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2S7牡丹花

增加 6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2S7牡丹花 ''' [[ 俄语 ]] :Пион,俄语罗马化:Pion;代号216工程)是于苏联陆军服役且量产过口径最大的自走炮,于1975年开始服役,故北约给予M-1975自走炮之代号。2S7总共生产1,000门左右,由 [[ 圣彼得堡 ]] (St. Peterburg)的基洛夫工厂(Kirov Plant)所制造,在此炮大量进入服役后,苏联陆军的长程火力获得显著提升,并具备发射战术核子炮弹攻击北约战线后方重要目标的能力。
==开发背景==
在独重火箭发展的 [[ 赫鲁晓夫 ]] 下台后, [[ 苏联 ]] 的大口径火炮恢复研发。1967年 [[ 春季 ]] 开始了一项初期研制构想自走炮,载台为434项目。该构想为一辆封闭式炮塔的自走炮,搭载OKB-2设计局配备的火炮。这个构想产出的木质模型苏联国防部并不满意,但是它们对可投射特殊弹药的自走重炮产生兴趣,在1967年12月16日通过国防工业部第801号命令,要求军方定义新型自走炮的规格与需求性能。
1970年7月8日, [[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 [[ 苏联部长会议 ]] 第427-161号决议批准了新型自走炮开发计划,主开发厂为基洛夫工厂,街垒工厂开发新型火炮2A77。根据需求2S7自走炮除了可以投射110公斤的炮弹至8.5-35公里之间,也可以投射3VB2 [[ 核弹 ]] (3ВБ2),取代B-4M榴弹炮的任务。
==设计==
2S7以T-64主战坦克的底盘为基础,前段为密闭式驾驶舱,车长、驾驶及2名炮班组员乘坐于此。车长和驾驶并列,其前方设有可下拉防护 [[ 钢板 ]] 的风挡,两人各装有一具配备 [[ 潜望镜 ]] 的圆形舱盖。动力舱后方车体中央段设有第二个乘员舱,可容纳3名炮班组员,故单辆炮车共有7名乘组员。
动力舱紧邻驾驶舱后方,传动系统则位于 [[ 驾驶舱 ]] 下方。 [[ 动力系统 ]] 采用一具V-12水冷式 [[ 柴油引擎 ]] ,最大输出744匹马力,提供16.17 [[ 马力 ]] /吨的推重比,路面极速50公里/时。由于车内未配备辅助动力系统,所以射击时引擎必须持续运转,以供应所需电力,也大量消耗 [[ 燃料 ]] 。底盘扭力杆式承载系统,两侧各装有7对路轮和6对顶支轮,射击时其底盘后半部会调低姿态,并将车尾驻锄插入地面,以形成稳固的射击载台。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