父,靠长兄帮助,得以完成学业。
1913年,入走马浮村初等小学。
1917年入乐亭县立高等小学。
1919年入昌黎县成美中学初中。
1923年入北京汇文中学高中。
1924,被保送入燕京大学。在燕大,孟昭英选学理科,当时物理老师柯贝特(C.H.Corbett)讲课引人入胜,这使孟昭英对物理发生兴趣。安德逊(PaulAnderson)和谢玉铭教授都是实验物理学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孟昭英养成了很强的动手能力,为后来的实验物理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28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因成绩优异获得斐陶斐(ΦTΦ)荣誉学会金钥匙奖。大学毕业后,孟昭英留在该校物理系当助教兼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在安德逊和谢玉铭两位教授的指导下。
1931年,以“氢气与铂、铜、镍接触时的电离”的论文获硕士学位,并被提升为讲师。这篇论文发表于1935年《中国化学学会会志》第三卷。在任讲师期间,他与陈尚义等合作完成了“紫外辐射通过中国窗纸的透射”的研究工作。
1933年,由燕京大学推荐,孟昭英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资助,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由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密立根(R.A.Millikan)主持,已成为美国最有生气的科研和教育中心之一。孟昭英在波泰盼柯(G.Potapenko)教授指导下,研究巴克豪森-库尔兹(Barkhausen-Kurz)效应,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制微型电子管获得1厘米波长的连续振荡。这是当时用电子管获得振荡波长最短的世界记录。
1936年,孟昭英获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1936年孟昭英回国,在燕京大学任副教授,讲授无线电及电子学方面的课程,他是国内开设这类课程的最早学者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孟昭英随清华大学南迁至长沙,在长沙临时大学除授课外,还建立了一个业余无线电台,教授一些学生掌握无线电收发报技术。
1937年7月,中国物理学会计划在杭州召开学术年会,孟昭英从北平赶到天津等船南下。正逢“七七事变”爆发,会议被取消。
1938年转到昆明西南联大。1938—1943年,孟昭英在昆明清华无线电研究所任教授,同时兼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名誉教授,与任之恭教授一起为物理系及电机系讲授无线电及电子学课程。在这期间,孟昭英完成了三极管射频放大器线性调幅的研究工作。
1943—1946年,孟昭英第二次赴美。先在加州理工学院教课并做研究工作。完成了在微波波导中的精密阻抗测量工作,获得一项美国专利。
1944年,孟昭英转到麻省理工学院“辐射馆”工作,研究战时需要的雷达发送—接收开关(TRBox)。
1947年初,孟昭英考虑在美国固然可以得到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但自己是中国人,根应扎在中国,毅然决定回国。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后兼任代理系主任。
1948年,北京解放后,他迅速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的卓越成就及雷达的最新发展介绍到国内,在清华大学开设了无线电学、电波学等课程,引用美国《雷达丛书》初稿的内容作为教材。同时利用他从美国带回的无线电器材建立电子学实验室,先后为学生开设十几个无线电、电子学实验,仅微波部分的实验就有6个,当时在国内这些都是领先的。
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个综合性工科大学。北京大学电机系的电信组合并在清华大学,成立了新的无线电系。孟昭英任系主任、常迵任系副主任。孟昭英组织全系14名教师开设一系列新课,建立实验室。并组织翻译和出版了БЛ阿谢耶夫(AceeB)著《无线电基础》和ΦB富拉索夫(Bлласов)著《电子管》二书。
1953年,他在无线电系又设立电真空专业,并兼任电真空教研组主任。
1957年,党内开展整风运动时,孟昭英对工作提了些意见,被划为右派分子,从一级教授降为三级教授,撤销系主任职务及学部委员称号,被监督劳动。在困境中,他坚持完成了专著《阴极电子学》一书。
1962年,宣布摘掉孟昭英的右派帽子,但仍不允许他参加被认为“保密”的微波研究,因此他转向从事阴极电子学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1977年,他被勒令退休。
1979年2月对孟昭英宣布了改正错划右派的决定,并恢复一级教授职称及学部委员称号,他重新恢复工作。
1986年他去美国时,曾到赫斯特教授的实验室参观,并与其研究所建立了联系,从而大大推动了清华大学激光单原子探测实验室的发展。该室在原子高激发态光谱以及金和铂族元素的超高灵敏度分析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90年该室成为国家教育委员会开放实验室。它还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激光单原子探测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研究。
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3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1936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捐资在清华设 “清贫学生奖学金”。
孟昭英著有《阴极电子学》等著作,及Linear Plate Modulation of Triodes和Oxygen Microwave Absorption Spectrum等论文,还翻译过不少苏联教材,曾在美国取得一项精确测量波导中阻抗的专利。
==人物生平==
1906年12月24日,孟昭英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走马浮村一户农家。他3岁丧父,靠长兄帮助,得以完成学业。
1913年,入走马浮村初等小学。
1917年入乐亭县立高等小学。
1919年入昌黎县成美中学初中。
1923年入北京汇文中学高中。
1924,被保送入燕京大学。在燕大,孟昭英选学理科,当时物理老师柯贝特(C.H.Corbett)讲课引人入胜,这使孟昭英对物理发生兴趣。安德逊(PaulAnderson)和谢玉铭教授都是实验物理学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孟昭英养成了很强的动手能力,为后来的实验物理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28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因成绩优异获得斐陶斐(ΦTΦ)荣誉学会金钥匙奖。大学毕业后,孟昭英留在该校物理系当助教兼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在安德逊和谢玉铭两位教授的指导下。
1931年,以“氢气与铂、铜、镍接触时的电离”的论文获硕士学位,并被提升为讲师。这篇论文发表于1935年《中国化学学会会志》第三卷。在任讲师期间,他与陈尚义等合作完成了“紫外辐射通过中国窗纸的透射”的研究工作。
1933年,由燕京大学推荐,孟昭英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资助,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由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密立根(R.A.Millikan)主持,已成为美国最有生气的科研和教育中心之一。孟昭英在波泰盼柯(G.Potapenko)教授指导下,研究巴克豪森-库尔兹(Barkhausen-Kurz)效应,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制微型电子管获得1厘米波长的连续振荡。这是当时用电子管获得振荡波长最短的世界记录。
1936年,孟昭英获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1936年孟昭英回国,在燕京大学任副教授,讲授无线电及电子学方面的课程,他是国内开设这类课程的最早学者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孟昭英随清华大学南迁至长沙,在长沙临时大学除授课外,还建立了一个业余无线电台,教授一些学生掌握无线电收发报技术。
1937年7月,中国物理学会计划在杭州召开学术年会,孟昭英从北平赶到天津等船南下。正逢“七七事变”爆发,会议被取消。
1938年转到昆明西南联大。1938—1943年,孟昭英在昆明清华无线电研究所任教授,同时兼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名誉教授,与任之恭教授一起为物理系及电机系讲授无线电及电子学课程。在这期间,孟昭英完成了三极管射频放大器线性调幅的研究工作。
1943—1946年,孟昭英第二次赴美。先在加州理工学院教课并做研究工作。完成了在微波波导中的精密阻抗测量工作,获得一项美国专利。
1944年,孟昭英转到麻省理工学院“辐射馆”工作,研究战时需要的雷达发送—接收开关(TRBox)。
1947年初,孟昭英考虑在美国固然可以得到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但自己是中国人,根应扎在中国,毅然决定回国。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后兼任代理系主任。
1948年,北京解放后,他迅速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的卓越成就及雷达的最新发展介绍到国内,在清华大学开设了无线电学、电波学等课程,引用美国《雷达丛书》初稿的内容作为教材。同时利用他从美国带回的无线电器材建立电子学实验室,先后为学生开设十几个无线电、电子学实验,仅微波部分的实验就有6个,当时在国内这些都是领先的。
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个综合性工科大学。北京大学电机系的电信组合并在清华大学,成立了新的无线电系。孟昭英任系主任、常迵任系副主任。孟昭英组织全系14名教师开设一系列新课,建立实验室。并组织翻译和出版了БЛ阿谢耶夫(AceeB)著《无线电基础》和ΦB富拉索夫(Bлласов)著《电子管》二书。
1953年,他在无线电系又设立电真空专业,并兼任电真空教研组主任。
1957年,党内开展整风运动时,孟昭英对工作提了些意见,被划为右派分子,从一级教授降为三级教授,撤销系主任职务及学部委员称号,被监督劳动。在困境中,他坚持完成了专著《阴极电子学》一书。
1962年,宣布摘掉孟昭英的右派帽子,但仍不允许他参加被认为“保密”的微波研究,因此他转向从事阴极电子学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1977年,他被勒令退休。
1979年2月对孟昭英宣布了改正错划右派的决定,并恢复一级教授职称及学部委员称号,他重新恢复工作。
1986年他去美国时,曾到赫斯特教授的实验室参观,并与其研究所建立了联系,从而大大推动了清华大学激光单原子探测实验室的发展。该室在原子高激发态光谱以及金和铂族元素的超高灵敏度分析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90年该室成为国家教育委员会开放实验室。它还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激光单原子探测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