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增加 269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英语:Chicxulub crater;西班牙语:Cráter de Chicxulub),又译奇虚乐陨石坑或契克苏勒伯陨石坑,是一个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撞击陨石坑,埋藏在地表之下。其名取自于陨石坑中心附近的城市希克苏鲁伯;希克苏鲁伯在马雅语意为“恶魔的尾巴” <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83318834 陨石撞击的过程及几个典型陨石坑的形成],知乎专栏,2019-11-8</ref> 。根据推测,陨石坑整体略呈椭圆形,平均直径约有180公里,是地球表面最大型的撞击地形。希克苏鲁伯陨石是全世界所有已知爆炸事件中规模排名第一的,规模相当于100兆吨黄色炸药(1014TNT当量)。
1970年代末,地质学家Glen Penfield在尤卡坦半岛从事石油探勘工作时,发现此陨石坑。目前已在该地区发现冲击石英、重力异常、玻璃陨石等地质证据,可证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由撞击事件造成。从岩石的同位素研究得知,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年代约为6,500万年前,时当白垩纪与古近纪交接时期。基于其形成的年代与规模,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常被认为是造成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原因,并导致恐龙等生物的灭绝;但也有科学家提出当时另有其他的灭绝因素。近年来,另有多重撞击理论,认为当时有许多颗陨石在短时间内撞击地球,而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仅是其中一颗。另有天文研究指出,这些陨石是在1亿6,000万年前分裂而成。2010年3月5日,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确认在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今天墨西哥境内的希克苏鲁伯地区是造成白垩纪-第三纪恐龙大灭绝的原因。2019年算出北达科他州化石表面附着物质的年代大约是6,576万年前。
虽然墨西哥石油公司无法让彭菲尔德公开明确的资讯,但彭菲尔德以及他的上司Antonio Camargo还是于1981年的地质学年会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由于大多数的与会者都另外参加了一场关于地球撞击事件的专题讨论会,使得当年的地质年会出席率不高,他们的成果也没有受到重大关注。格伦·彭菲尔德企图获得50年代的地质标本,但这些地质标本已经遗失。格伦·彭菲尔德企图回到探勘地点,但无所获,于是他放弃研究,继续替墨西哥石油公司探勘石油。
在1980年,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与儿子沃尔特·阿尔瓦雷茨、弗兰克·阿萨罗(Frank Asaro)、海伦·米歇尔(Helen Michel)等人提出白垩纪与第三纪的交接时期,曾有颗小行星撞击地球表面,造成白垩纪末期的大规模灭绝事件。在1981年,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生艾伦·希尔德布兰(Alan R. Hildebrand)与指导教师威廉·波昂顿(William V. Boynton)也提出小行星撞击地球理论,并认为撞击地点可能位于加勒比海地区。希尔德布兰到海地进行K-T界线研究,在棕绿色黏土沉积物中找到了高含量的铱、冲击石英,以及类似玻璃陨石的风化物质。该地还发现由杂乱岩石构成的厚沉积层,可能是由撞击事件引起的大型海啸带来的岩块。在加勒比海地区的K-T界线,还可发现许多类似的地层。海地教授Florentine Morás认为这是海地的史前火山证据,但希尔德布兰认为这是附近曾发生撞击事件的证据 <ref>[https://www.sohu.com/a/335109332_120145956 世界上最大的陨石坑——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搜狐,2019-08-21 </ref> 。在K-T界线发现许多玻璃陨石,只有撞击事件或核爆产生的高温会形成这种岩石。
在1990年,休士顿纪事报的记者Carlos Byars告知希尔德布兰,格伦·彭菲尔德可能在10几年前在尤卡坦半岛发现撞击陨石坑。希尔德布兰与格伦·彭菲尔德取得联系,另外研究了墨西哥石油公司于1951年时在另外两处钻井取得的样本,储放在纽奥良。这些地质样本都显示著变质岩的特征。
113,6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