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008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研发历史==
*方面军级:中高空防空,由9M8“圆形”(SA-4“加纳夫”)承担;
*集团军级:中低空防空,由3M9“立方”(SA-6“利益”)承担;
*师级:低空中短程防空,由9K33“黄蜂”(SA-8“壁虎”)承担;
*团级:短程防空,由全天候雷达跟踪瞄准ZSU-23-4 [[ 防空坦克 ]] 、以及箭-1(SA-9“灯笼裤”)防空导弹 *营级:超短程防空,由單兵携带箭-2(SA-7“圣杯”)防空导弹;原定方案是会携带“箭-1”与“箭-2”型。但由于“箭-2”被证实更为小巧轻便, “箭-1”的 [[ 设计 ]] 规范就转为更重型化一些,成为能与ZSU-23-4高炮系统相配套的高性能车载团级防空导弹系统。 1960年,托罗波夫OKB-134特种工程设计局研制(后转由科洛姆纳(Kolomna)设计局承担,此后苏联各型便携式防空导弹都由此设计局研制)箭-2型防空导弹,苏联在开发过程时取得了美 国FIM国[[FIM-43红眼便携式防空导弹 ]] 的所有资料,因此设计上有大量借鉴该型导弹设计,但同时融合了苏联自己开发的成果。由于苏联在制造 [[ 科技 ]] 上始终无法突破微型化红外线寻标器制造技术,因此在第一款投入的箭-2式时使用了比红眼导弹设计更简略的红外线寻标器设计。即使以较为简略的设计解套,但箭-2型仍然要到1968年才正式服役,比原先预定要晚上5年。西方将本型导弹定名为SA-7A、导弹正式编号9K32、战斗部编号9M32。
==改良方案==
同前所述,9K32的设计使用的寻标器科技比西方国家首先运用的硫化铅焦电型 [[ 红外线 ]] 感测器还要原始,缺少冷却单元,这意味者寻标器的搜索能力更加不可靠,容易遭到背景辐射或人为诱饵给欺瞒。同时,喷气机发散热讯号最大的部位并非喷嘴,是喷嘴后方的尾焰;战斗部重量不足在尾焰段即引爆的导弹往往难以给强度较高的喷气机目标致命一击。因此9K32只 [[ 生产 ]] 了不多之后即停产,而且在1968年投入部队之际便开始研发改良型,分别为9K32M(SA-7B)与改良幅度更大的方案:9K36箭-3式(SA-14)。
==视频==
==参考文献==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