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澎湖原人

增加 14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澎湖原人 ''' (学名:Homo tsaichangensis),是在澎湖水道海域发现的 [[ 原始人类 ]] ,其下颚骨化石具备直立人的特征,经 [[ ]] 同位素之放射性定年及 [[ 冰河时期 ]] 海平面的升降判断其生存年代距今约45万至19万年之间,属更新世中期,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这个化石,是台湾首度发现的直立人,将台澎区域的人类活动历史更往前推进,也使 [[ 澎湖 ]] 海沟成为现今直立人在 [[ 亚洲 ]] 分布的最东缘。
==发现与研究==
2008年, [[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 副研究员张钧翔从台湾南部私人收藏家蔡坤育(蔡坤玉)处取得一个人类下颚骨化石标本,该化石打捞自 [[ 台湾海峡 ]] 澎湖水道海底,距离台湾西南约25公里海域,属于 [[ 亚洲大陆 ]] 棚的一部分。这块化石若随海流漂来必会粉碎,但从其完整程度来看,研判应原本就存在澎湖水道。团队先确认这是人类化石后,澳洲学者取一小块作放射性元素测量,从化石骨质胶原中的碳和铀元素半衰变的浓度变化做定年测量,推估澎湖原人的生存年代,但因化石只有一个,标本量太少,导致定年范围出现廿六万年的落差。团队的四年研究结果,首次发表于2015年1月27日出刊的《自然通讯》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地质学组主任张钧翔、 [[ 东海大学 ]] 生命科学系教授林良恭、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海部阳介及河野礼子、京都大学高井正成、 [[ 御茶水女子大学 ]] 松浦秀治、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澳洲国立大 学Rainer 学]]Rainer Grün、Les Kinsley等人。 2019年,有人提议将其作为丹尼索瓦人的标本。
== 体质特征== 直立人的特征包括发达粗壮的下颚骨和 [[ 牙齿 ]] ,且没有现代人“戽斗”般突出的下巴,从澎湖原人的下颚骨大小进一步推测,澎湖原人的身高约160公分,体重约60公斤,化石所属性别尚难以判断。团队从 [[ 臼齿 ]] 磨蚀的情况研判,澎湖原人已是成年个体。相对于相似年代在中国大陆各地所发现的直立人,澎湖原人具备较为原始的特征,有发达粗壮的下颚骨,发达膨大的圆柱型第二臼齿。
==研究成果==
此条目可能过多或不当地使用了受版权保护的文字、图像及 [[ 多媒体 ]] 文件。 (2017年11月11日) 请仔细阅读有关 [[ 媒体 ]] 文件合理使用的方针和指引,并协助改正违反规定的使用,然后移除此消息框。在条目讨论页可能有更多的详细信息。 在人类的演化史中,更新世时期,人类下颚骨和牙齿的大小会随着 [[ 时间 ]] 的进展而有逐渐变小的趋势。然而,新发现的澎湖原人却有粗壮的下颚骨与牙齿型态,更甚于约80万年前印尼 [[ 爪哇 ]] 的直立人(爪哇人) ,以及75-40万年前中国北方的直立人(北京人),澎湖原人因而可能更原始。澎湖原人与爪哇人和北京人很可能有不同的演化起源与路径。科博馆地质学组主任张钧翔表示,澎湖原人的粗壮下颚与牙齿型态与40万年前发现于安徽和县的下颚骨化石型态相近。目前和县人的分类亲缘仍具争议,和县人与澎湖原人很有可能代表亚洲 [[ 直立人 ]] 演化未曾被发现的新支系。
张钧翔进一步指出,冰河时期海平面会随着天暖、天冷而上升、下降。亚洲大陆北方的 [[ 动物 ]] ,包含人类,会往台湾迁徙,所以台湾是早期动物迁徙避寒的桃花源。澎湖原人特征更原始,显示在冰河时期,包括直立人在内的动物从欧亚大陆迁徙到台湾时,因为台湾的 [[ 环境 ]] 适切,反而让澎湖原人保留了原始直立人的特征。由于附近还有 [[ 大象 ]] [[ 水牛 ]][[ 化石 ]] 相继出土,推测澎湖原人应是与其他生物共同过日子。 [[ 东海大学 ]] 理学院院长林良恭也表示,台湾具有 [[ 生物 ]] 多样性,澎湖原人的研究也证明台湾是生物演化的避难所,是值得珍惜的宝岛。
澎湖原人具有亚洲地区更新世 [[ 人类 ]] 化石中,前所未见的粗壮与原始特征。这次台湾发现的澎湖原人,不但增添亚洲地区直立人演化的特征多样性,也扩大直立人区域分布范围,除了是更新世中期人类演化史中,直立人在亚洲分布的最东缘外,更适切地填补人类化石在亚洲地理分布之空缺,可望让台湾人类演化史在国际研究上占有一席之地。
==视频==
249,7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