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669
次編輯
變更
青岛战役
,無編輯摘要
日本占领青岛后一直到1922年撤军为止,透过武力、移民、 [[ 商业 ]] 活动等方式实质控制了中国 [[ 山东 ]] 全境,也改变了列强在华势力格局,加深了中日两国间的矛盾,更对中国近代历史造成深远的影响,日本从此确立了箝制 [[ 北京 ]] 的战略优势,于占领青岛两个月后提出了危及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要求”,日后“山东问题”更成了中国加入世界大战、参与 [[ 巴黎 ]] 和会的关键因素,也进而引发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
==背景==
青岛位于中国 [[ 山东半岛 ]] 南部,是山东半岛的门户,东临黄海、 [[ 渤海 ]] ,是具交通枢纽、海防要塞和商贸口岸的多功能 [[ 城市 ]] ,其境内的半封闭海湾——胶州湾港阔水深,向北可控制京津,南下则可通达江淮,两者皆具有很高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地位,也因此有了“能为京师患者,莫如山东”一说,也因此成了列强欲夺取的目标。身为列强之一的德国也因商贸活动蓬勃发展,迫切需要海外据点,早在统一前即两度派遣地理学者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前往中国考察,其于第三次考察之旅中注意到山东的煤炭资源,并从 [[ 地图 ]] 上得知胶州湾此一海湾,他在报告中称胶州湾是“中国北半部最大和最好的港口”,认为有优越的装船条件,也可修建 [[ 铁路 ]] 将省府济南连接,为山东出口煤炭带来便利。不过当时因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力主欧洲的均势,在殖民事务上相当节制,直到1888年登基的新皇帝 [[ 威廉二世 ]] 才抛弃此一“大陆政策”,展开走出欧洲、追求世界强权地位“世界政策”。
1895年3月13日,中国因“ [[ 甲午战争 ]] ”战败而被迫同日本签署《 [[ 马关条约 ]] 》,割让 [[ 辽东半岛 ]] 。德国政府担心中国若成为日本的保护国,将为其于 [[ 东亚 ]] 的扩张造成严重障碍,因此联合俄国和法国对日进行强硬干涉,日本基于军事和外交上的劣势,被迫放弃永久领有辽东半岛,是为“三国干涉还辽”。“甲午战争”后,德国海军将目光放到东亚,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莱因哈特·舍尔以及海军国务秘书弗里德里希·冯·霍尔曼等人皆认为取得一个海外基地,为远东施加本国影响力、制衡中日两国成了急迫之事。在历经一番选港之争后,德国最终选定占领胶州湾。不久后,中国发生“ [[ 巨野教案 ]] ”,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威廉二世以此为借口,动员海军于1897年11月13日出兵占领胶州湾,并在1898年3月6日迫使清政府签署了《胶澳租借条约》<ref>[http://qingdaonews.com/content/2011-03/01/content_8682880.htm 1898年3月8日:中德两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 ],青岛新闻网,2011-03-01</ref>,德国租得胶州湾及南北两岸陆地,租期99年,且一反将殖民地交给外交部管理的惯例,将胶澳租借地交由德国海军管理。
==日本对山东的侵略意图==
==视频==
==参考文献==
[[Category:軍政事件]]