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叶恭绍

增加 1 位元組, 5 年前
学术贡献
'''培养专业人才'''
 
几十年来,叶恭绍致力于儿少卫生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了中国几代的儿童少年卫生、预防医学人才。教学伊始,没有本学科的专业教材,叶恭绍提出要改造课程,并组织教研组人员编写学校卫生讲议、实习指导及实习教学法指导等,为编写本专业课程教材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她还不断收集国内外资料,总结教学经验,终于在50年代后期主编了全国医学院校试用教材《儿童少年卫生学》,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从此结束了这个学科全国无统编教材的局面,在学科建设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60年代中期,她在参考了国外尤其是苏联的大量资料后,又主持修订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修订后的教材,内容重点突出,联系实际,反映了儿童少年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为全国从事儿童少年卫生实际工作的同志提供了指南。叶恭绍为这两版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不愧为我国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材的带头人。
'''提出性征分度'''
 
叶恭绍在学术研究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包括青春期发育进行的开拓性的研究。1947—1948年,叶恭绍到美国考察学习,从美国东北部到美国西部,她考察了不少儿童发育中心和研究机构,了解了美国儿童身心发育和有关社会问题,给她以很大的启迪。50年代初,她撰写了介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的文章,在理论上为自己的研究工作作了准备。50年代后期,她开始在北京市城乡作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调查研究。1962年,她带领刚刚成立的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组到景山学校开展儿童的形态、功能、特征等方面发育状况的课题研究,连续4年,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写出了有价值的论文。她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在我国首次提出男女少年第二性征的分度,成为我国广大儿少卫生工作者研究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和实际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性征分期在青春发育研究中的特殊作用,因此叶恭绍提出的分期方法的意义不仅限于方法学本身,实际上开辟了我国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青少年青春期卫生保健的蓬勃发展。
1986年以后,叶恭绍致力于儿童少年骨龄标准的研究。她用英国专家J.M.坦纳(J.M.Tanner)的骨龄计分法,制定出北京地区7—18岁儿童青少年的骨龄标准,用骨成熟度判断骨龄,同时制作出图谱,兼收了计分法和图谱法的优点,它的科学价值在于今后在比较不同国家儿童青少年骨龄发育水平时,具有可比性。
 
==主要著作==
'''专著'''
48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